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文物 留住历史根脉 发扬红色精神

2021-02-24 19:13刘园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传承文物

刘园园

摘 要:牛山孙氏宗祠坐落于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实占地面积为2048平方米,明末1488年建成,初为草堂,康熙年间第一次创修族谱时重修为庙,清末四修族谱时新建成现在的规模。它是鲁南乃至苏北唯一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形式、规模均遵从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的实物遗存。尤其是在抗战时期,面对民族生死存亡、家灭族绝之际,日寇疯狂的侵略,激起了“峄县之地,无孙不成村,无户不联姻”广大血性孙氏族人的强烈愤慨,黄埔军校6期毕业生孙伯龙任支队长,在峄滕铜邳四县毗邻地区树起了抗日大旗,彰显了强烈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是英勇抗战的模范家族!文章从文物传承、专业修缮和发扬红色精神方面,简述山东枣庄牛山孙氏宗祠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文物;传承;修缮;红色精神

1 保护传承文物,古建明珠牛山孙氏宗祠镶嵌鲁南大地

牛山孙氏宗祠坐落于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实占地面积为2048平方米,明末1488年建成,初为草堂,康熙年间第一次创修族谱时重修为庙,清末四修族谱时新建成现在的规模。2006年3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 历史沿革

①牛山孙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初为草堂。

②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按照清朝大夫规格重建,《修建祠堂记》碑记中有详细记载。

③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扩建为现在规模的祠堂。

④1936年,六修族谱时孙氏族人出资进行小规模修缮。

⑤1949年后宗祠作为公用,先后作为学校、卫生所、粮库及村委办公使用。

⑥1990年,七修族谱时孙氏族人出资整修大门及院落围墙。

⑦1993年,孙氏族人出资修缮,整修建筑屋面,更换椽檩,重做木装修油饰,更换享堂和大殿廊柱。

⑧1999年,孙氏族人出资修缮大门,整修大殿及享堂的正脊,重做了所有建筑的室内墙面。新建了一进院的两个碑廊,增修院落围墙,铺设甬路。

⑨2004年,由家族理事会主持对宗祠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一次修缮。

⑩2006年,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k2015年,由宗祠管委会主持对孙氏宗祠大殿进行修缮。

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大殿后展3.5米拉院墙形成后院,大门前建有小型广场。宗祠一进院为大门、东、西碑廊及享堂,两碑廊内分别存放始祖碑,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五世七支及各分支祖碑,其中西碑廊南端的“建修祠堂记”碑道光二十三年(1843)立,记载了扩建宗祠的过程,享堂正中悬匾额“恪遵世德”,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甲科进士峄县县令张玉树题赠,院内还立有乾隆三十六年(1771)亲赐御碑。二进院为文史堂、英烈堂及大殿,现文史堂内记载着牛山孙氏历史渊源及相关史料,英烈堂内记载着为国牺牲的孙氏族人的生平。孙氏宗祠内共有四株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均为国家二级古树,为明弘治元年(1488)建设祭祀草堂时所植,树龄距今已有500余年。

1.2 历史、文化、社会价值:

孙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牛山孙氏宗祠是鲁南乃至苏北唯一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形式、规模均遵从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的实物遗存。历经几百年沧桑洗礼,孙氏宗祠却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氏宗祠曾被当作粮所、学校使用。“文革”中牛山村孙姓族人极力保护,使其免遭损坏。改革开放30年,孙氏族人多次集资对宗祠进行维修,使之保存完好。因此孙氏祠堂对研究山东省内同时代的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研究鲁南地区清朝中后期祠堂类建筑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纵观孙氏家族600年历史,不断充实完善的八条谱训和口传心喻的列祖家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了家道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表现出特有的文化特征,可归结为:孝悌为先、耕读为本、崇文尚武、敦亲睦邻、拥政爱国。而这些价值取向、家族文礼,通过口传心喻,代代相传,形成了孙氏文化传承的特质,这一特质已融入孙氏家族的血液,深入骨髓,滋养心灵,上升为孙氏家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觉,这些有益于社会的家族文化很值得社会各界的研究和学习。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孙氏祠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对研究当地以及山东的传统文化、根祖文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鲁南地区儒家文化的历史见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孙氏祠堂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人们了解儒家文化并参加祭祖的重要场所。另外,作为省内明清时期保存较完整的祠堂建筑适宜当游览地对公众开放,对当地的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留住历史根脉,拨付专款,及时勘察设计修缮文物

宗祠坐北朝南,共两进院落,中轴对称布置,院内保存有七座建筑。现存建筑均为清道光年间重建(图1)。宗祠仅大殿于2016年按照文物保护修缮方案修葺过,其他建筑均受自然因素影响,存在屋面瓦件散乱、碎裂、变形造成屋面漏雨、长草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者看到整体的古建满目疮痍,内心倍感沧桑,特别是听了当地乡贤讲述的孙氏家族家史及流传至今的故事,身在宗祠内,尤能感受到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报国志心坚似铁”“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寄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由于长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缺乏有效的管理及修缮不当,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屋面瓦件散乱、碎裂、变形造成屋面漏雨、长草;木构件受雨水侵蚀使得其结构性能减弱或丧失、人为修缮不当,造成檐口下坠;墙体出现风化、酥碱现象等。通过薛城区文物行政部门多次现场勘查、拍照、记录及牛山孙氏族人呼吁,牛山孙氏宗祠修缮工程被列入枣庄市2018年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计划同意实施项目名单,同年拨付修缮专款212万元,由薛城区文物行政部门聘请高标准设计(甲级)、施工(一级)单位完成宗祠修缮工作(图2)。作者有幸参与了全过程,见证了此次保护性修缮宗祠的點点滴滴,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了宗祠相关文化,聆听了许多关于宗祠的故事传说。①

