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升残疾人群体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感与主体地位

2021-02-24 19:13孔欣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残疾人群体

孔欣

摘 要:保障残疾人群体享有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是提升残疾人群体精神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诸多进展。《残疾人蓝皮书(2020)》指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由2008年的44.9%提升至2018年的71.5%,并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是在残疾人群体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权益保障方面却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硬件建设相对于软件建设而言,具有见效快、可量化、易操作等优势。根据实际情况,文章以残疾人群体参观博物馆为例,主要从顶层设计立法、工作交流机制、单位选人用人标准、平台搭建等软件建设方面着手,以点带面,努力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升残疾人群体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感与主体地位。

关键词:残疾人群体;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博物馆;软件建设;专业人才;选人用人标准;搭建平台;配套政策法规体系

1 制约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的若干因素

如果把中华传统文化比作一顶皇冠,那么瞽史文化就是它内嵌的一颗宝石。粗略地讲,瞽史文化就是反映古时候的残疾人文化。这段文化容易被现代人忽视,但是在中华古籍中却有记载,如《吕氏春秋·古月》《国语》等。可见,古人并未将残疾人群体排除在文明之外。古人提倡的恻隐之心、兼爱之心,不应随着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迁而消散,反而应该历久弥坚。如今,保障残疾人群体享有平等公共文化服务权益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有相关的实践,如南京博物院为残障人士开设的助残主题馆—“博爱馆”、盲文导览词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保障残疾人群体享有平等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问题。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现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缺乏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来保障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具体而言,一是相关配套政策法规体系缺失。现有法律法规较为宽泛,不够细化,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无法满足残疾人群体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二是相关主体尚未形成有效工作交流机制,缺少合力。其中涉及的主体有民政、残联、文旅等单位,单位间各自为政,单位间缺乏实质性、有效性、针对性的沟通交流,各单位尚未充分利用本单位独特资源优势与其他单位共享,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壁垒。三是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多为考古、历史及博物馆学专业,缺乏从事特殊教育人员,专业人才结构窄化,宣教效果大打折扣。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结构窄化等问题未得到解决,难以匹配博物馆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四是缺少残疾人群体展现自我风采、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与舞台。一方面,残疾人群体自我设限、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成了阻礙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绊脚石,未能及时把握住本就为数不多的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缺乏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忽视自身也是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主体,无形中又丧失了一些获得展现自我风采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舞台。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本文以残疾人群体参观博物馆为例,主要从顶层设计立法、工作交流机制、单位选人用人标准、平台搭建等软件建设方面着手,努力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升残疾人群体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感与主体地位。

2 完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为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保驾护航

立足现有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法规体系,为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兜底。立法主体在现有相关残疾人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配套政策法规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直指残疾人群体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盲点。一要坚持科学立法。首先要确保立法的专业性。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把关专业的事。其次要确保涉及主体的多样性。立法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确保所涉主体的多样性,才能确保立法的科学性。最后要确保准备工作的充分性。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工作做得越充足,就越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去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二要坚持民主立法。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充分听取残疾人群体意见,广泛凝聚残疾人群体智慧,确保相关配套政策符合残疾人群体切身利益。立法主体要善于从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本质问题,从偶然的背后发现必然因素,从日常累积的个性问题中找寻出共性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标本兼治,才能构建出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的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立法主体要发挥好“调研”这个法宝的威力,深化调研内容,丰富调研形式,如实地个别访谈、电话访谈、各形式座谈会、网络调查问卷等。为了激励更多的残疾人群体积极参与本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对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提出有可操作性及前瞻性建议的人要给予表彰,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和权利平等。

3 以有效的工作交流合作机制,筑牢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之坝

成立多主体工作协调机制,奠定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基础。建立各单位负责人联系点制度。文博单位(以博物馆为例,可由博物馆宣教部门或对外开放交流部门主要负责人员牵头)和残联的主要负责人保持经常性联系,共同协商、研究、探索提供长效化、精准化、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具体事项。双方应着力打通跨部门、跨行业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残联可向博物馆提供相关残疾人群体的基本信息,如近几年本市残疾人的数量、残疾类型占比情况、从事行业情况、受教育程度等。博物馆可向残联介绍丰富的馆藏资源,告知博物馆各展厅的展览主题,所展出文物的类型(这点很重要,陶瓷、玉器、书画、青铜器有各自的忠实拥趸)、级别等情况。针对盲人群体,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开设特殊展区,展出可触摸的文物复制品。馆方可在博物馆官网特设“爱心助残”板块,遵守“合法、最低、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吸纳残疾人群体进行注册,并形成个人专属“身份证”。馆方根据残疾人群体来博物馆的次数,实行积分、级别激励制度。例如,可取积分排名前三的残疾人员作为嘉宾参加一年一度的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并赠送刻有其名字的纪念徽章,充分调动残疾人群体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残联可通过官网将“爱心助残”相关链接以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推送给目标人群。博物馆和残联双方应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认真做好台账,总结特殊群体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正视并完善现实中存在的不足,要闻过则喜,不讳疾忌医。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社区这个基层组织,它是和残疾人群体接触最密切的组织之一,最能知悉残疾人群体的所思、所急、所难。社区能成为残疾人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它是残疾人心声的聆听者,是残疾人与外界沟通桥梁的建设者,有时能发挥其他组织发挥不出的威力。博物馆、残联、社区三方应成鼎足之力,共同支撑起残疾人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的框架,三方应当既各司其职又交流互通,携手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力量。

