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菊
摘要:大家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中的学习重点,且两者相互促进。写作是阅读能力的外在体现,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明确指出:“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读写。”写作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作者-文本-读者”的四维结构,而这四维结构的核心就是思维。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当以阅读为基础,在阅读中积累名言名句,学习写作技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点研究读写结合促进学生写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引言: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运用规律,学会语言建构和运用;开拓思维,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而写作是阅读和语言运用的体现途径,在阅读中开拓思维,在写作中提高审美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结合阅读写作,指导学生找到适合的方法,教会学生积累/领悟/运用写作方法,充分调动读写积极性。使其一通百通,学习不同的主题和不同写法,实现读写结合,共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积累语言知识,感知作者的写作手法
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种多样,题材和语言知识丰富多彩。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色,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好条件。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外,还能更多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衬托等,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乌鸦喝水》,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生动写了口渴的乌鸦是怎样喝到瓶中水的,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开动聪明大脑去想解决办法,最终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分析乌鸦喝水,加深学生的理解,不仅记住乌鸦喝水的故事,更从中明白要勇于面对困难,多去开动聪明的大脑就会解决困难,在自己不能解决时要学会借助外力。
2.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习运用表现手法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文字情境,代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在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上,积累语言知识,为顺利开展写作打好基础。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方式,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不忘写实。否则,即失去了写作的意义。教材是老师教学的载体,而今语文课本中收录大量精美质优的图文,每篇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不同的写作表现手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能将这些积累下来,在实际写作中加以应用,会增强文章的美感,升华文章主题。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下雪后的小鸡/小狗/小马等在雪地撒欢留下的一幅幅美丽画作,具体分析文章中所用到的写作手法,继而总结出在描绘事务时,可运用拟人化,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更重要是这些小动物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见到,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描述,更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其在故事中学到知识,不会感到枯燥。同时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通过实践读写结合,把握语言特点,加深理解。增强语言运用表达,深入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意义。
3.读写结合模式的教学实践
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老师在掌握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下,一致推行读写结合模式,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情境再现,学会表达;模仿作者写作手法,仿写;阅读中学习写作,学以致用;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加强课外阅读,探讨积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可有的放矢,共同进步。
第一:情境再现,学会表达
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多动脑,结合肢体语言,在理解感悟课文的同时,可以加上情境再现,加上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相互学习,提高表达能力。
第二:模仿作者写作手法,仿写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能熟练运用,可以通过模仿写出相应的文字,体会文字的魅力,加深写作知识的学习。
第三:阅读中学习写作,学以致用
熟能生巧,每一种学习方法/技巧的熟练,都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在老师教会学习方法后,学生要做的即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学会写作的知识/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实战写作中,不断练习,直至学会。
第四:相互交流,共同提升
在老师的组织下,让学生利用课堂或网络形式,共同交流阅读写作学习心得,共同成长进步。
第五:加强课外阅读,探讨积累
要求學生在学懂书本知识外,应去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但不限于某一种类,凡自己感兴趣的文种都可以学习。组织时间,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增长见识。
结束语:
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有目的做好指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读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共同学好语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要下笔如神,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在平时多学习,多积累,量变引起质变,积累到一定量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关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积累语言知识/写作表现手法等。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多应用,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加深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莉.取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课内外读写结合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38-39.
[2]曹绍敏.浅论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7(0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