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区东南,有座山叫灵岩山,因“山无锐锋,岩峦层耸,四面如一,岩际常有‘灵瑞’”而得名。
灵岩山上到底有啥“灵瑞”?当地老百姓只听传说但从未见过。倒是灵岩山脚下的山北村1000多亩薄壳山核桃,每逢收获时节,硕果累累,不仅出油率高,食用也很方便,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厚了他们的钱袋。村民们高兴地说:“薄壳山核桃咱看得见,摸得着,育种基地的主任李永荣就是这里的‘山神’。漫山遍野的山核桃和良种树苗,才是真正的‘灵瑞’。”
李永荣今年83周岁,早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后到“孙悟空的故乡”——连云港花果山云台林场工作,一直干到场长兼党委书记。因其表现优异、贡献突出,省里多家单位要调他,有的还给予副厅级的官位,但对花果林木情有独钟的李永荣,却选择了南京中山植物园。
1998年,李永荣到龄退休了,因是林果专家,不少单位争相聘用,允诺的待遇十分优厚;远在联合国工作的女儿,常驻美国、瑞士、布鲁塞尔等地,这些地方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是养老的好地方,也希望老爸前去养老。但李永荣没有轻易答应,他从多方渠道获悉:我国一年要消费2900多万吨食用油,但国内只能满足四分之一,缺口很大,要靠进口。有些国家在原料上卡我们的脖子,任意抬价,甚至卖有问题的转基因大豆。对此,李永荣又愤又急,自己虽然不能种植大豆,但是搞林业的,知道不少木本植物可以出油。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专业和技术为解决食用油困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林果专家李永荣,知道原产于美国的薄壳山核桃,又叫碧根果,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果之一,其果仁含油量达70%以上,虽然在我国一些地方有所种植,但由于多种原因,还未形成产业化;再说,这种果木要在农村栽种,除了果子可以出油,树干又是优质木材,浑身是宝,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更有利于扶贫,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
“帮农民致富,为国人加油。”李永荣决心下定,退而不休,致力油果,专攻薄壳山核桃。用他自己的话说,“退休20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与薄壳山核桃打交道。”
开弓没有回头箭,李永荣在新的“跑道”上开始了百米冲刺。首先研究攻克薄壳山核桃在我国难以成片成林规模化种植的技术难题。他先后检索了关于我国薄壳山核桃种植研究的论文、专著158篇;收集了薄壳山核桃原产地美国1905年以来出版的英文版专著47部,论文400多篇。每年还与合作伙伴从我国生长多年的2800棵实生结果果树上跟踪采收果实,进行果质数据测定,已积累数据1.6万多个。与此同时,他还收集国内优良品种及初选优株种子制成标本,已编号至1200,盒装种子标本256个。在全国首次探索出城乡生态园林绿化、林果兼用林、生态复合以及果园林高效栽培等薄壳山核桃产业化模式。
李永荣常说:“我一个人即使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要使薄壳山核桃早日结出‘致富果’,还是要靠大家的努力,靠团队力量。”为此,他十分重视招揽人才,加强研究队伍的建设,鼓励研发创新。目前,在六合薄壳山核桃良种基地,汇集了本科、硕士、博士、副研、正研、硕导、博导等科技人才42人,形成一个梯度接力的科研人才团队。人才济济,良种基地日益兴旺。2008年1月,成立了“南京绿宙薄壳山核桃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培育优良品种,还推广种植。至今公司已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6个,实用型专利1个,外观设计专利3个。
李永荣自知年龄大了,“天黑之前要多赶路”,恨不得一天当三天用。他像挺机关枪,不停顿地打连发。一年365天,除了清明节这天回靖江老家给父母扫墓,其余时间都交给了薄壳山核桃。大年初一吃过汤圆,他就往基地赶,良种苗圃和碧根果园内,常见他的身影。他说:“我和薄壳山核桃有语言沟通。到现场一看,我就知道哪些树干渴了,哪些树水多了,要挖沟排水……”
薄壳山核桃虽然是“外来户”,但也适应中国的水土,不少地方都有零星种植。李永荣深知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宝贵,且国家也有18亿亩粮田的红线。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推广薄壳山核桃,既要致富农民,又不能与粮争地。为此,他宁可自己添难也不让国家为难,决定将薄壳山核桃栽种在土地贫瘠、农民贫困的地方。
