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炜
摘 要:公共文化场馆是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等为载体的惠民民生工程,由政府财政拨款或者募集社会资金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创作优秀文化艺术品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在现实中,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公共文化场馆由政府财政拨款,但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却存在着产权不清晰、账物处置不规范等多种弊端,严重制约公共文化场馆的长足发展。为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势必要探究创新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有效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实现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文化乐民、文化为民。
关键词: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措施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一)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存在廉政风险。存在资产家底不明、配置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等问题突出,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不少薄弱环节,国有资产的流失就是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产权关系上,关系混乱、界限模糊,因政府财政拨款建设,公共文化场馆在经营建设上缺乏独立自主性,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性,制约公共文化场馆创新性发展。在资产账务处理上,不规范、不及时,造成账务、实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都不相符。在资产处置上,资产使用方处置不到位,有的单位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置,有的未经批准、不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就出租出借资产,出租价格低、时限长;有的受政策约束,很多资产只能闲置在单位账面上,未有效利用,没有达到升值增值效果,亟需加以解决。
(二)公共文化场馆管理决策出现偏差
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对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管理高度重视,要求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成资产清查核实、分类管理、共享调剂、绩效评价等任务,对长期低效运转、闲置以及超标准配置的国有资产,要有效盘活,推动市场化统筹运营,提高使用效益。但现实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公共文化场馆决策者在发挥场馆公益性职能和管理性职能方面存在偏差,致使经营管理不善,公共文化场馆难以长期经营,失誤和经营管理不善,部分人员行为导向有偏差,假借公共资源进行粗浅创作,忽视艺术魅力,丧失了文化艺术创作的本真,漠视价值导向功能。
(三)创新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
因公共文化场馆有历史欠账,公益性文化事业尚未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发展满足现状、止步不前,部分公共文化场馆“等米下锅”,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忽视提质增效以及艺术核心业务的创作,艺术创新创作能力减弱,牺牲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换取安于现状。为扭转现有公共文化场馆的不利现状,急需通过注入更多优质资产、转变为资本,壮大公共文化场馆规模,提高信用评级,提升融资能力、运营能力,实现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受减税降费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慢、支出多,收支矛盾突出。守住“六保”底线,还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各类必保的硬性支出有增无减。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亟需深化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加快存量资产盘活,最大限度挖掘存量资产潜力,实现有效开源节流,缓解财政收支压力。
二、现代产权理论
(一)公共文化场馆现代产权特性
产权主体相对于产权客体所有权利的总称是产权,主要包括使用、处置、用益、监督等权利。产权具有有限性,在一定制度框架中进行不能随意交易使用,具有自由性,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交易使用,具有可分解性,整体产权可以分割为各部分产权,具有排他性,产权交易时必须明确产权主体。依据产权主体的特征,可分为集体产权、私有产权、社团产权。公共文化场馆是集体产权,在集体中,集体成员拥有该集体产权的让渡权和收益权,但成员权利受到限制,使用权与处置权只能由集体所有,集体中的成员不能单独使用。强调“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保护,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目前,公共文化场馆产权属于国有集体,产权流动性不强,易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有效性不高,甚至产生资源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绩效经济无法增长、艺术创作能力降低,失去公共文化场馆应有的效益。
(二)合理发挥公共文化场馆产权功能
国有企业具有财产的所有权、财产的使用权、经营权。财产所有权归国家,但是财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尚不明晰,竞争性减弱,易产生负债经营。要改变目前我国公共文化场馆产权现状,充分发挥产权功能,使之成为独立性经济实体,公共文化场馆要具有一定权利义务,在公益性文化的基础上寻求市场效益,提升自我改造发展能力和水平。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场馆是政府的附属产品,增强国有产权代表的职责,用产权约束明确利益决策,用产权的功能化来规范公共文化场馆产权的合理性。公共文化场馆产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割困难,正向激励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文艺创作创新性不高,阻碍文化惠民工程的效能发挥,要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公共文化场馆产权主体多元化。要参照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体的多元化产生物质利益渠道的多元化,以市场经济环境为背景,摆脱旧制度压制的公共文化场馆低效率产权问题,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走向,调整公共文化场馆经营策略和资源配置情况,以产权功能助推公益性文化事业。
