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思考分析

2021-02-24 19:13亓玉国焦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
关键词:应变未来趋势

亓玉国 焦丽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博物馆在当今社会的积极作用,并在2016年11月致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博物馆事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此背景下,探讨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回顾博物馆在时代洪流下的变革思维,思索博物馆未来发展应对。

关键词:博物馆;未来;趋势;应变

1 变革中的博物馆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发展均离不开历史大势引领。国际国内文明发达发展,对我国博物馆发展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梳理1992年至2022年30年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基本可看出博物馆逐年发展的一些端倪。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思考研判当今国际国内博物馆有四个显著的背景趋势。

博物馆越来越体现出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是显著趋势之一。国家领导人的各种讲话精神以及实际参观博物馆行动,越来越明确地显现出在顶层设计层面,国家对博物馆的要求明显提升至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滋养的高度,国家日益希望博物馆能够承载起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担当与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越来越体现出博物馆超越国界的文化互鉴作用是趋势之二。文明不分国界,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世界各国间文明互鉴,文化交流已成共识。博物馆作为体现这一理念的重要一环,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国际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他国博物馆交流文化中,也非常喜爱邀请国际友人参观我国博物馆,增进交流。2019年年底,中、日、韩三国选择在成都杜甫草堂举办会议,解决分歧,力求共赢。

博物馆作为地方城市及城市一体化或某一行业及行业联合体的文化名片作用越来越凸显是趋势之三。一个地方或一个区域的博物馆是一个城市过去的回忆与当今的名片,也是对城市一体化的根脉溯源,可以起到增强认同感、启迪与昭示未来的作用,可体现城市之沧桑巨变,亦可作为城市文化提升之利器。行业博物馆亦是如此,通过对行业或行业的集合体几个世纪发展脉络的梳理,勾勒出行业及其集合体发展兴衰,及行业对国运兴衰之影响。

“接地气”的博物馆需求越来越迫切是趋势之四。无论是传承文明,对外文化互鉴,还是作为城市或行业名片,最终都将落实在大众身上。大众希望的博物馆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一定要“接地氣”,让人看得懂,让人感觉有趣、实用。未来博物馆发展必将要贴近百姓,融入生活,脱离百姓的博物馆终将逝去。

新时代,国家层面因势利导,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为我国博物馆应趋势潮流而动,日益“活”起来、“火”起来起到了重要的推手作用。博物馆发展也日益呈现顶层推动化、体系和联盟化、规范标准化、效益化和智慧化具体特征。国家层面宏观与战略引导,《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鼓励高校、国有博物馆发展,支持非国有及中小博物馆、特色博物馆发展,同时加强扶持与监管。各博物馆不再像往日那样单打独斗,日益重视联盟作用。各体系内博物馆联盟、跨体系联盟,各单位在陈展、研究、藏品管理与保护等专业业务上联盟,联系日益紧密。高校博物馆、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特色博物馆渐成体系。博物馆等级评定指标更新,《文物保护法》系列规章制度藏品标准规范、保护标准规范,为博物馆规范标准化提供坚强保障。博物馆越来越重视观众效益和产品效益,各类研学活动等如火如荼,还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直接成立了文化产业部。《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是指导博物馆利用新技术的文件。近些年《国家宝藏》《国宝会说话》等电视网络节目,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现代媒介的使用确实也为博物馆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基于大数据下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已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重视特色与个性,从自身藏品、展览、社教、产品研发等多方面入手,体现独有特征,避免同质化发展。

2 时代洪流下的中国博物馆变革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阵地。自张謇创建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来,博物馆事业已在我国发展百余年历程。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新时代,新趋势,我国博物馆事业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不断进步的社会也对博物馆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正如单霁翔先生所说: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的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正在由博物馆之外的外部因素向博物馆本身因素转变。为顺应发展趋势潮流,博物馆界同仁已在摸索中前行,思变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人才机制、策展机制,努力走出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博物馆发展之路,以便盘活资源,更好发挥自身社会功能,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更大作用。

