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主任药师闫晨
感谢大夫,亏了有这次政府组织的结肠癌筛查,要不是我父亲发现得早,哪有这么顺利就解决了问题。
这不,陪他复查来了,检查结果那叫一个完美。
嗯嗯,您说您接着说,我掏出个小本本,记一下。
要注意监控血糖;
要戒烟;
要适当运动;
要少喝酒,多吃菜,括弧:菜指的是蔬菜,腌制的肉要戒掉;
要定期行结肠镜等复查;
要子女定期行结肠镜检查……
等等,大夫,我这是给我爸来复查来了,我自己可没有挂号!
我今年刚35,本命年也就才过了两轮,还没有到枸杞保温杯的年纪吧,怎么就要定期去捅肠镜呢?
因为我是男的?
因为我爸得了结肠癌?
不至于吧,这些都是高危因素?
我是高危人群?
有多高?有多危险?
大夫,你可别吓唬我啊,我天生胆子小,为什么我就是高危人群了呢?
这都是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
流行病学是干什么的?
结肠癌不传染的,也不是时尚界的事儿,怎么还成了流行病了呢?
哦,流行病学是这个意思啊!
是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搞个流行病调查,查查高危因素是什么,找找谁是高危人群?
你看我聪明吧,您这一点拨,我就懂了!
小本本里我都记下了,我家里还有个兄弟,哪天我和他一块儿找您来做肠镜。
您哪天在肠镜室值班?
我爸说,您捅肠镜的手法好,活儿细,就得找您做检查!
我们常会听见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
凭什么就是我,会得这个病?隔壁老王和我住同一个门洞,为什么不是他?
这句抱怨中,涉及两个“样本”:“我”和“老王”。
这样的问题其实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如果能够找来几千、几万甚至更多的“我”和“老王”,然后分别统计“我”们和“老王们”之间,在性别、年龄、种族、饮食习惯以及其他各项生理指标等等,以上各种因素有没有各自的特征,用统计学方法来看一看,这些因素是否和该疾病有关,以及关联的程度如何。这就成了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即病例对照研究。
此外,流行病学还可以这样操作:
找来一群“老王”,“老王们”爱喝甜豆浆;同时找来一群“老李”,却是忠实的“咸党”。“老李们”和“老王们”从整体来看,除了在豆浆应该是咸的还是甜的这一因素上存在分歧,其他各方面都是一样的人群。十年后,我们再给他们做相应的检查,分别看看他们得某种疾病的人数有多少,有没有统计学差异。这也是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其研究结果极大影响了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结局。这里不再赘述。
用拽文的方式来解释流行病学: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在这个定义中,如果找到某个或某些“决定因素”,这个因素可能会导致某种疾病呈现出统计学上的发生率增加,这个因素就是高危因素。
如果某个人群拥有一个或数个高危因素的特征,那这群人就是高危人群。
以上文中的结直肠癌为例: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这就是高危因素。
父亲查出结肠癌,他的子女,就是高危人群。
通常某一个疾病,会有不止一个高危因素。
对于结直肠癌来说,结直肠癌家族史、肠息肉史、男性、高体重指数、高血糖、吸烟史、嗜腌制肉制品等,都是高危因素。
有些高危因素可以避免或纠正,例如吸烟、生活习惯等。
有些高危因素是胎里带的,没办法改变,例如性别等。
有些高危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度比较大,例如结直肠癌的家族史。
有些高危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度比较小,例如结直肠癌与年龄的关系(很多30来岁的年轻人,如果有多个高危因素也会得结直肠癌)。
具体来说,到底有多高,有多危,统计学上有一个OR值(Oddsratio,比值比,也称优势比),专门就是来说明这个的。一般来说,这个数值越高,越危险。
不用担心,听大夫的嘱咐就好。因为大夫们都已经通过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总结好了。
关于流行病学,有些健康“鸡汤文”,也是依据某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添油加醋”出来的。
例如这样的标题:“震惊!癌症最喜欢的十大生活习惯,你还不快来看?”
如果这样的文章有科学的流行病学资料支持,并且做出了正确解读,可以读一读。
如果没有流行病学研究做支撑,那就是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