(三)健全公共文化场馆现代产权制度
公共文化场馆产权分配应该公平公正,部分公共文化场馆具有收益性,这就要求利益分配不能一刀切。首先,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岗位人员进行正向激励,应按照生产要素来合理分配成员创造的价值利益,确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和伦理观念,使之正向发展。其次,要激励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公共文化场馆发展的不懈动力,也是占据公益性文化市场的利器,因此鼓励文化创新,奖励文化创新,向文化创作倾斜,应成为公共文化场馆的分配制度及工作人员的价值共识。只有这样,公共文化场馆的分配公平才能实现,相关利益主体会持续积极投入资源,激活公共文化场馆现代产权制度。与此同时,健全良好的产权制度可以改善社会伦理,弘扬道德模范,夯实公共文化场馆内部核心文化,使之具有浓厚的合作力与向心力,公共文化场馆才能长久发展,惠及大众,进而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三、公共文化场馆资源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一)多项手段助推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体制创新
一是用好行政手段,要摒弃惯性思维,跳出公益性利益狭隘思维,增强大局意识、规矩意识、纪律意识,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及各地区实际经济发展现状,制定明确可行的公共文化场馆发展目标,按照预算管理,以目标管理促进国有资产真正的活起来,实现目标效益最大化。二是用好经济手段,要实行正向激励措施,在国有资产预算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对不同职务工作人员制定绩效奖励,并且对公共文化场馆中有文化艺术創作的作者,进行文艺创作奖励,以财政激励的手段倒逼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资源配置合理化。三是用好法律手段。切实开展公共文化场馆内部自查工作,对违反有关财经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照《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无视纪律规定,蓄意隐瞒资产、突击改变资产现状、擅自处置资产等违法违规行为,要视同经济问题立案查处。
(二)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监管长效机制
首先,要清楚公共文化场馆内部国有资产,及时摸排检查,查漏补缺,对资产盘盈(在盘点清查过程中发现未曾入账或超过账面数量的资产)、资产损失、资产挂账、往来账款等,要按有关规定核实审批处理,防止清后乱。其次,要加强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产权、配置、使用、处置、绩效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精细化管理水平。要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政策导向,制定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办法,建立一系列后续长效管理机制。一要建立分类管理、保值增值机制。将与公共文化场馆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无关的资产,按照总体设计、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原则,一律交由国有企业运营管理,实现“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本”。二要建立保值增值机制,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公共文化场馆运营管理、增收考核。对闲置公共文化场馆的国有资产要及时公开招租,确保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最后,要建立严格监管机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维修维护,定期开展日常巡查监管,实行有奖举报,杜绝各类违法。国有资产租金等收入,要第一时间全额缴纳国库,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
(三)打造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资源共享平台
各地区公共文化场馆信息闭塞、发展缓慢,逐步成为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创新的掣肘。为切实实现资源信息发挥合理效能,势必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国有资产资源共享平台。一是建立国有资产资金使用平台,包括资金预算、账目收支、财政支出、考核绩效等多方面,加强标准化监管和动态监控,做到公开透明、信息完善,侧面督促国有资产资源配置合理性。二是建立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公共文化场馆信息化平台建设,搭建各地区公共文化场馆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相互借鉴创新发展经验,利用自身实际地缘优势及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传统民间历史故事等,创造性转化发展传统艺术的传播路径,打造地区特色民间文化,丰富艺术价值涵养,吸引人民群众关注文化艺术,提升公共文化艺术场馆知晓率及普及率,线上宣传普及传播,线下实际感受文化魅力,以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创新性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于探究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系统分析目前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弊端,深入探讨了其现代产权制度,并为创新性发展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提供方法措施借鉴,优化公共文化场馆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突出体现公共文化场馆的社会属性,促使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好提升服务效能,打造高水平文化艺术体系,营造浓厚的文艺氛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综合性文化服务于新时代文明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周顺明.国有资产经营预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胡杨,胡蓓,翁清雄.现代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J].当代经济,2007(2).
[3]王彪.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