修缮工作启动以来,区文物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督导、检查工程实施情况,同时协调沟通相关部门及时解决修缮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特别是针对专业设计方案与地方百姓意识存在差异的问题,其通过赴济南请专家,到百姓家中走访,最终圆满解决问题。为保障工程质量,施工期间严格管理,委派专人监管工程现场,监理、审计单位尽职尽责,施工单位严格按工程设计要求实施建设,涉及个别不确定因素的施工方案,为避免设计、施工意图脱节,多次邀请设计单位同时组织镇、村乡贤现场沟通指导。2019年6月完成工程建设项目任务,2019年11月薛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对该项目进行了竣工初验,各项指标均合格,特别是群众满意度,作者多次听到牛山群众说:“这么多年,我们对这次修缮质量最满意……这次修的是最标准的……工人干的可仔细了……这次是最正规的……”

自牛山孙氏宗祠修缮计划书申报以来,主管单位由区文广新局改为区文旅局,所在单位由区文物管理站改为区文物保护中心。目前宗祠修缮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并通过竣工初验。

在修缮期间,薛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认真学习了山东省文物局编印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一次,他在隆兴寺院西侧,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上沾满泥土,缺乏保护,当即找到主管领导,并提出严肃批评。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结合宗祠修缮实际工作,深感薛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作者为自己能够参加修缮一线工作深感自豪,为能够保护传承文物、留住历史根脉贡献一分微弱的力量感到骄傲。

3 發扬红色精神,展示孙氏族人赤诚报国情怀

牛山孙氏宗祠不仅是一处祠堂,更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上大批孙氏族人都有比较敏锐的意识,明智通达,思想开明,是勇立社会潮流、思想解放的表率家族。辛亥革命时期,孙氏家族先后有孙承铎、孙茂兰、孙茂举、孙景轩四名族人参加了同盟会。大革命时期,先后有孙伯龙、孙晋良、孙晋慈、孙晋恪、孙晋铎、孙晋恩等六位孙氏族人加入黄埔军校,探寻救国救民的道理。

尤其是在抗战时期,面对民族生死存亡、家灭族绝之际,日寇的侵略激起了“峄县之地,无孙不成村,无户不联姻”广大血性孙氏族人的强烈愤慨,纷纷卖地、卖牛买枪,砸锅锻刀,1940年在牛山孙氏的老家周营镇成立了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并由黄埔军校6期毕业生孙伯龙任支队长,在峄滕铜邳四县毗邻地区树起了抗日大旗,彰显了强烈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是英勇抗战的模范家族!孙伯龙纪念园位于薛城区周营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孙伯龙被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2015年其子受邀参加了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①

查阅枣庄市抗战史,牛山孙氏有130多名族人在抗战中英勇牺牲,他们用爱国主义热血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9年,枣庄市政府专门拨出专款修建了运河支队抗日烈士纪念牌,中宣部原副部长、原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题写了碑额“怀烈亭”,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亲笔题写了楹联:“青山到处埋忠骨,后继奋起振中华。”民主革命以来,很多的英才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在解放战争中牛山孙氏家族牺牲600多人。

在1948年11月的淮海战役中,韩庄铁路铁桥遭国民党破坏。解放区调集的大批军用物资和数以万计的支前民工,齐聚运河北岸,难以运往前线。架铁路桥木料极度匮乏!危急时刻,时任阴平区区长孙景德想到周边几十里唯独祖茔上成片树木,才能供架桥之用,砍伐老林树木架桥!20多名族人获知后,找到他全都跪下哭着说:“咱老林上的树不能伐!你要是伐了,你就是孙家的罪人!”孙景德晓之以大义动员说:我们牛山孙氏家族素来爱国、更爱党,这是咱为国家做贡献的最好机会。淮海战役是咱们同国民党反动派生死存亡的大决战,用上咱老林的树修桥是咱牛山孙的光荣!老祖九泉之下也会高兴的。

目前健在的九十多岁的孙氏族人至今还记忆犹新:祖林764株古松柏和宗祠前两株大杨树,历时一个月才伐完。从祖茔至韩庄桥,运木材的木轮车队其首已抵桥边,其尾尚未出林地,景象蔚为壮观。淮海战役胜利后,支前司令部欲表彰牛山孙氏家族的奉献精神,牛山孙氏家族深知没有国哪有家,谢绝了八路军的表彰和物质补偿,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段感人的军民鱼水情。这些祖茔上古柏树龄最少都500年,有的树径粗得需4人合抱,周围数里柏香幽隐,运河沿岸、微山湖畔都能看到树的高大身影,是一方盛景。有1936年家族六修族谱拍摄的一幅祖茔树林挺拔傲岸、虬枝伸展的照片为证,仍能从照片中感受到松涛飒飒的场景。2018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题词:“淮海战役奉献族林古松柏遗址。”②

参考文献

[1]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范敬宜,张春生,徐玉麟,等.文物保护法律指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传承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关于党员红色精神信仰现状的调研和反思
历史虚无主义冲击下大学生红色精神现状认同研究
红色精神: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形成的有效助推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