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朝宫廷女性常服中的胡风元素

2021-02-24 19:13李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
关键词:唐朝

李佳

摘 要:唐朝服饰不仅有华夏传统的宽衣博带,而且胡服也成为此时服饰中的一大亮点。唐代的国力强盛与开放包容的自信心态为胡服的使用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唐朝时宫廷女性所着常服入手,探究讨论其中蕴含的胡风元素,并通过对胡装元素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女着男装现象中女性所着服饰对于胡服男装的整体取舍,结合图像及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唐朝女性服饰中对于胡服的应用。

关键词:唐朝;宫廷女性;常服;胡服

所谓“胡风”,一般指我国古代带有胡族、胡人色彩的风俗习惯及风尚、风格等。唐时宫廷女性所着服饰受胡风影响,具有较多的胡风元素,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1 唐朝宫廷妇女常服胡风元素分析

唐朝宫廷女性所着胡服一般以胡帽、身穿折领或者圆领的紧袖小袍搭配不同类型的裤为主,脚上穿靴,腰上搭配蹀躞带。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胡服穿搭。

1.1 胡帽的运用

所谓胡帽,也叫作“蕃帽”,指的是少数民族戴的不同于中原汉人所戴的帽子,一般使用动物的皮革制作。从目前唐代的绘画、雕塑等材料来看,唐时以卷檐虚帽、浑脱花帽、羃䍦、帷帽为主的胡帽更受唐朝女性的欢迎与喜爱。

卷檐虚帽:卷檐虚帽总体是一个梯形的样子,帽檐向上翻,左右两侧刚好可以遮住双耳,帽顶尖且高。有的会在帽子上佩戴小铃铛,在行走的时候就会伴着铃声,与卷檐虚帽相搭配的服饰主要为翻领窄袍、条纹棉裤等。

浑脱帽:浑脱帽也被称为赵公浑脱或者浑脱毡帽,省称浑脱。以乌羊皮做成的暖帽,形似毡帽。“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其是指唐朝长孙无忌用黑色羊皮套于大毡帽上的方法制成了毡帽,所以浑脱帽才有了赵公浑脱的称谓。

羃䍦:羃䍦,古代面衣的一种。古代女子外出时通常需用面衣来遮掩面容。其制作材料一般使用黑色纱罗,女子戴上之后,上半部分会被遮盖,下半部分一般会下垂至肩膀或者背部,在脸部的位置可以打开,主要是为了方便露出眼睛与鼻子。

帷帽:历史典籍对于帷帽的记载为“用黑纱缝于帽缘四周,以防风沙之帽”。其产生于隋代,是由围帽衍生形成的,所谓围帽的制作方法,一般先使用藤席编织成笠帽,然后再在笠帽四周围上一层纱网即可。

帷帽后来取代羃䍦,成为贵族女性外出时经常佩戴之帽,两者的作用都是為了遮掩妇人的面容。根据史料记载帷帽的遮掩长度一般在颈部,而羃䍦的遮掩长度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一些图像以及唐朝社会的发展程度进行推测,羃䍦的长度应该在帷帽之上。

羃䍦与帷帽这两种胡帽的广泛使用,可以佐证唐朝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羃䍦的长度甚于帷帽,但更短的帷帽却在之后更受到欢迎,其主要原因是唐朝社会的开放性及传统观念的些许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帷帽也不再受到唐朝女性的欢迎,她们大方地露出脸庞,无网纱遮盖的各式胡帽随之兴起。

1.2 胡衣的穿着

小袖袍:胡袍,由于其袖子窄小而紧也可以被称作小袖袍,长度与汉袍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袍服的袖子,胡袍袖子的长度一般只到手腕,并且袖子为窄袖,与汉族的袍服有着很大区别,汉族袍服一般为宽衣博带。小袖袍的领口一般为圆领,衣襟采用对襟,唐朝时期因其干练的样式而受到女性的欢迎。

圆领袍:圆领袍一般为男子的服饰,袍袖窄,长度在膝盖以下。圆领袍最早出现在北周,因其设计较合理,隋代将其作为常服甚至朝服使用。初唐时期,袍服样式出现了新变化,即在传统袍服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通常在膝盖部位加上一道斓线,此改良也继承了上衣下裳的祖制。

袴褶:袴褶,即上褶下袴,与古时汉族的上衣下裳有较大区别。一般认为在战国时期,袴褶因赵武灵王改制胡服而传入中原。唐朝的袴褶一般与平巾帻通用,“太宗又制翼善冠……若服裤裙,又与平巾帻通用”。《唐六典》规定武官在日常公事时穿平巾帻,文官在朝会时穿袴褶。

1.3 胡鞋的搭配

靴在唐朝受到女性的欢迎,《旧唐书》记载:“妇女女着男装,脚上着靴。”在所有的靴式中,锦靴穿着更为普遍。制作锦靴时所用的材料为彩锦,因此锦靴也叫“织成靴”或者“锦靿靴”。唐朝锦靴制作材料较昂贵,能体现穿者的身份高贵,进而受到贵族女性的喜爱。

