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平台间协同创新策略与机制研究

2021-02-24 04:06李巧世
中国民商 2021年12期
关键词:瓯海区协同发展科技创新

李巧世

摘 要:近几年,瓯海区融入“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我们要立足瓯海实际,不断挖掘提升经验的做法,进一步激发更强的创新活力。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温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才和创新首位战略,提出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和东南沿海区域科技中心发展目标。作为校地共建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我们要在深化创新驱动发展上勇争先,在践行创新首位战略上强执行,在打造创新策源地上开新局。

关键词:科技创新;瓯海区;协同发展

一、协同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一)协同创新的基础

科技成果往往附着在科技人才身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引进培育一批人才,带来一组成果项目,引领一项产业发展,成就一座新城。

瓯海区自去年9月获批成为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首批示范单位以来,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剑指科技成果转化关键难点,着力从平台建设、产业对接、人才支撑等三个方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引领瓯海建设“科教新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协同创新的动力

“人才是创新发展第一资源,是我们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关键。”瓯海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瓯海打响“科教新区”品牌需要不断完善“人、产、城”融合的人才生态,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持续推进成果转化,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二、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

(一)政策协同

当前瓯海区已出台“1+5+16”的产业扶持政策,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有一定的建设经费及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温州大学等本地高校有学科和人才优势,各产业园孵化器等也有场地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可充分协同起来可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针对协同创新的成果集成转化的新产品和产业化公司,区政府可另行制定税收政策优惠、政府优先采办购买新产品、研发补贴等政策。

(二)产业协同

各创新平台积极协同参与瓯海区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并承担起相应角色和重要作用;中心可牵头建立协同招商引资机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高能级平台及背后依托的高校可发挥科技赋能的作用,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协同参与项目承接落地;战略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各创新平台发挥协同作用,粘聚能量协同支撑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协同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围绕传统产业强链补链,区经信部门可牵头各创新平台协同参与,共同构建产业链创新协作体系。

(三)人才协同

区域内各创新平台协同合作共同引进高层次人才,并由区人才办牵头,各创新平台协同参与;还可以围绕同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区域内各不同组织不同层次的人才组建一个临时的科研团队协同研发。

(四)技术协同

可以将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集成转化两个方面。围绕行业共性难题、卡脖子技术等重大技术需求,由区科技局发布重大科研专项、或由企业发布技术需求、或由某个高能级平台牵头组织协同开展科研攻关;围绕特定领域和已有的相关科研成果进行集成,转化到企业,或者几方组织协作共同成立产业化公司。

三、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议

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研资源,但我区企业与研究机构的深入合作和对接情況并不顺畅,仍存在不少问题。调查显示,有效调研的214家企业中,目前与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企业仅15家,正在合作的13家,两者共占调研样本数量的13%;余下近87%的企业尚未与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合作总体偏少。

瓯海区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个人激励和评价体系,缺乏个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等;推动科研成果落地难,各研究机构在开展研究工作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的了解,技术成果多在技术创新和理论突破方面;缺乏开展应用研究缺乏必要的科研平台与设备,无法独立开展科研攻关工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优化供需沟通平台。一是打造线上线下的供需信息交互平台,支持研究机构和科技型企业设立技术转移部门。积极组织技术经纪人等专业技术转移人员或科技服务团到企业开展技术需求征集和服务,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和协助。二是各单位要组织有技术转移转化实践经验的团队深度挖掘企业真实技术需求并推动隐性技术需求的显性化,共同建立我区八大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库。与此同时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难点问题进行梳理,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向在瓯研究机构发布,动员企业与院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研究。设立“瓯海科技悬赏奖”,围绕我区特色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问题,由企业、行业协会向各企业中层或技术人员发布、征集,提出需要解决的重大应用研发项目,每年遴选出一定数量的项目,首先向在瓯研究机构招标。三是大力加强技术经纪人管理、培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建议科技部门通过引导,首先在省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中普及技术经纪人培训和持证机制,再逐步向企业实现技术经纪人全覆盖,建立配套管理和激励制度,系统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应用、善经营、重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行业协会中。四是充分发挥协会作用,让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合署办公,及时保持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信息沟通,为后续定制研发项目打好基础;紧密联系企业、深度挖掘企业个性化需求,确保技术供需对接的精准和高效。

第二,完善运作机制。一是优化持久共赢机制。要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的合作机制;加强对科研项目立项后的产业化跟踪机制;将科技补助经费由现有的立项验收后定额补助机制优化为按照成果贡献度。例如:研发成果产业化后所创税收地方留存部分的一定比例进行奖补,以结果为导向促进最后一公里的转化效率。二是优化项目管理机制。创新科技项目立项管理机制,建议科技部门在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时,采用先征集企业需求,再将企业需求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项目立项管理,允许多个研究机构和服务商投标,企业参与评标的打分,既保障企业可以充分选择合作伙伴,进行优化配对,又能够让大部分承担科研成本的企业拥有立项评选的评价权,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双向选择。

第三,共建合作平台。一是探索在瓯研究机构创建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和鼓励在温州建有研究院的各高校联合温州本地高校相关专业师资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温培养,同时由专业研究人员与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合作;政府部门带领专家大面积走访企业,精准把脉行业共性需求;行业协会提出产业改造升级的共性关键技术或企业产品升级的技术难题,在政策上给予相应配套补助,促进在瓯研究机构更紧密与企业开展合作。二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议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在瓯研究院共同建立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研究开发平台或基地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

第四,加大支持力度。一是有关部门进一步梳理在瓯研究机构的研发技术,研究方向,召开研发成果发布会,推介研发成果和团队优势。分析总结研究院和企业合作的典型案例,加强宣传和应用推广,引导更多的企业学习和仿效。二是进一步完善对研究机构的考核体系,适当提高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权重等。建立以“以产定研、以需定研、以研促产”机制为切入口,倒逼科研院所按照客觀规律和需要,探索设置科学合理的产业化转化贡献考核指标,实现能力和效益的“双提升”。实行“优胜劣汰”机制,把优秀的企业、优秀的研究机构、优秀的人才留在瓯海,从本质上提升瓯海产业转型升级。

四、结语

通过大数据降低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本。利用大数据进行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有机整合在了一起,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第一时间知道社会和政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成果的研发,避免了无用成果的出现;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最新的成果信息,引进先进成果,生产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实现了资源的最好配置和利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利用互联网金融建立了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技创新平台上还包括一些融资机构也参与其中,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为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的支持,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提供了资全,也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宣传提高全民创新积极性。大数据和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村,全民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通,一些社团和组织还在互联网上举办了创新大赛、创意大赛等,这些创新创意都将被收录到科技创新平台, 一旦被证实有研发价值,就会被选中,进入研发环节。民众的创意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互联网也利用了它的高效性对民众的创新创意进行了全面的汇集,创新创意之源,源源不绝,创新创意之路,无限通广。

抓传统产业是为了现在有饭吃,抓新兴产业则是为了未来有饭吃,瓯海聚焦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致力打造一批“塔尖重器”。瓯海眼镜正朝着智能化、时尚化、品牌化转型,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创新不仅带来经济发展“量”的提升,更带来产业转型“质”的改变。瓯海区围绕温州市“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全力实施创新生态最优区十条硬核举措,目前已布局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4个、高质量产业平台10个、青科峰会平台7个,同时承接国家级、省级战略平台建设4个,而由创新平台赋能带来的成果变现正逐步显现。我们力争做到最强的龙头创新产业。

猜你喜欢
瓯海区协同发展科技创新
上学校
瓯海区社区级邻里中心空间布局研究
“天”字歌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温州市瓯海区茶山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