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钟,吴小秧,吴志坚,廖永强,罗 勤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1.儿科;2.检验科,江西萍乡 337000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以小血管病变为主的血管炎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表现可累及皮肤、关节、肾脏及胃肠道等多个系统,其中以肾脏最易受损[1]。临床上出现血尿、蛋白尿或管型尿,伴或不伴血压增高、水肿时应考虑存在紫癜性肾炎(HSPN)。HSP早期的肾损伤较为隐匿,并且缺乏明显临床症状,且目前常规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滞后性及侵袭性的局限[2]。是否存在肾损伤是决定HSP远期预后的关键[3],故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HSP患者的肾损伤,对于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疾病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血清补体C1q、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尿微量清蛋白(mALB)水平在肾脏疾病检测中评估肾损伤均有相关报道,其与肾损伤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在HSP患儿继发HSPN中联合检测的相关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联合检测HSP患儿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旨在探讨其与HSP患儿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HSP患儿70例作为观察组,所有病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儿童HSP的诊断标准[4]。观察组中单纯型HSP患儿50例为HSP组,HSPN 20例为HSPN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2~14岁,平均(6.91±2.87)岁。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56±2.41)岁。3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遵循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制订的伦理学标准,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HSP患儿排除标准 (1)年龄超过14岁;(2)排除泌尿道感染及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相关肾病;(3)排除资料信息丢失患儿。
1.3方法
1.3.1检测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于普通真空采血管,3 000 r/min离心10 min,将上血清分离,于-70 ℃冰箱中保存待测。同时取清晨尿液标本10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将上清液分离,于-70 ℃冰箱中保存待测。分别检测血清补体C1q、RBP、尿mALB水平。对照组留取标本及操作方法同观察组。观察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留取标本方法同上。血清补体C1q、RBP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C1q及RBP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生产,补体C1q正常参考值范围:159~233 mg/L;RBP正常参考值范围:25~70 mg/L。尿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正常参考值范围0~40 mg/L,仪器选用7180型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操作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执行,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为阳性。联合检测其中1项或2项或3项超出正常参考值均为阳性。
1.3.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抗感染(病毒、细菌及支原体感染)、抗过敏(钙剂、维生素C、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双嘧达莫及肝素钠抗凝等。伴有关节肿痛及腹痛者加用甲泼尼龙或泼尼松治疗,剂量为1.5~2.0 mg/(kg·d),分次使用,疗程1~2周。HSPN患儿尿蛋白达到肾病水平给予甲泼尼龙治疗,剂量为1.5~2.0 mg/(kg·d),分3次口服,疗程4周;之后治疗剂量为1.5~2.0 mg/(kg·d),隔日顿服,疗程4周;再根据尿蛋白检测情况每2~4周总量减少2.5~5.0 mg,总疗程1.0~1.5年。
1.4观察指标 对3组受试者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观察组HSPN患儿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单项检测阳性率及联合检测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同时对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2.13组受试者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HSP组及HSPN组血清补体C1q水平均升高,HSPN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S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HSP组比较,HSPN组血清RBP及尿m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SP组尿m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R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受试者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比较
2.2HSPN患儿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检测阳性率比较 20例HSPN患儿中,与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联合检测进行比较,单项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HSPN患儿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检测阳性率比较
2.3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63、13.54、17.51、6.89、11.83、7.35,P<0.05);观察组治疗后3项指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比较
HSP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以广泛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消化道损害、关节炎和肾脏病变等。近年来,HSP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免疫功能紊乱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5]。其中30%~60%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肾损伤,通常发生在起病的3~6个月内,当临床上出现血尿、蛋白尿或管型尿,伴或不伴血压增高、水肿时,应考虑存在HSPN。是否存在肾损伤是决定HSP远期预后的关键。通常认为HSP病程越长,反复发作次数越多,HSPN的发生率就越高[6]。虽然多数HSPN预后尚可,但仍有部分患儿病情持续进展,最终导致肾衰竭。HSPN是儿童常见的三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目前肾脏病理活检是HSPN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操作难度大、为侵袭性检查并存在一定风险,多数患儿及家属难以接受。故临床上寻求能早期预示HSP患儿肾损伤的生化标志物成为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在肾脏疾病检测中评估肾损伤均有相关报道[7-9],其与肾损伤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三者联合检测用于HSP患儿继发HSPN的相关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联合检测HSP患儿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旨在探讨其与HSP患儿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补体C1q是构成补体C1的重要成分,是第1补体成分C1的一个亚基,是补体经典途径的始动分子,在机体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之间发挥主要的连接作用。补体C1q可调节各种免疫细胞,不仅参与启动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介导单核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等的清除,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和调控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0]。本研究发现,HSP患儿血清补体C1q水平存在异常,与对照组比较有所升高。随着HSP患儿病情的演变,部分患儿出现HSPN时,其血清补体C1q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HSP患儿由于大量补体的异常激活,导致C1q的抗原决定簇胶原样区暴露,从而形成相应的自身抗体,进而产生C1q-C1q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脏,促进炎症介质释放,导致组织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经抗感染、抗过敏,部分患儿经激素治疗后,定期复查血清补体C1q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清补体C1q水平的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SP患儿疾病的演变程度与预后转归;另一方面亦印证了免疫功能紊乱在HSP患儿发病机制中存在重要地位,进而参与疾病转归及预后。本研究在随访中发现,部分HSP患儿血清补体C1q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演变成HSPN的可能性越大;当存在HSPN时,患儿血清补体C1q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情反复,预后较差。故血清补体C1q可作为HSP患儿肾损伤早期预示的血清学指标之一,但具体相关性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RBP系肝脏分泌的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是血液中视黄醇的转运蛋白,其结构属于疏水小分子结合蛋白家族。RBP在机体主要由肝脏合成,其次是脂肪组织,并在血液、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分布。游离的RBP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肾脏滤过功能降低时,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脏血流量降低而使血中各种形式的RBP储积,从而检测水平升高[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血清RBP水平在HSP组及HSPN组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只有在HSPN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RB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清RBP水平在HSP患儿合并肾损伤,即发生HSPN时升高明显,与钱燕斐等[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血清RBP可能与HSPN肾损伤有关。
mALB作为小分子蛋白质,在正常机体内,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的静电同性排斥作用,绝大多数mALB并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处于高凝状态的HSP患儿体内,由于肾小球基底膜蛋白质的糖化,使蛋白滤过量增加,甚至超过肾小球的重吸收[13]。因此,尿中mALB水平可作为HSPN患儿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SP患儿尿mALB水平升高,当发生HSPN时,患儿尿中mALB水平升高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观察组患儿经治疗后,尿中mALB水平明显降低,但其结果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尿中mALB水平变化可反映早期肾脏受累情况,可作为HSP患儿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14]。本研究在随访中发现,HSPN患儿尿中mALB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则患儿病情反复,预后较差。
本研究还发现,在20例HSPN组患儿中,与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联合检测比较,单项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HSP患儿中,联合检测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水平不仅可早期预示肾损伤,还可监测其肾损伤的严重程度,且检测具有无创性、敏感度高的优点,故对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然而限于本研究样本量小、无多中心比较,未深入开展HSP患儿体内血清C1q、RBP及尿mALB水平变化及肾损伤其他监测指标与肾脏病理活检之间的直接佐证关系,故还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多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