博物馆运行机制探索。许多博物馆已开始尝试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理事会及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理念是以现代企业管理经验为借鉴,目的是使博物馆既保持公益性质又着眼于长远的资金合理化解决,尝试具备自主造血能力。国内各博物馆正在通过多种努力推进理事会统筹、馆长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法人治理结构。国内山西、南京等省市已在推进“总馆制”,东北地区甚至直接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联合起来成立了“集团制”。

博物馆管理机制探索。博物馆内部管理机制优化是激活博物馆迸发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博物馆管理模式一直学习借鉴苏联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办公室(一说研究室)的“三部一室”的分段式管理模式,或是“三部一室”原样设置,或是按照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职能分段式设置。突破传统“三部一室”分段式管理机制,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诸多博物馆均开展了有益探索。

湖南省博物馆先后进行了三四次机构改革探索,尝试征集、鉴定、保管、陈列设计为一体的“一条龙”管理机制。将原保管部的藏品收藏与保管职能移交给古代文物陈列部和近现代文物陈列部,保留原有的藏品登录和总账管理职能。原来负责藏品研究的古代部和近现代部由不管藏品变为直接管理相应的藏品库房,从而最大可能地消除藏品利用与保护中的机构壁垒。在此基础上,该馆于2009年“大部制改革”中,进一步把古代和近现代文物陈列部细分为青铜组、马王堆组、陶瓷组等五个研究不同类型藏品的专业团队,并与藏品总账室、文保技术中心、展览组合并为“典藏研究与展示部”,以进一步突出由不同类型馆藏的研究人员组成策展团队这一基本的组织建构。上海博物馆则强调社会宣传,成立宣教部负责博物馆活动等对内教育及媒体等对外宣传;缩减保管部,原隶属于保管部的征集、编目工作分别被纳入青铜部、陶瓷部、工艺部、书画部四大部室,保管部也对应成立青铜库、陶瓷库、工艺库、书画库;设置陈列设计部,该部仅负责形式设计,内容设计则由青铜、书画等四大部室负责,工作上与四大部室采用“矩阵式”结构,各部分别出人完成设计制作。除此之外还成立国内综合类文保中心负责科学保护、修复、复制工作;另有考古部、摄影编辑部及对应文创的企业化管理单位文物商店等。首都博物馆也在探索施行独具特色的网格化开放管理体系,广东省博物馆也大力推进“策展人、项目制”相关管理体制。

博物馆人才机制探索。因事设岗,破除终身制,通过考试、引进等多种手段公开选人用人,进一步探索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制度已成为各博物馆必须遵守的法则。在此基础上,细化考核指标,逐步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努力体现量化考核理念,也成为各博物馆努力的方向。专业职务聘任不再是终身制,业绩考核、竞争上岗也已成为博物馆督促人才成长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策展机制探索。有关策展人制度,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小明专门有一篇论文讲述该问题,他提道:“策展人制度”或“策展人负责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博物馆普遍采用的一种机构运作模式。该制度以策展人为核心,带动机构各项工作运转,一方面便于全局统筹、整体协调和跨部门合作,使工作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营造以专业为导向、以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展览为目标、以服务公众和资源共享为使命的机构文化。同时,策展人制度能够促进藏品的使用,形成馆藏保护—研究—展示相互推动的局面,利于博物馆工作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虽然策展人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曲折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但相信具有中国特色的策展人制度势必会日臻完善、全面推行并发挥积极作用。

3 未来博物馆发展策略思考

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在充分发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休闲、产品开发等相关功能基础上,思索一切可能之办法,发掘自身一切之可能资源,使博物馆“活”到极致,“火”到极致,“接地气”至极致,“高雅”至极致,为其他博物馆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新时代,博物馆更应从大众角度思考谋划工作以及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从“活”起来、“火”起来两个大原则入手,着眼于未来,着力打造一个重业务、有特色、有个性的博物馆。

