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强
从宫殿模型解构国考得分,到绩效国考六大目标解读,再到绩效考核指标应用与数据上报,中国医院绩效改革研究院为全国医院管理者奉献了一场“干货盛宴”。
在2020年12月25日-27日的首届中国医院绩效大会期间,有超过112个精彩的医院案例分享,这其中有名列前茅的学霸级的顶尖医院,还有分项表现突出的单项冠军,各家医院都秀出了优秀绩效考核指标背后的管理内功。
“2018年绩效国考成绩出炉以来,大家十分关注国考的全国表现,并对于考核标准和目标还存在诸多疑惑。”中国医院绩效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车慧表示,研究院已经面向全国开展了两轮的绩效调研,也与一批实力顶尖医院进行了运营管理经验的交流,以此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
2020年12月27日下午,“绩效国考背后与数据上报准备”分论坛如约而至,本次论坛以指标体系为基础,进行梳理和解读,同时从医院发展与指标上报的角度,提供更为实操的建议。
车慧 执行院长中国医院绩效改革研究院
“从2019年7月研究院成立,到8月开启首次全国绩效改革调研,再到2020年第二次全国绩效改革调研,研究院已有390家成员医院。”中国医院绩效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信仪在《从宫殿模型解构国考得分及分项标杆解读》分享中表示,希望《2020版中国医院绩效改革蓝皮书》能让医院管理者不仅从4个一级指标看待绩效国考,更能够从医院管理落地和工作分解管理方面着手绩效考核准备。
国家对于三级公立医院发展的三个导向: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中国医院绩效改革研究院将4个一级指标量尺,以三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为引领,设计医院发展战略框架,进一步从管理功能的落地层面进行相关指标归纳与解读。
李信仪表示,根据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的目标导向,从民众需要的层面进一步拓展,进行医院管理体系的匹配与应用,构建了医院管理落地指导框架,也就是基于绩效国考的宫殿发展模型。
那么,为什么要把55+1(绩效考核三级指标)的指标以宫殿的形式展现到各个医院进行实操管理呢?李信仪解释道,宫殿本身有两大支柱,即引领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支柱之下的基础发展。在这样的体系下,55+1的指标通过宫殿模型进行了一个更具象化的一个理解。
具体来说,宫殿模型的“顶梁柱”是引领学科发展的人才与科研建设;“两大支柱”是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同时它们必须依托在医院运营管理、业务发展构成的基础以上;宫殿里面的核心即从患者到员工这样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文化。
李信仪 主任中国医院绩效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
在绩效国考宫殿模型的框架下,李信仪在分析样本排名前500名的医院中,分别从医疗服务、医疗质量、运营管理、业务发展构成、学科发展、以人为本六大考核目标进行逐项讲解。同时,他也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的获奖案例进行了深刻解读。
其中,医疗服务包括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以及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3个考核指标。这3个指标考核要求均较“严格”,说明医院间指标表现差异较大,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他表示,这也同时传递了国家对于三级公立医院落实功能定位的高期望与高要求——提升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治能力的引领作用。
医疗质量包括单病种质量控制、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国家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数等7个考核指标。7个指标占比分布较均匀,满分为20~35分不等,仅2个指标属于“严格”指标,但分数实质未拉开差距,他表示,以上传递了国家对于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在医疗质量安全成效的认可。
运营管理模块包括资源管理、药品管理和行政管理要素等10个指标,但其中尚无国家监测指标。他表示,现阶段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关于运营管理方面,主要由地方医政管理部门监管,未作为全国排名的关键指标使用。
业务发展构成包括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耗检查检验)占医疗收入比例、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门诊次均费用增幅等9个指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医院9个指标均拿到接近满分,但也有很多医院得分情况不理想。他表示,其中的5个指标属于“宽松”指标,而指标次均药品费用增幅考核较严,传递了当前国家对于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在业务和费用结构上的认可。
引领学科发展的人才与科研建设包括麻醉、儿科、重症、病理、中医医师占比等4个指标。指标50分满分100分,占总分的比例高达10%。他表示,指标45和50属于“严格”指标,医院间表现差距较大,传递了国家对于三级公立医院落实功能定位的高期望与高要求——发挥医学科研的引领作用。
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文化包括门诊患者满意度、住院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3个指标。这一模块的指标满分均为40分,指标53和55属于“严格”指标。李信仪表示,医院间表现差距较大,传递了国家对于三级公立医院落实公益性,提高患者与医务人员获得感的导向。
目前的医院管理中,这55+1项指标真的如它的本身那样简单吗?
