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彬斌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 安徽·合肥)
[提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作为各部门生产改造的物质基础,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和资源配置关键枢纽,在支持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意义重大,应客观把握安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现状特点和突出问题,把服务制造业发展作为未来一段时间金融服务的重中之重,努力向制造业信贷需求倾斜。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作为各部门生产改造的物质基础,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关系到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市场物资的可靠供应,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和资源配置关键枢纽,在支持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业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和强力支撑。从国家看,中央重视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从地方看,安徽深入推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注重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健全“敢贷、愿贷、能贷”引导激励机制,商业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从贡献看,制造业体现担当。制造业增加值、投资、税收占全部产业比重达到30%左右,从2015 年到2019 年,安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02%,分别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75 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0.65 个百分点。从企业看,需求依旧旺盛。近年来,制造业企业面临市场需求调整、国际环境变化、要素成本上升等挑战,普遍面临资金紧张、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叠加疫情和汛情的双重冲击,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出口受到制约,特别是中小企业困难加剧,需要我们全方位加大帮扶力度,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融资,为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一)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呈V 型增长。2019 年以来,中央政府及金融管理部门把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及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多次指出,要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央行在MPA 评估中也增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等指标。从数据看,安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先降后升,呈V 型增长,金融支持政策初步显效。2018 年9 月至2019 年6 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回落,由19.11%下降至-1.58%,随后在政策引导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逐步好转并保持回升态势,至2020 年6月增速达到16.1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8 个百分点。(图1)
(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向出现积极变化。近年来,安徽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主动优化信贷结构,推进制造业提质升级,围绕“芯屏器合”战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投放较多。截至2020 年3 月末,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33.24 亿元、同比多增74.7 亿元;余额同比增长44.0%,增速高于制造业贷款平均增速30.09 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项目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3.46 亿元。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64.11 亿元,贷款余额占全部制造业贷款比重达13.69%。
(三)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安徽持续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扎实做好“稳金融”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地方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着力强服务畅循环、防风险守底线,依法压降不良资产,存量风险持续化解。2019~2020 年一季度末,安徽制造业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211.07 亿元、209.71 亿元、206.75 亿元、189.29 亿元和195.34 亿元,季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55%、4.49%、4.30%、3.83%、3.69%,整体呈现“双降”。
(一)信贷结构不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待加强。从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结构上看,主要存在“四多四少”。一是“抵押贷款多,信用贷款少”,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多项专利,市场前景好,技术过硬,但生产周期偏长,无法提供更多固定资产投资抵押品,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二是“大企业多,小企业少”,调研中有企业反映,大企业、大项目、大工程获得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多,小企业获得的支持仍不够。三是“国有企业多,民营企业少”,大多民营企业反映,相对国有企业,他们获得中长期贷款条件更严、手续更多,担保条件更高。四是“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一些盈利良好、具备抵押条件的“明星企业”受到多家银行集中关注,但往往资金缺口并不大,真正有需要的企业反而得不到支持,甚至还面临被抽贷、断贷的压力。
(二)房地产分流信贷资源,对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在棚改货币化安置及信贷、公积金等政策推动下,房地产开发企业拿地热情不减,商品房成交量持续提升,吸引了大量信贷资金以棚改贷款、开发贷款和购房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领域。截至2020 年3 月末,安徽制造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仅为10.95%,低于房地产贷款26.6 个百分点;截至2020 年7 月安徽房地产业贷款余额2,185.7 亿元,较年初增长8.3%,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对制造业等部门形成了挤出效应。
图1 2018.9~2020.6 安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变化图
(三)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制造业资金配置减弱。近年来,经济下行周期投资回报率有限,风险收益不匹配,金融机构更趋谨慎,对信用风险相对较高的制造业等行业资金配置趋弱,在新增融资需求本身不旺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融资收缩。据调查,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类企业风险事件的增多、去产能进程的推进,制造业成为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较为集中的行业之一。出于风险防控考虑,银行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信贷管控,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或者国家控制类领域实行限额管理,存在贷款门槛提高、审批流程拉长、审批权限上收等问题,给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持续增长带来较大压力。
(四)行业不景气,信贷可持续增长空间受限。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放缓。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内外需减弱等影响,安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自2012 年起减缓至20%以下,此后逐年回落到2015 年的9.3%,2019 年降至7.7%。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等因素制约,制造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受到一定影响,2015~2019 年安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3.1%、9.4%、11.5%、33.3%、10.1%,2020 年前7 个月下滑至-11.9%。三是企业生产经营信心不足。不少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生产经营状况下滑,加之用工、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不强。
(一)落实有扶有控差异化信贷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进退有序,做好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安排制造业专项信贷计划和规模,显著提高制造业贷款的比重、增速和总量,切实满足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制造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优化制造业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先进制造、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和科技创新制造企业的信贷支持,严控“两高一剩”等限制性制造行业的信贷投放。
(二)合理降低制造业融资成本。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度降低制造业贷款利率,严禁违规收费或变相提高融资成本。对有市场前景、信用良好但受疫情冲击、生产经营困难的制造业企业,鼓励主动减免利息和服务收费。对符合条件、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贷款,按照相关要求落实调整还款付息安排、展期、无还本续贷等纾困措施。
(三)强化制造业中长期信贷产品创新。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规模、发展周期、商业运作模式和风险状况等,量身订制金融产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转贷成本。在风险可控条件下,积极推行“税融通”、银政担合作、仓单订单质押、信用贷款等融资方式,提高制造企业获贷率。有条件的优质制造业集团或企业探索通过海外融资、上市、债务融资工具等多元化渠道获取资金。
(四)有效加强制造业贷款风险管控。高度关注制造业企业贷款风险变化,严把新增制造业贷款质量关,加快制造业存量不良资产分类管理和处置进度。合理认定信贷风险责任,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对确实因疫情影响而延误还款的制造业企业,不纳入征信记录。合理提高制造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引导督促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要求,提高制造业信贷投放主动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