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军兴,荀军锋,安翠翠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湿疹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和多发的皮肤病,以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瘙痒明显著称,发病不受身体部位、年龄及性别等一般情况的影响。湿疹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各有其临床发病特点,急性期渗出较为明显,慢性期主要表现为病变局部的浸润、肥厚,亚急性期则呈现出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中间或过渡状态,临床上湿疹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发病并向其他阶段演变。湿疹的发病,西医的研究目前多倾向于是由变态反应所致,和慢性感染灶(如肠道寄生虫病、慢性胆囊炎及扁桃体炎等)、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妊娠、月经紊乱等)、血液循环障碍(如小腿静脉曲张等)、情绪变化、遗传因素等内部因素,以及某些食物(如鱼虾蟹贝、牛羊肉及芒果等)、某些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某些化学物质(如肥皂、化妆品及合成纤维等)、某些金属(如镍、铬等)、动物皮毛(如猫、狗及鸟类等)、环境(如干燥或湿热的气候、紫外线及日光)等外部因素的单独或共同影响有关。中医多认为湿疹的形成是湿、热、虚、瘀等的综合作用,并在不同的发病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成病机。湿疹的临床治疗方法众多,西医多给予抗炎、抗过敏治疗,中医常根据不同的病机辨证论治,但考虑到湿疹缠绵难愈、易于复发,因此目前临床上在治疗湿疹时,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很少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而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联合治疗方法也成为治疗湿疹的首要选项。临床上基于治疗湿疹常用中药方剂的联合疗法有很多,但经查阅文献,临床上尚未见除湿胃苓汤联合灸法以及复方樟脑乳膏治疗脾虚湿阻型湿疹的报道。因此本研究特选取100例符合条件的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脾虚湿阻型湿疹的治疗寻找一种治疗效果更加令人满意的联合疗法,现报道如下。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现代实用皮肤病学》[1]湿疹诊断,中医诊断和辨证标准符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2]湿疹脾虚湿阻证诊断。
1.2纳入标准 ①患者具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并且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和辨证标准;②年龄为18~75岁,性别不限;③病程超过4周;④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入组前2周内曾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者抗组胺药等药物治疗,以及经其他治疗方法干预者;②皮损处于急性期,糜烂、渗出明显,不宜采用实验中治疗方案者;③对于入组药物过敏或者因故不能施行灸法治疗者;④合并严重的微生物感染并且需要系统治疗者;⑤合并脑、心、肺、肝、肾等脏器的严重功能不全或者其他重大疾病者,以及精神病患者;⑥处于妊娠以及哺乳期的妇女。
1.4退出标准 ①依从性差,未按照规定使用治疗药物或方法,或者擅自使用可能影响疗效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者;②资料不完整,无法判定治疗效果者;③治疗未满疗程,中途退出者;④出现变态反应或者严重不良事件者;⑤失访者。
1.5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门诊的湿疹脾虚湿阻证患者100例,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18~75(44.0±11.0)岁;病程(3.61±1.36)年(2个月~8年)。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0~75(44.3±11.2)岁;病程(3.90±1.33)年(2个月~8年)。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18~74(43.8±10.8)岁;病程(3.31±1.39)年(2个月~7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6治疗方法