在中国医院绩效改革研究院研究员廖甜带来的《绩效国考监测指标精读与上报管理操作剖析》中,她认为医院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同科室对于某一个指标口径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拆解指标进行落地的时候存在矛盾。
廖甜表示,从2019和2020两版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中得出,指标的发展出现了可量化考核、自动化抓取、合理化校验的趋势。其中,以26个国考监测指标为例:25个定量指标、24个指标来源于系统、11个评分时进行校正。这是基于保证考核口径基本不变的稳定性、统一各个指标取数口径的统一性以及明确并优化指标口径的准确性为主的指标修订原则。
“不丢基础题,抓好拿分题,把握综合题,练练附加题。”在绩效国考指标精读与应用分析方面,她指出国考成绩冲刺秘籍。
其中,基础题指考核宽松,多数医院均可轻松得分;拿分题指成效直接,需要加大资源投入、落实院内各项管理工作;综合题指拉开差异,与发展定位、绩效导向、管理水平紧密相关;附加题指较难提分,受医院区位资源、业务定位、病人结构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多。
“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以及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三个指标足以证明,提升医疗服务的技术与难度,是决战国考的重要分水岭。”廖甜表示,国考手术目录中的四级手术与微创手术交叉的373个术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绩效得分。所以,医疗业务模块都是综合题,并不是将这些指标简单“抛”给医务处或绩效办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根据医院自身的战略定位、绩效分配改革等方面综合判断。
国家对于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管理内涵正不断丰富,从2021年1月1日起,哮喘(儿童,住院)、结肠癌(手术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等15个第二批病种/手术开始上报工作。在单病种指标在不同类型的医院得分表现分析中,以髋关节置换术举例,廖甜认为,在标准化程度高的病种中,需要进一步规范临床路径以缩小不同级别医院间在绩效指标对比中的差距。
廖甜介绍,在2018年的医疗质量模块的具体分值结构中,有105分的基础题(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60分的拿分题(通过国家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数、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25分的综合题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20分的附加题(单病种质量控制)。通过以上数据,医院可以在拿分题和综合题上下功夫以提高绩效考核得分。
“业务发展构成方面,国家不仅要求医院进行双控双降,而且要让医院有一个合理的收支结构。”她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不断地腾笼换鸟,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所以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比指标是检验这项工作推进的重要指标。
廖甜 研究员中国医院绩效改革研究院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对于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该项指标是基本上不允许增长的。同时,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方面,出院患者药品费用简化采用在院口径(权责发生制)的住院药品收入进行计算。
“医疗费用变化趋势呈现波涛周期,腾笼换鸟筹谋长远发展。国家的政策走向是严控药费的同时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那么对于医院的发展而言,业务要往哪里走、如何提升技术难度,而不是一味地将控费增幅指标拆解到各个科室。”廖甜指出,医院业务发展是一道综合题,需要各个科室联动,不应固化到个人。
人才科研模块下的具体分值中,20分的基础题(医护比);40分的拿分题(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20分的综合题(麻醉、儿科、重症、病理、中医医师占比);100分的附加题(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
在患者满意度方面,廖甜表示,满意度指标受干扰因子影响,可能与院内认知存在落差。满意度不仅由医院服务与环境决定,同样受其他干扰因子影响。
廖甜举例说:“填写问卷过程占用患者时间,延长门诊流程,而影响满意度;患者对于满意度调查的认知存在偏差,比如患者认为这是一个投诉的渠道,不满意的患者更愿意扫码投诉,因而医院更容易收到不满意的反馈;基础数据自动清洗,比如考核过程中会清洗完全满意、填写过快的问卷,导致剔除了确实完全满意的患者数据。”
“全人关怀模块的总分并不低,如果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患者满意度管理,拿下这部分的得分是可以做到的。”她说。
如何将外部绩效考核要求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在本场论坛最后,廖甜解答了这个问题。
她表示,医院首先需要厘清发展导向,而不是说绩效考核指标导向是什么,发展导向就是什么。医院应该思考其在区市省内的定位,了解发展方向后才能厘清发展导向,这也就相当于船舵。其次,医院内部管理者对于绩效考核指标口径的统一校准,相当于船帆。最后,医院只有将这一系列的管理任务落实好,才能实现绩效考核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