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21-02-24 09:33:54谢咏维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8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谢咏维

摘要:文化在,则国家风骨在,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扎根成长的养分。在过去的教育中,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没有注意到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整体的教学成效停留在只能应付考试的层面。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文化课程,它承担着培养学生民族和文化认同感的重任。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和传统文化复兴历程的道路越来越宽广,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把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旨在树立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为祖国未来文化复兴大任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族文化認同感;培养策略

前言

作为小学核心学科的语文,在塑造学生人格、引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具有很深刻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学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教学和专业素养,从教材中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找到正确的教学切入点,积极落实小学生民族认同感培养工作。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培养小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自身需具有良好的文化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文化渗透促使语文教师关注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文化意识直接影响到学校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水平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文化意识层面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民族文化意识和素养,将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是新时期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2.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网络信息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各自文化的误解。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源远流长并且需要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进行传承和弘扬的优秀文化,应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渗透,这是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途径之一。但如今很多小学生或许因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资讯的发达,对东西方文化都有了一些了解,但这种了解由于网络讯息的碎片化缺陷,让学生对这些文化传统了解得似是而非,并没有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也没有挖掘其文化价值内涵。基于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例如,在学习《端午粽》时,开展“端午节”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探讨我国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文化,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端午节的讨论中形成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从而提升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怀。当学生热爱祖国、了解中国文化时,民族文化认同感才能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2.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爱国主义的激励,成千上万的中国儿女,将现代中国推向更高的发展目标。爱国精神体现了个体对党和人民的爱,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之中。

例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时,介绍相关背景,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从未见过那么多的稀世珍宝,所以他们夺走了珍宝还放火烧毁了圆明园,那三天大火燃起的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很多年后,那些文物被文物收藏者们高价从列强手里收购回来,直至现在,圆明园的珍宝还有很多流落在国外……现在,人们再回到遗址,仿佛还能看到圆明园的美妙身影,那留下的断壁残垣是历史的痕迹,一直在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吾辈自强!这些贴近现实的教育材料,让学生牢记那些年列强对我们的侵略,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提升家国情怀。

三.在小学语文各类文本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3.1古诗词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中古诗词教学占了很大比重,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要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领悟到思想文化层面。通过对古诗词语言美、韵律美的感知,学生就能从古诗词内容方面去升华自己的思想意识。教师在讲授古代战争类古诗的时候,要使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文本语境中,感受其中的家与国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多次朗读古诗,加深理解和记忆。在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思想文化层面也会有所提升。

3.2文学故事教学

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对视觉事物更感兴趣。运用小学教材中的文学故事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感培养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对学生而言,文学故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有效措施。老师既要让学生了解文本故事,又要带领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猴王出世》教学中,教师可进行课堂拓展。由于小学生基本都看过《西游记》,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定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师徒四人分别是怎样的性格特征?”、“对于故事中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西天取得真经,你有什么看法”等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领会了我国优秀文学故事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内涵,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自觉担负起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责任,积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其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最终帮助其成为一名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丛培业.论教育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10).

[2]刘建民.小学高段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3]周玉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20(13):52.

[4]王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黑河教育,2020(6):35.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07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3:25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7:47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0:26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