1.6.1观察组 给予除湿胃苓汤加减水煎饭后温服,2次/d,300 mL/次;灸法治疗(主要采用艾柱灸,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以及阴陵泉等穴位施灸,施灸前可在穴位处薄薄涂擦一层凡士林,用于艾柱的固定),30~60 min/次,以施灸处皮肤出现红晕而又不起泡为度,2次/d;复方樟脑乳膏(武汉诺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18)外用,2次/d。除湿胃苓汤的药物组成:苍术9 g、白术9 g、陈皮9 g、厚朴9 g、猪苓9 g、茯苓9 g、泽泻9 g、滑石15 g、栀子6 g、川木通6 g、防风6 g、肉桂3 g、甘草6 g。辨证加减:瘙痒明显可酌加地肤子、白鲜皮等;寒象不明显可去除肉桂;寒湿相兼为病可酌加干姜、附子等;湿热相兼为病可酌加苦参、黄芩等;纳差便溏可酌加佩兰、藿香等;食积中焦可酌加焦三仙、鸡内金等;气滞湿阻可酌加木香、焦槟榔等;胸闷腹胀可酌加大腹皮等;肾虚可酌加菟丝子、补骨脂等;皮损粗糙肥厚、血虚失养可酌加丹参、当归以及鸡血藤等;病程日久、反复难愈可酌加僵蚕、地龙以及乌梢蛇等;病情以下肢为主可酌加独活、木瓜以及川牛膝等;病情以上肢为主可酌加羌活、桑枝以及桂枝等。煎服法:冷水浸泡药物30 min以后用大火煎沸,再用小火持续煎煮约15 min后取汁服用。均以1周为1个疗程,总疗程为8周。治疗过程中避免使用其他治疗药物以及方法。服药期间忌食海鲜、牛羊肉等发物以及肥甘厚腻性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1.6.2对照组 给予氯雷他定片[拜耳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410]口服,10 mg/次,1次/d;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006)口服,2粒/次,3次/d;复方樟脑乳膏(武汉诺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18)外用,2次/d。疗程、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及服药禁忌均与观察组相同。
1.7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并且记录2组患者的自觉症状、皮损表现以及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同时观察并且记录停药2周内的疾病复发情况。2组均按照4级(0~3分)标准对患者的临床主观以及客观症状进行评分,各种症状分值之间可以记为半级分,即0.5分[3]。评分项目包括自觉症状(瘙痒)以及皮损表现(皮损面积、红斑、丘疹或者丘疱疹、浸润肥厚或者苔藓样变)。①瘙痒程度:0分为没有瘙痒,1分为轻度瘙痒、没有搔抓,2分为中度瘙痒、常需搔抓,3分为重度瘙痒、明显搔抓并且影响睡眠。②皮损面积:总分定为4分,以患者初次就诊时的皮损面积作为参照,经过治疗后每下降皮损面积的25%为下降1分。③红斑:0分为没有红斑,1分为淡红斑,2分为红斑,3分为深红斑。④丘疹或者丘疱疹:0分为没有丘疹或者丘疱疹,1分为≤3个/cm2,2分为4~6个/cm2,3 分为≥7个/cm2。⑤浸润肥厚或者苔藓样变:0分为没有皮肤的粗糙增厚,1分为皮肤轻度粗糙增厚,皮嵴隆起、皮沟加深不明显,2分为皮肤中度粗糙增厚,皮嵴隆起、皮沟加深比较明显,3分为皮肤重度粗糙增厚,皮嵴隆起、皮沟加深非常明显,手足或者关节部位可呈现为皲裂或者疣状。上述各种评分项目的分值相加即为症状评分,综合疗效由总评分通过用药后症状评分下降指数(SSRI)公式来判定[4]。用药后症状评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症状评分-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前症状评分×100%,计算出治疗指数后,分4级判定。治愈:皮损全部消退,瘙痒症状消失,评分下降指数>95%;显效:皮损明显消退,瘙痒症状明显减轻,评分下降指数61%~95%;好转:皮损有所消退,瘙痒有所减轻,评分下降指数20%~6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瘙痒未见减轻或临床症状加重,评分下降指数<20%。治愈+显效+好转为总有效。
2.1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湿疹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2.2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湿疹患者治疗8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2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停药2周内复发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4/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67,P<0.05)。
2.4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湿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湿疹一直以来都是皮肤科的优势病种,包括成人和儿童在内的各年龄段群体普遍易发,本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瘙痒明显,常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困扰。湿疹的病因非常复杂,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是很清楚,西医多认为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治疗本病时,西医也多从抗炎、抗过敏、止痒等着手,常用药有抗组胺药、甘草酸及其衍生物和糖皮质激素等。氯雷他定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和使用比较成熟的抗组胺药,它可以高选择性地阻断外周H1受体,进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的特点。复方甘草酸苷胶囊为含有甘草酸苷、甘氨酸以及蛋氨酸的胶囊制剂,其主要活性成分甘草酸苷具有皮质类固醇样活性,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止痒[5]。