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渔业发展思路浅析

2021-02-24 03:12:52姜光明顾雪林江晓中袁强生顾建华
科学养鱼 2021年1期
关键词:吴中区太湖水域

魏 宾 姜光明 顾雪林 江晓中 袁强生 顾建华 宋 炜

(1.苏州市吴中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苏州 215104;2.苏州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苏州 215111;3.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苏州 215006;4.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农村局,江苏 苏州 215104)

吴中区属于江苏苏州,具有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尤其是东山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山脚下的万亩池塘养殖草鱼,成了苏州菜篮子工程基地。至90 年代中期,东山开始转向大闸蟹的养殖,在为苏州居民提供优质水产品的同时,也给养殖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为当地农民脱贫奔小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进入21 世纪后,吴中区的渔业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以草鱼养殖为主向以蟹虾养殖为主的转变,渔业产值稳中有升。2017 年,池塘养殖面积稳定在10 万亩,东太湖河蟹网围养殖2.7 万亩;一二三渔业产业的就业人数稳定在2 万人左右。渔业产值及附加值在大农业的比例稳中有升,均在46%以上,至2016年达到高峰,渔业产值达47.9亿元,附加值占大农业的48.8%。

2018 年,《吴中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的三区划定,将太湖、河流、饮用水源地、种质资源保护区等229.3 万亩划入禁止养殖区;将沿太湖3千米的池塘以及澄湖等湖泊及坑塘水面共计21.5 万亩的水域归入限制养殖区;将吴中东部甪直(车坊)地区0.4万亩的水域作为水产养殖区。一方面大面积压缩养殖面积、养殖尾水必须达标排放,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水产品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从而形成了渔业发展的新矛盾。根据现代发展理念,结合吴中区的渔业规模和养殖水域分布特点,吴中区的水产业依靠科学、因地制宜地应用多种渔业模式,从而解决上述矛盾,促进了吴中区现代渔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开展高标准池塘改造,全面实施生态养殖

根据苏州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对全区1.7万亩养殖池塘实施了高标准生态化改造。一是实行进排水分离;二是完善增氧设施的配套;三是应用池塘原位修复技术,移植多种水草,投放螺蛳和滤食性鱼,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提高池塘的自净能力;四是建设尾水处理区,通过建立人工生态湿地,使养殖尾水进入处理区,净化后实现循环利用或者达标排放,尾水处理区实施长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职责,建立了分级塘长制,辖区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辖区内养殖池塘及尾水处理区的维护管理;五是制定出台了《河蟹套养青虾的生态养殖技术规范》《河蟹套养鳜鱼的生态养殖技术规范》等指导性规范,使蟹塘套养青虾、鳜鱼等主推养殖模式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建设科研示范基地,引领养殖新业态

在临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400多亩的试验基地,引进澳洲淡水龙虾、河蟹“长江2 号”、青虾“太湖2号”等新品种,集成应用原位修复、环境营造、生物调控、关键控制等新技术,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带动养殖业的技术升级。

在澄湖现代农业园区探索建立了30 余亩的稻虾共作基地,通过两年来的试验示范,在不影响水稻产量、质量的情况下,增收青虾75 千克/亩,亩效益增加3 000元以上。吴中区现有水稻种植面积3万多亩,在池塘大规模压缩的新形势下,开展“双水双绿”的稻鱼综合种养,水产与水稻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的产出,既稳粮、又增收。

甪直(车坊)镇建立休闲渔业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观赏鱼产业,从品种选育、技术配套等相关方面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力度、产学研融合的发展力度,促进农文融合、农旅融合的创新发展。

三、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发展的软实力

一是太湖蟹主导产业。吴中区大部分区域面积在沿太湖,水产养殖集中在沿太湖,以蟹虾为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河蟹养殖业,多年来竭力打造太湖蟹品牌,推动太湖蟹产业的发展。从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着手,以品质赢民心,以价格赢市场,做好做强太湖蟹品牌。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引导渔民转变传统粗放养殖观念,推广低碳高效养殖模式,从大养蟹向养大蟹、养精品蟹转型。加大技术的熟化和应用,通过养殖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做好投入的减法与产出的加法。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凝聚市场力量,形成产销一体,掌握市场主动权。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太湖蟹与旅游、餐饮、观光、垂钓等行业的融合,实现“接二连三”,通过“二三产”的优势弥补和反哺“一产”的短板,形成产业合力。

二是澄湖净水渔业。澄湖水域面积5.75 万亩,常年平均水深1.83 米。澄湖作为苏州市最大的养殖湖泊,已成为地产鱼类的主产地,是苏州的主要鱼仓之一。采取“冬季一次放养、全年均衡捕捞”的模式,“以鱼类最佳长势和湖区生态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参考、捕大留小、均衡上市”的原则,取消冬季大捕捞作业方式,改为春、夏、秋小捕捞。澄湖已被列为苏州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8只主要产品通过了相关认证,年产商品鱼3 000吨以上。在保持澄湖渔业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资源的保护,维护水生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操纵性鱼类为主的“三不二无一靠”(不施肥、不投饵、不用药,无围网、无网箱,靠天然生物饵料增养殖)模式,极大程度地维护了水域的生态平衡,保护、洁净水域的生态环境,以水养鱼,以鱼养水,不仅养好一湖鱼、更是保好一湖水。

四、完善监管服务体系,夯实发展基础保障

建 设 “ 一 支 队伍”——水产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现代渔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科学的技术支撑,需要素质高、业务强、能打胜仗的专业队伍。目前,全区拥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35 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95%,拥有硕士以上学历4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

完善“一套体系”——水产养殖监管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区、镇、企业三级联动,通过从塘口到餐桌全链式的动态监测,筑牢质量安全的屏障;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设置监测点,定期测报,抽样监测,发布病害预警,评估疫病风险,铸实产业安全的金盾。目前,区建设了水生动物病害实验室,乡镇建设有水产品快速检测室,配置了必要的技术人员和技术装备。

拓展“一个平台”——宣传服务平台。“一台二报”(苏州广播电视台、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宣传产业政策、传播吴中人文、唱响太湖渔歌,业务网站发布产业动态、时令渔事、供求信息,微信平台搭起行业沟通的桥梁,我问你答,你需我有,实时、精准。

吴中区的现代渔业将在产业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引领产业提升,驱动产业提质,促进产业集聚,激发产业活力、带动富民增收,形成具有吴中特色的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格局。

猜你喜欢
吴中区太湖水域
苏州吴中区“四敢”精神激发“四优”举措
苏州吴中区创新七项举措 提升执法质效
苏州吴中区创新精准执法工作见成效
吴中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进博会水域环境保障研究及展望
水上消防(2020年5期)2020-12-14 07:16:14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6
城市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探讨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00
太湖思变2017
玩具世界(2017年4期)2017-07-21 13:27:24
太湖揽春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2
太湖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