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世界都盼望新冠肺炎疫情早日消退,各国纷纷开始寻求经济复苏,以期早日走出低迷,但一些人担心,未来的经济增长仍然会以牺牲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当前,印度和中国都面临着真正促进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的独特机遇,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发展的互补,而非争夺彼此的发展空间。这个机遇就在于,两国在追求经济持续增长的终极目标时,通过实施适宜的社会政策,率先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基建之变
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正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所看到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维持着就业稳定,有效提升了私营经济生产力并降低其成本。对发展中经济体而言,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应还具有长期的间接影响,有助于未来的发展。例如,基础设施扩张可以提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力,提升其资产价值,建设更多的道路也能让更多人享受到卫生和教育服务。
印度和中国都十分注重经济增长,近年来也都经历了基础设施快速扩张。印度新增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得益于已启动的诸多项目,到2025年印度的电力供给将显著增加。隨着绿色发展转型在中印两国推进,基建投资将大量流向清洁能源板块。
尽管新能源在不断开发,传统能源仍会继续存在。中印两国人口体量巨大,能源需求和气候变化又总是相互影响,这就可能引发一些问题。能源需求增长,能源供给也增长,碳排放量便随之增长。在农业领域,要提升作物产量,供水就可能会紧张,还可能导致滥伐森林,二者都会加剧气候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洪水、飓风、火灾等自然灾害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上升,反过来这又将破坏与能源相关的基础设施。
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综合考虑其驱动因素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目前,印度基建方兴未艾,中国基建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之一,其重要性在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时期会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风险,同时尽可能降低已经存在的风险。
健康至上
由于缺乏规划,印度的高速城镇化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德里就饱尝这一恶果。除新冠肺炎疫情外,空气污染已成为印度人面临的最严重的健康威胁。随着经济发展,与贫困相关的疾病逐渐减少,但越来越多的非传染性疾病正在成为印度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估计,2019年印度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占到死亡人口总数的18%,空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4%。虽然从2005年到2015年,印度早产新生儿的死亡数下降了39.5%,但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数量却上升了11.1%。与从前那些和贫困相关的疾病相比,治疗与污染相关的疾病所需的成本和时间更多,因而疾病预防工作也就更加重要。新冠肺炎大流行后,健康问题和经济问题成为了公共政策领域的热门话题,二者都需要通盘考量。
正因如此,印度财政部长宣布将国民健康和福祉作为今年年度预算的首要支出项目,预算额度增加137%。当然,这些资金不仅仅分配给卫生部门,很多也分配到其他部门,用于解决经济增长或环境问题,但这些项目如废弃物管理和空气治理,都对卫生健康事务具有直接影响。
印度政府不仅增加了预算,也在国家层面推行了多项政策。例如,PMUY计划(Pradhan Mantri Ujjwala Yojana)旨在提供清洁的家用能源,替代烹饪过程中使用的生物质燃料,其覆盖率已接近98%。数据显示,使用清洁的烹饪燃料能够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与使用生物质燃料的家庭相比,使用清洁烹饪燃料的家庭婴儿死亡率更低。针对室外污染问题,印度正在开发全国机动车数据库,而且续办汽车保险强制要求拥有环保合格证书。此外,针对水污染问题,印度正在实施四个国家级计划,涉及河流、湿地和湖泊的保护,包括《清洁恒河计划》《全国河流保护计划》《全国湿地保护计划》和《全国湖泊保护计划》。
这些举措有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可持续性。下一步,印度应该着力构建衡量这三大支柱的指标,并将这些指标纳入全国性统计框架内。近年来,世界各国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当今世界,如果只关注三大支柱中的任何一个而忽略其他两个,都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更有力地把握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作者Sanhita Sapatnekar为西班牙纳瓦拉大学宏观经济学专业博士生,曾在印度政府下属的国家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所开展印度相关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