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银环 黄海立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是现今凡纳滨对虾养殖面临的问题,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养殖环境中浮游植物过量生长,深层次的原因是对虾养殖中过量的投饵及高密度的养殖模式等导致水体中氮、磷等元素含量增高,产生一些对对虾有害的水质因子。贝类可以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作为饵料,多鳞作为底层鱼可以摄食水体的残饵及有机物,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搭配一定密度的马氏珠母贝和多鳞进行生态养殖,能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本文从凡纳滨对虾和马氏珠母贝、多鳞生态养殖模式中,探讨pH、悬浮物、透明度、溶氧及叶绿素a等水质因子变化情况。
实验用马氏珠母贝、凡纳滨对虾购于湛江市东海岛苗种场,多鳞为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提供。实验时马氏珠母贝壳长和个体重分别为3.65厘米、9.167克,对虾平均体长和个体重分别为2.02 厘米、0.134 克,多鳞平均体长4.68 厘米、个体重0.53克。
实验在水泥池中进行,水泥池面积为10 米2。实验时加沙滤水至1.2米深,海水盐度为27,实验期间水温为14.5~26℃。马氏珠母贝放于锥形笼吊养在池中,养殖期间不间断地充氧。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养殖对象的摄食、运动、生长情况,观察池水的变化,每天分上午、中午、下午及晚上4次投喂对虾饲料,每次投喂量为虾总重的1%,虾料规格随虾的生长进行调整。每天上午11 点左右测量池水溶氧、pH、透明度,同时测定水中的悬浮物和叶绿素a的含量。
实 验 时 间 为 2019 年 11 月 2 日 至 2020 年 1 月19日。
实验设A 组、B 组及对照组,每组设3 个平行组,各组的放养情况见表1。
表1 各实验组的放养情况
实验期间各组pH和溶氧的变化情况见表2。
由表2 可看出,实验期间各组pH 基本经历了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过程,但实验结束时的pH 都比开始时高。除了第2、第3次测量时A组比对照组略高外,其他测量A组和B组的pH 比对照组低。从第2 次至第8 次测量,A 组的pH 比B 组高,但最后一次测量时B 组的pH 高于A组。
虽然养殖期间采用不间断的增氧方式,但是溶氧还是有变化的,经历了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的过程。对照组和A 组、B 组之间,A 组和B 组之间,溶氧的变化和对比情况无明显的规律。
实验期间各组悬浮物和透明度变化见表3。
表3 各组悬浮物和透明度变化情况
由表3可看出,各组的养殖水体悬浮物含量呈现波动的趋势,总体是升高、降低又升高的趋势,但同一时间相比,A 组、B 组比对照组悬浮物含量低,同一时间测量,多数测量结果表现为B组悬浮物的含量比A组低。
每个实验组透明度总体变化是随着养殖时间延长而透明度降低,A 组、B 组水体的透明度总体高于对照组,B组的透明度高于A组。
实验期间各组叶绿素a的变化见表4。
表4 各组叶绿素a的变化情况 毫克/升
由表4可看出,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前期叶绿素a含量增加,后期叶绿素a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的叶绿素a含量多数较低。B组叶绿素a含量前期多高于A组,后期低于A组。
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中适宜pH 范围为7.7~8.8,实验中除了 A 组 2020 年 1 月 2 日的测定值高于适宜的pH外,其他时间A组、B组都在凡纳滨对虾养殖适宜pH范围内,对照组前期pH也在适宜生长范围内,但从2019年12月22日开始高于适宜的pH。因此在实验条件下,随着养殖时间延长,马氏珠母贝和多鳞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pH 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实验期间溶氧都在6.0 毫克/升以上,大于对虾能够忍受的最低值,但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后期溶氧比前、中期低,A 组、B 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悬浮物与透明度反映的是同一个水质指标,悬浮物越高,则透明度越低。前期由于浮游植物及残饵较少,悬浮物较少,水体的透明度较高,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悬浮物增加,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养殖过程中,马氏珠母贝摄食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多鳞是底层鱼,能够摄食池底残余的饵料及有机质,有利于养殖水体的净化和改善。从实验结果看,混养了马氏珠母贝和多鳞的A 组、B 组透明度高于对照组,悬浮物低于对照组,投放马氏珠母贝和多鳞较多的B组两个指标好于A组,也充分说明了马氏珠母贝和多鳞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叶绿素a 反映养殖环境中浮游植物生长状况,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常会出现浮游植物暴发的现象,从而引起水体质量下降。从实验结果分析,由于A组和B组中马氏珠母贝对浮游植物的摄食,使这两个实验组叶绿素a 的含量比对照组低,避免了浮游植物暴发对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不同密度的马氏珠母贝和多鳞引起叶绿素a变化规律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