知势应势,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与盘活运行机制。个体博物馆应顺应趋势,深入思考本馆的宗旨和使命,对本馆的组织机构和体系进行变革,同时认真组织学习国家文物相关标准规范,提升业务能力。格局宽广,时刻关注国际博物馆发展动态及前沿学科发展动态,与各类协会联动,利用中国博物馆协会、地方联盟协会、行业博物馆协会等可能合作的机会,利用国家良好的推动政策,在博物馆联展策展、行业联动等多方面发挥作用,集约发展。

逐步打造有层级的博物馆。第一层级要打造有内涵、科学认真、传承文明的博物馆,这是博物馆的初衷与使命。博物馆的首要使命是为科研服务。藏品要有内涵,要经得起推敲,引得起别人关注,显得出其价值。尤其对专业学者来讲,要能够运用这些藏品来研究还原历史原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第二层级打造流动的博物馆。沿机场、高速、地铁、普通公路等进入城镇小区、乡村街道各个角落,可以逐步布局学校、公园、广场、超市、各单位,综合实物展、单体实物展、图片展、影像展、研究成果展、文创展都予以考虑。第三层级打造实用的博物馆。以“物”为基础,不仅研究本博物馆馆中的物,也要研究国内国外的物。如能利用平台,搜集国际国内知名藏品数据库,实现互通共享,然后加以研究利用。第四层级打造有趣动态的博物馆。博物馆年轻受众为主体、互联网模式称王称道的同时,博物馆早已悄悄地改头换面,以全新的姿态追赶时尚潮流。藏品一定要“动”起来,可以是手机网页浏览的三维体验;可以是博物馆之“物”本身可点击、可旋转;可以是博物馆物之基础上配以卡通或含有故事情节的动态影像;可以是开发具有博物馆底蕴的手机App之游戏、购物。

注重博物馆业务质量提升。1993年A.O.科纳雷任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时告诫道:“我们不应该为迎合公众对博物馆兴趣的增长而放弃研究和保管工作,这两项工作依然是博物馆有特色的基础工作。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扎实起码的考证工作的博物馆如何从事知识传播活动。”要将征集、保管、保护、使用、开发联系思考。为此博物馆要加强特色藏品征集,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收藏体系,实现高品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要在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的藏品保管工作基础上,深度融合藏品保管与藏品研究工作,丰富藏品故事和内涵;工作中,不仅要注重藏品本身,更要注重鉴定人员、保管编目人员、保护修复人员等一系列人员的养成;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加强馆馆合作,将地方文物精品重新整合;利用庞大的文物数据资源做到文化资源共享,将民间收藏家、民办博物館的文物资源重新整合,开拓一条创新而具有活力并可持续发展的文物征集与研究道路。落实“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建设智慧型博物馆,充分利用一系列手段,推出一批有价值、影响度高的特色藏品,以特色藏品为基础,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要定期开展系列聚焦于优质文物的文化论坛活动,每次研讨一至几件文物,做到讨论充分,宣传到位,体现特色,实现广而告之的目的;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广交朋友,吸引各个门类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机构,使其在文物征集、捐献、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建设技术先进的保护修复队伍及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保护平台,实现重点藏品保存环境良好,加大文保科技研发及转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2]翁淮南.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J].文博学刊,2020(1):60-67.

[3]段晓明.中国博物馆策展人制度本土化的历程与发展[J].东南文化,2018(5):101-106,128.

[4]龚良,毛颖.中国博物馆大型原创型特展之展览策划—以南京博物院为例专访龚良院长[J].东南文化,2016(6):6-12,127-128.

猜你喜欢
应变未来趋势
家电行业不能太悲观 从618看未来的两种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振弦式应变传感器温度修正试验
形状记忆合金相间间隔棒减振性能研究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宁东矿区新第三系红层软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智慧交易系统趋势攻略之一:趋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