六合地处江北,是南京市经济较为薄弱的地区,而山北村又是六合区的贫困村,且山脚下的坡地及部分土地长年抛荒长草。李永荣经人推荐和考察,确定在山北村建立薄壳山核桃良种培育和栽种基地,承包薄地、荒地近1200亩,为致富当地农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农民是很现实的,不论栽种什么,喜欢“短、平、快”,能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宣传,他们也知道栽种薄壳山核桃的好处多多,可就是育苗期和挂果期太长,见效慢,因而一时难以接受。群众的需求就是李永荣和他的团队研究探索的方向。他们在良种上攻关,在育苗上使力,终于取得显著成果,育苗周期从原需3年缩短为1年,且成活率达95%以上,远超其他地区;把需要13年至20年才能进入丰产期的薄壳山核桃,缩短到6至8年,对其产业化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快马加鞭未下鞍。为落实国家和省加快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和国家将发展木本油料作为“精准扶贫”的要求,李永荣和他的团队探索不止,创新不停。2013年11月,基地在省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与镇江南山茶林研究所合作,在南山划出120亩茶园,试验薄壳山核桃与茶树间栽,在全国开了“茶果间作”的先河。如今,在这片示范园里,薄壳山核桃郁郁葱葱,挺拔的身姿在碧绿的茶园里格外引人注目,挂果期即将临近,特别是在夏季炎热的阳光下,由于受到树冠的遮挡,茶树也免受了蒸烤之苦,茶叶的品质获得了提升,“茶果联姻”大获成功。李永荣没有停下脚步,趁热打铁,带领团队又探索出薄壳山核桃与油用牡丹“油赏结合”的双油料复合栽培模式。
精准扶贫,富裕农民,是李永荣研究探索薄壳山核桃栽培的初衷之一。在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之后,李永荣毫无保留地向外推广,让大家共享。泗洪县是江苏省的重点扶贫县,虽然也知道栽种薄壳山核桃能致富,上级相关部门的资金投入也不少,但由于缺乏经验,屡栽屡败,形不成产业化,尝不到富滋味。李永荣闻知,迅即前往进行技术指导。他选择该县最贫困的西南岗丘陵地区,建立示范点,改良土壤,无偿提供嫁接过的树苗,指导栽种,使成活率大大提高。如今碧根果长势旺盛,挂果在即。这可是“摇钱树”啊,很多人看了兴奋不已。县里看到了希望,又进一步扩大了栽种面积,目前已达8.3万余亩。
江苏海岸线长,滩涂多,面积大,又不占用粮田。李永荣决定把薄壳山核桃推广到这些地方去。他带领团队像袁隆平在沙漠地区的盐碱地上研究栽种“海水稻”一样,研究探索薄壳山核桃如何在盐碱地上生根结果。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培育出适宜盐碱地栽种的树苗。如今在连云港到南通一线的沿海滩涂上,已经试栽了4000多亩,成活率较高,长势十分喜人。
此外,李永荣还在浙江、安徽、河南、山西、江西、湖南和新疆等省区建立薄壳山核桃示范园162个,面积5.8万多亩,大力推广,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增添了活力。
李永荣研发栽种的薄壳山核桃,不仅能让国人吃上国产碧根果,为国家加了油,更是栽一地富一处。每逢收获时节,很多农民看到果实累累的薄壳山核桃,喜滋滋地说:“栽下这果子,甜了咱日子。”有的还扳上手指头,给你摆上一件件、一桩桩靠薄壳山核桃致富的事实。
——山北村副主任吴本友如是说。李永荣主任在我们村建立薄壳山核桃良种培育基地,近水楼台先得月,获益最大的就是山北村,有24个农民被招聘为基地职工,每月都有固定工资。村里还有不少50岁以上的村民,因年龄偏大,文化又浅,打工人家不要,干重体力活不行,无所事事,不是发牢骚就是打麻将。李永荣没有忘记这批人,一次性拿出200个岗位给村里,让他们当季节工,参与苗木管理,按劳取酬,最多的年收入4万多。只要你想干愿干,一年到头都有事做都有收入。此外,薄壳山核桃在基地育苗嫁接后,李永荣还赠送一部分给村民,在自家田地和房前屋后栽种,每年赠送给村民的树苗就有300多株,一株的成本在200元左右,可他从未收过钱,还派专家现场指导种植和养护,使家家户户有收益。村民们的钱袋厚了,村容村貌也变了,新房多了,道路宽了,环境美了,一句话,日子好过了!
——山北村74岁的独居老人黄宗均如是说,从2012年起,我家的山地和部分土地均承包给李永荣种植薄壳山核桃,每年有5万多元的固定收入。李永荣还安排我去基地干些简单的活,一天工资几十块钱。说到这里,黄宗均满是皱纹的脸上,道道含着笑。
——盐城市亭湖区农民仇祝华如是说,我自与李永荣主任结识后,李主任让我到基地参观学习,并赠送良种树苗。回家后我将那种棉花的几亩薄田,改种和培育薄壳山核桃树苗,仅两年多的时间,单冬春出售树苗的收入就达10多万元,比种植棉花的收益高多了,四邻八乡的村民们见了,纷纷前来购买树苗,李主任真是我的“活财神”啊!
厚了钱袋的村民,对薄壳山核桃发自内心地点赞。数年前,省老区开发促进会和扶贫办多位领导前往李永荣在六合的基地参观考察,一个个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并留下题词:“科学种植薄壳山核桃,绿化祖国大地富农民。”
李永荣20年如一日研究、栽种、推广薄壳山核桃,奋斗不息,奉献不止,绿了荒山薄地,富了农民兄弟。在成绩面前,他总是不满足;作为共产党员,他总觉得自己的奉献还不够,春蚕到死丝方尽,他说死后“丝不尽”,还要奉献。年过八旬的他,早早写下遗嘱:“捐遗体供解剖,献器官供移植,骨灰用于植树造林,回到自己一生所热爱的大森林中,享受最美好的长生!”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作出特殊贡献的李永荣,他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人物称号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苗木创新领军人”的荣誉。薄壳山核桃基地建立以来,先后被省林业局确定为“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被省老科协确定为“薄壳山核桃良种科技示范基地”,“薄壳山核桃”荣获省、市级著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