西药在用药时近期疗效明显,但停药后容易复发[6],治疗的最终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中医药治疗湿疹具有疗效佳、不易复发、用药安全等优势[7],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青睐。湿疹属于中医“湿疮”的范畴,另外尚有“粟疮”“浸淫疮”以及“血风疮”等多种名称,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胎火湿热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阻证、血虚风燥证、气滞血瘀证几种证型[2]。由于湿疹具有难以根治、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等特点,因此临床上经常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联合疗法。临床上脾虚湿阻证的湿疹较为常见,其发病多是因饮食失调,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留恋于内不得疏泄,外蒸于肌肤而成,治宜健脾除湿、和中利水,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除湿胃苓汤源自《医宗金鉴》卷六十四,为健脾除湿的基础方以及常用方,由平胃散合五苓散化裁而来,方中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可以运脾燥湿、行气和胃,白术、猪苓、茯苓、泽泻、肉桂可以健脾助阳、化气利水渗湿,滑石、山桅、川木通可以清热利湿,防风可以祛风胜湿,诸药合用,健脾之本,调脾之气,气化水行,湿邪自除,因此在治疗上对于脾虚湿阻证之湿疹具有釜底抽薪的功效。既往研究也显示,采用除湿胃苓汤治疗湿疹临床疗效显著[8]。
灸法是一种重要的中医传统疗法,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中医药遗产。在中国古老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中就有通过运用灸法治疗疾病的记载。灸法在使用过程当中,根据不同的施灸原料有艾灸、灯火灸及药物灸等之分。艾灸最常用,又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及温针灸等。艾灸在外用于穴位上时,借助于艾叶燃烧时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同时将艾叶本身的药效作用于其中,通过经络腧穴传导至周身,共奏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健脾理肠、除湿止痒等功效,以达使人体气机调畅、营卫自和之目的[9-11]。另外,艾灸还能够激发出人体的正气,进而抵御外邪对机体的侵扰[12],也就是《黄帝内经》上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复方樟脑乳膏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皮肤外用药,主要含樟脑、薄荷脑、甘草次酸、苯海拉明、水杨酸甲酯以及葡萄糖酸氯己定等成分。此药中所含有的樟脑具有轻度的局部麻醉作用,并且能够使涂抹药物的皮肤局部产生一种类似涂抹薄荷后的清凉感,从而达到止痒的目的[13]。既往有研究表明,寒冷可以诱导抑制瘙痒[14],薄荷脑则是通过在皮肤局部诱导产生冷感觉而达到止痒作用[15];甘草次酸是由甘草酸水解脱去糖酸链而形成,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够抗炎、抗过敏以及进行免疫调节等。苯海拉明是一种抗组胺药,能够拮抗H1受体,外用时具有局部麻醉的作用。水杨酸甲酯局部使用时可刺激皮肤血管扩张,并反射性地影响相应部位的皮肤、神经以及肌肉等,起到消肿、止痒以及消炎等功效。葡萄糖酸氯己定是一种抗菌消毒防腐药,其主要成分氯己定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较强的特点,某些湿疹与微生物的感染有关[16],葡萄糖酸氯己定对由细菌的代谢产物以及毒素所诱发的湿疹能够从病因上进行治疗。复方樟脑软膏中抗炎、抗过敏、止痒、消肿以及抗微生物感染等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大大增强了对于湿疹的外用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受众广泛的特点。
除湿胃苓汤联合灸法以及复方樟脑乳膏既通过健脾除湿治疗湿疹产生之本,又通过抗炎止痒治疗湿疹表现之标,三者联合使用具有标本同治的功效。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除湿胃苓汤的联合疗法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瘙痒、红斑、丘疹或者丘疱疹、浸润肥厚或者苔藓样变等主观或者客观的临床症状,并且使得湿疹在皮肤上所形成的致病面积明显减少,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联合疗法。观察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除湿胃苓汤的联合疗法在根除患者的湿疹顽疾、保护患者用药后的健康以及减少患者用药后的担忧上均具有巨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除湿胃苓汤联合灸法以及复方樟脑乳膏治疗脾虚湿阻型湿疹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且经济方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