4 引进、培育各种专业人才,为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增强内生动力

完善博物馆选人用人标准,为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提供动力。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内博物馆的发展理念正在转变,由传统的注重研究藏品转为注重教育。博物馆在招募志愿者或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时,在选人用人标准方面也应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多为考古、历史及博物馆学专业,这三个专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随着博物馆发展理念的转变,招录单位应拓宽专业人才半径,结合实际增添相关专业。为了有效提升残疾人群体的参观体验,博物馆在招募志愿者或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懂盲文、懂手语的求职者。虽然在每个展柜外侧都附有展品解说的二维码,只需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扫码就能获取展品的相关信息,但是它也有其短板,无法与诸多残疾人(主要聋哑人)进行有效互动,他们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内心的想法和声音无法与人倾诉,无形之中又有一道隔阂横亘在他们心中,那么参观体验也会大打折扣,可能会泯灭他们再次参观博物馆的热情。虽然在国际残疾人日当天,个别博物馆会邀请手语老师向馆内从业人员传授一些手语知识和手语动作,但只是传授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然而,在现实中这些零星的手语动作根本无法达到正常交流的要求。因此,在博物馆从业人员当中如果有人懂得用手语来讲解文物知识,除了能与聋哑人进行互动、弥补博物馆公共服务的短板外,更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点睛之笔。尤其对于藏品少、知名度相对低的博物馆而言,更能逆势而上,在博物馆社会教育领域里独领风骚。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分支,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将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送到博物馆宣教部门或对外开放部门挂职锻炼,或者将博物馆宣教部门或对外开放部门的工作人员送到特殊学校由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角色互换才能知己知彼,进而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残疾人群体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5 筑巢引凤,确保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地位

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确保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国民人文素养的普遍提高,大多数残疾人已实現了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但在自我实现方面还有所欠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应当主动作为,竭尽所能为残疾人群体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残疾人群体在舞台上散发积蓄已久的光和热,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这与举办残运会、残奥会的初衷不谋而合。例如,博物馆设立的临时展厅、现代艺术馆会定期更新展览作品,馆方没有必要将创作者的名人效应作为唯一标准,以此期望获得受众的青睐。参观展品时,大家不能仅仅只看创作者的名气,更要通过展品体悟到创作者为作品所付出的情感、血汗以及传递的价值观念,这些才是作品的灵魂。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残疾人群体也应当拥有其主体地位,也可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者。因此,馆方可以为富有艺术才华的残疾人群体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举办特展,向大众展示残疾人群体呕心沥血的作品。他们一定会格外珍惜这个舞台,必定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展现给大家。与此同时,博物馆也要通过多种手段做好宣传。这样就能带来极大的正外部效应,其他残疾人士就会“见贤思齐”,大家都渴望让博物馆“翻牌”,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来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展现他们的风采。如此一来,极有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残疾人群体到馆参观。

6 结语

对于博物馆而言,它可以缺少藏品,但不能缺少温度。博物馆的定位已不仅仅局限于藏品与研究,凸显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国外博物馆还是国内博物馆,都把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放在了重要位置,有的甚至还作为最强有力的“杀手锏”,以此来彰显自身价值。构建特殊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还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科技的助力。总而言之,注重残疾人群体精神上的文化供养,才能体现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怀和温度。■

参考文献

[1]郑奕,杰克·洛曼,凯瑟琳·古德诺.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2]马苗.基于特殊群体的博物馆服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刘丽英,国丽芸.我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简析[J].大众文艺,2012(17):291-292.

[4]宾阳.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为例[J].参花:上,2019(7):158-160.

[5]黄洋,孙岱萌.博物馆服务视觉障碍群体的意义与策略[J].东南文化,2020(6):162-168.

[6]贾硕,马晓丹,皇甫姜子.科技博物馆保障特殊群体接受科学教育权益的案例研究[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5(2):39-46,95-96.

[7]任琰.博物馆因“人”而动[J].神州,2012(32):214.

[8]林海燕.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12):61-62.

[9]赵云彦.包头市博物馆盲人导览系统设计研究[J].长江从刊,2016(26):142-143.

[10]刘琼莲.试论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的哲学与伦理[J].伦理学研究,2014(2):122-130.

[11]刘丽英,国丽芸.中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定位及路径评析[J].艺术百家,2012,28(S1):15-16,60.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残疾人群体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中间群体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长效机制的探析
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