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这里主要讲一下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在写作中的用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在阅读中,由于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精彩,我们就不知不觉被情节所吸引,索性直接跳过了環境描写部分,感觉这些环境描写是多余的。
如果环境描写是多余的,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煞费笔墨呢?显然,我们的感觉是错误的。很多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非但不是多余的,而且精彩绝妙。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的开头: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破帆”彰显“穷”)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天气恶劣)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对比明显)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表现桑娜的勤劳)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表现他们生活的艰辛,烘托紧张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一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一定是画面感十足,借以烘托气氛的。《穷人》开头的这段环境描写将这两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环境描写不仅可以用在开头烘托气氛,也可以用在中间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如高尔基的长篇小说《童年》中描写外公打“我”的片段:
星期六,晚祷之前。我被叫到了厨房。
我记得,这是一个灰蒙蒙的秋夜,暮霭沉沉,屋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厨房里漆黑一片,沉寂无声,通往过道和其他房间的门全都紧锁着。黑乎乎的炉门前放着一条长板凳,小茨冈人坐在上面,阴沉着脸。
外公站在角落的一个水盆边,正摆弄着一些浸湿的桦树条儿,比画比画长短,时不时抽几根出来挥舞几下,树条在空中发出嗖嗖的响声。
同样,这段环境描写画面感十足,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气氛的紧张、压抑和外公的残暴无情。细读一下,我们就能隐约感觉到接下来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阅读文章的时候,关注环境描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能学到一些好的写作方法,尝试用在自己的叙事作文中,会让我们的作文锦上添花。例如,下面这篇作文《泪》中的三次环境描写,互相照应,暗示情节的推进,读来饶有味道。
总结一下:
环境描写来一点,场面气氛可渲染。
感觉特别有才气,有效增强画面感。
王长涛:广东省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读写研究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创建微信公众号“涛哥讲作文”,出版个人专著《小学生作文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