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莹
教师评语是指教师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在校表现、如人际关系、性格特征、学业成绩等以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总结评价,并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和家长。目前,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上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评语千人一面,仅用“尊敬师长”、“热爱集体”等模糊性的字眼概括,尤其是班内中等学生的评语重复使用的字眼更频繁,这样缺乏针对性、个性化的评语并没有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基于此,本文拟从育人功能的视角探讨教师评语的改善策略。
一、明确全面科学的评语内容指南
评语是教师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的纽带,如何能有效地通过评语使学生“扬长避短”,首先要明确评语内容的侧重点。
(一)明确评语内容的主张
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主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解读,鼓励使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人的发展,挖掘人的潜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让所有人获得幸福的方法[1]。小学生的气质类型和人格特质都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让其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有的教师写道:“你的笑容总让人感到温暖……”、“你每天最早到校的身影总令人难忘……”这样“以小见大”的正面评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真、善、美的一面,更好地发挥评语的育人功能。
(二)转变智育育人的观念
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关注到学生智力的不同发展,重视多种智力的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学习方面,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实现学生由校内学习向校外运用的拓展[2]。在身心健康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方面,更应该注重心理发展状况,尤其关注不同性格特点、年龄特征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例如针对学生上课不敢举手的问题,四年级老师的评价应该更多是正面的引导与鼓励,教会学生解决自信心不足的方法。而六年级老师的评价则应更多地采用同理心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归因分析,获得学生的信任。
二、构建情真意切的评语语言特色[3]
学生的在校表现,随着年龄特征、教育实施和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应有区别、有层次,以发展的观点予以评价,使评语真正发挥其催人奋进的导向功能。
(一)注重评语指向具体化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与成年人不一样,他们喜欢幽默风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不善于理解干瘪空洞的说教式语言。教师心中要装有学生,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向学生指明前进方向。例如,我在新担任四年级班主任时,班上的一名男孩子是一至三年级老师供认的“捣蛋王”,总被安排在边角不显眼的角落就坐。升上四年级的第一个月,我在他的月总结评语栏写上:“你爽朗的笑容总是令人感到温暖,你早早到校的身影总是令人难忘……”男孩子惊讶于我对他日常表现细致、具体的观察,一下子感觉到原来自己也是被老师在乎的,顿时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许多。
(二)增强评语情感生动化
首先,以朋友间平等、真诚的语气与学生交流,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的通用语,如網络语,更容易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再次,委婉的劝诫,特别是对学生所犯错误心照不宣的提醒,往往比直白的批评、告状效果更好。例如面对学生在班上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我在学生的评语栏上写上:“最近班上总是有同学不见了铅笔或本子,老师可苦恼了,你头脑灵活,看能不能给老师支支招,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或许是信任在起着作用,或许是劝诫在起着作用,第二天开始,孩子再没有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三、丰富多元参与的评语评价主体
(一)融合学生的自我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4]。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十分重要。每学期结束前,我首先让学生总结自己本学期所取得的进步以及下学期需加强和努力的方向,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能力,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二)联合同伴之间的互评
学校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再出色的班主任,都不可能对学生了如指掌。如果从教师单一的视角去评价学生,可能会带有主观上的倾向性,但集合多个学生的反馈中得到信息就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每学期班级的总结班会,我都会采用小组内生生互评的方式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同伴评价,一是可以让班主任结合同伴评价,形成最终的更全面的期末评语,二是可以让学生知道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好地完善自身的不足。
(三)结合家校沟通的反馈
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要与家长进行深入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凝聚双方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例如班上有一位学生在学校品行兼有,尊敬师长,在同学中颇有威信。但经与家长沟通,发现该学生回家后,沉迷电子游戏,经常和父母顶撞。所以我在评语栏写下:在校,你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律是你最大的有点,老师也以你为荣。如果把自律也带回家,成为父母引以为傲的孩子,那该多好啊!”该生收到评语后,意识到我已经知道他在家的情况,并一直在关注,慢慢地,就变得自律起来,也不敢随便玩起电子游戏。结合家长反馈,才能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特点,更好地“对症下药”。
正如英国教育家罗素所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知启迪开始。教育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5]可见一则蕴籍真情、饱含激励的评语往往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起到为学生助跑、加油的作用,把育人功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侯玉波,王非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陈笑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德育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李树培描述性学生评价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4]董小美.班主任如何撰写个性化评语[J]教学与管理,2015(17):15-16.
[5]赵侠教师撰写操行评语要“精准发力”[J].中国德育,2020(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