2 唐朝宫廷女性常服中胡风元素的具体表现

虽然,唐朝时期宫廷女性传统常服和胡服之间有很大区别,但其常服中含有较为突出的胡风元素。

2.1 首服

在胡服系统中,男女同装,头饰主要表现为帽,不论男女,皆可戴胡帽。与宫廷女性传统常服、发式相比,胡帽的存在更体现出一种简洁干练的气质,使女性多了英气。因此,在传统常服中搭配胡帽就成了一种常见现象。

2.2 身服

唐朝宫廷女性常服系统中的身服主要的款式构成为衫(襦)、裙、配饰(半臂、帔帛),整个唐朝女性服装主要演变趋势从窄短束身趋向宽大舒适,尤其在盛唐以后,还曾出现过一种坦领样式,即里面不穿内衣,袒露胸脯。半臂和帔帛的存在更为传统常服增添了秀美雍容之气。

胡服中身服种类主要以小袖袍与袴褶为主。小袖袍在前文中已详细说明,其袖小且短,圆领式,衣襟为对襟。而袴褶中的褶指的是上衣,其款式类似于汉族传统服饰中的短身袍或衫,袖子有大小袖之分,通常是大袖。袴,也称裤,袴样式普遍是两只裤筒,只是两条裤腿中间部分并没有连接,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私溺。而少数民族的袴则是将两只裤筒之间相连接住,这样更便于骑马。后为了将其与开裆袴相区别,汉人又将其称为裈。

唐朝女性常着的胡服中没有类似于半臂或帔帛的存在,除非是在胡风舞蹈中所着的舞服。唐朝宫廷女性传统常服偏向于雍容华贵,多带中原文化传统的秀美之气。而胡服装扮更大程度上是为追求休闲娱乐,唐朝女性因其方便干练多喜着胡服骑马踏青。

2.3 足服

传统常服中女性服饰中主要搭配履,前文已提到唐朝女性所着履式种类繁多,中晚唐时履的前部会设计成纷头、云头等款式,行走的时候抬起脚的同时也能将拖曳在地的裙抬起,给人以一种秀美高贵的观感。而胡服中主要是靴,跳胡舞时着靴起舞更显轻盈,除舞服中着靴以外,与小袖袍、袴褶相搭的也以靴多见。

总体而言,唐朝的胡服形制特征一般为窄袖、翻领、对襟,除此之外,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领、袖、襟、缘等部位缀以各色锦边。传统的中原服饰以袍为主,上下为一体,袍服形式宽松且大,与之相反,胡服则紧凑利索,简单方便,更适于活动。传统服装在制作、用料以及装饰时讲究繁多,除礼仪等级以外,色彩、图纹、质量等也有较多的规定与限制。相较而言,胡服的装饰更显随意与洒脱,一些胡服会使用红色的衣料,例如使用红色织锦材料对于胡族、胡人而言,仅仅是因为对红色的喜爱和纯粹的审美效果罢了,并没有其他的考虑。然而在当时的中原服饰文化以及规定中,红色是一至五品官员礼服穿戴中才能使用的,红色象征着身份等级与地位,等级符号的标识十分显著与清晰。

3 唐朝宫廷女性常服中胡风元素的具体来源

唐朝服饰中的胡风元素主要来自当时与唐朝交往密切的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古代中原地区的汉人对北方边地以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就是“胡”,主要有匈奴、鲜卑、氐、羌、蒙古国、吐蕃、女真、突厥、契丹等民族部落,隋唐时包括了从东北到西北的少数游牧民族。

3.1 胡帽

胡帽主要包含卷檐虚帽、浑脱花帽、羃䍦、帷帽这几类。卷檐虚帽能够传入中原主要源于盛唐时期所流行的“柘枝舞”。该帽最初为舞蹈者所戴,后普及民间,男女均可戴。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观杨瑗柘枝》曰:“促叠蛮鼍引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卷檐虚帽通常以厚实的棉、毡及羊皮制成,贵族因其身份高贵还会在羊皮外包裹续绢,更甚者会在包裹所用的绢上绘以彩绣。

浑脱帽根据史料记载应该来源于西域康国。据记载康国人都善于经商,男子成年后就会选择外出做生意。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繁荣,因此去唐朝成为该国男子的首选。康国国王常戴毡帽,经过后世的发掘与考证,该毡帽指的就是唐朝的浑脱帽。因康国男子到唐经商的缘故传入中原,又因为长孙无忌对其改造,因此名曰赵公浑脱,受到唐人欢迎。

冪䍦,原为西域吐谷浑男子所戴之帽,该国男子“通服长裙帽,或戴冪䍦”。因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风沙,因此广为使用。到了唐朝,其形制符合中原封建礼教中女子出门必须遮住自己脸的规矩,因而受到唐时女子的喜爱。

帷帽的具体来源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实,根据目前对于帷帽的研究以及所获的资料来看,大多认为帷帽是因为社会风尚的改变而兴起的,从一定程度上其可以看作是冪䍦的变形,因此,帷帽应当是一种吸收胡风要素加之社会风尚而兴起的首服,依其形制推断,其应该属于北方少数民族之帽。

3.2 胡衣

唐朝女子穿胡服时喜爱选择对襟长袍,领式一般为折领或圆领,下身常搭配条纹裤。袍服的袖口设计与传统中原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因为对襟这种衣襟在多种服饰中均有体现,加上着裤的习惯与中原传统的上衣下裳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可以确定其为胡服。《旧唐书》中有关于唐代东女国国王着袍的记载。除东女国以外,也有关于龟兹、突厥、回鹘、高昌、吐蕃等民族着袍的记载,如龟兹国王“着锦袍金宝带”、高昌“丈夫从胡法”等。因此唐朝女子身穿之袍应该是受不同民族的多种服饰制度的影响,并且在流行过程中唐朝女子可能还会因为各民族与唐交往关系的好恶程度为原则进行选择,回鹘装就是一个例子。但是总体而言,唐朝女子对于服饰衣制的选择还是以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服制为主。

3.3 胡鞋

唐朝女性所穿胡鞋样式一般为靴。靴一般是古代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所穿,其形式是鞋上加筒,筒的长度通常在膝盖以下。古时候靴一般采用动物皮革来制作。靴按筒的长短可分为长靴和短靴;按制作材料可将其分为皮靴及毡靴等。而受到唐朝女性喜爱的胡鞋样式—靴应来源于西域少数民族。唐朝女子所着胡服来源较广,受到多个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发展。唐朝宫廷女性所着胡服与普通女性所穿胡服因身份阶级差异在材质方面有较大区别,但其他方面例如样式、来源等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4 唐朝宫廷女性常服女着男装现象解析

唐朝女着男装的现象受到当时女性的追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唐朝开放、宽容与平等的服饰文化氛围。胡服没有严格对男女服装的穿着进行区分,有些服装男女皆适,这与汉族服饰中严格区分男女截然相反。天宝年间,不论百姓抑或官员,日常生活中都喜爱穿着紧身利索的胡服出门社交,后逐渐开放的社会风气风尚也促使女性效仿男子穿胡服,因此才出现了唐朝社会女着男装这种特有的历史现象。

4.1 女性服饰对于胡服男装的部分运用

唐朝女性服饰对于胡服男装的部分运用一般不取幞头,这些在唐时墓葬壁画中多有体现,如在唐太宗妃韦氏墓的壁画中,女着男装的服饰特征就主要表现为:露出发髻或者头扎花巾;上身着圆领袍,其长度通常在膝盖之下、脚面之上;腰间一般系革带,部分会选择搭配蹀躞,脚穿长靴。

除了不戴幞头外,唐朝女性也有穿着女士线鞋搭配胡服、身服的,例如房陵大长公主墓中的墓室壁画所表现出的穿着,在章怀太子墓中所存留的壁画中也有类似女着男装的形象。不裹幞头、女着男装的相关壁画资料还有许多,除了壁画以外还有唐时墓葬中出土的各种女俑,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4.2 女性服饰对于胡服男装的整体运用

女性服饰对于胡服男装的整体运用并不是非常的多,但是在墓葬壁画中仍然有相关发现,在段蕑璧墓、韦泂墓、新成长公主墓以及唐太宗妃韦氏墓等墓葬中都有体现,在傳世画作中也有相关记录,以张萱创作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为最。《新唐书·五行志》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近服妖也。’”可见,女着男装在高宗时期已经出现,但尚不普遍。到了玄宗年间,这种着装较为盛行,直至中晚唐时期。宪宗时期,正如高中进士的李廓在《长安少年行》中写的那样:“遨游携艳妓,装束似男儿。”

5 结语

唐朝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与其他外来文化、因素等交流颇多,因此唐朝宫廷女性所着传统常服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胡风元素的影响,比如帔帛就有可能是西亚地区的产物,后被中亚佛教艺术所接受,随着佛教艺术文化传播至我国,在隋唐时期,帔帛就被广泛应用在世俗女装中。

唐朝女着胡服现象之所以如此突出,与大唐之国力、政策不无关系。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之顶峰,国力空前强盛,此也为宫廷女性着胡服的行为提供较丰厚的物质保证。加之唐朝“天下一家”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又因唐朝女性地位较高,故为唐朝女性女着胡服甚至身着胡服男装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唐朝宫廷女性亦然。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卷三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郑玄.礼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3]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4]刘昫.旧唐书:卷四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赵利栋.王国维学术随笔[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4.

[6]李隆基,李林甫.唐六典:卷四[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7][佚名].全唐诗:卷五一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7.

猜你喜欢
唐朝
试论历史上真实的隐太子李建成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
舌尖上的异域风情
试论吐蕃与唐会盟的安边功能
论审美与时代的关系:以中国唐朝为例
信安王祎传小考
唐朝洛阳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对饮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