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颖
数学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要经过几个重要的节点:从正数到负数,从整数到分数,从单维空间到多维空间。我们只有把握好这些节点才能帮学生顺利突破学习上的困难。但我们以往注重的知识层面的多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推进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把数学的重要节点教给学生。让数学思想生根发芽。
一、播种——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来想一想“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都知道知识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显性知识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隐性知识是思想、是情感、是价值观等。隐性知识是需要通过经历来体验的,怎么才能体验到隐性的知识呢?我以“厘米的认识”为例:
目标:着眼点:显性知识
1.知识点:认识厘米,用cm表示,建立厘米的表象。
2.技能点:用厘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度量)
途径:着手处:隐性知识——体验点——比较物与标准比较物
材料:填空(两名同学站到前面)
张三比李四( )
张三比李四高(一点点) 最初的比较语言,模糊的
高(很多)
高(半个头) 有比较物了
高(一把尺子)
高(15厘米) 听来的,不是正规学来的
高(1米)
最开始学生会喜欢第二类的说法,因为比第一类说法具体、明白。这就有了对比较物的理解。那么厘米是什么呢?通过学习知道了厘米是一个规定的长度。比如10厘米比一点点、半个头更精确了,这样的长度更精确了,就获得了标准的比较物了。虽然这样的体验我们不能进行检测,但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乐趣,会成为他们真正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我们在研究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同时要着重研究每一节课的体验点在哪里,如何展开体验性学习,让教学目标落地生根。
二、雨露滋养——数学中的育人思想
数学课上要体现育人思想,听起来感觉有点不切合实际。但数学课的育人思想却是独具特色的。下面我们就以“确定位置”为例来看看数学课上的育人思想吧。
小学阶段的“确定位置”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来描述位置。
第二阶段:用“东西南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描述位置。
第三阶段:用“数对”来描述位置。
第四阶段: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确定位置的格式基本可以描述为:谁,用什么工具,描述谁的位置。谁来描述谁,也就是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里面就有学生们的角色体验。
第一阶段的角色体验基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第二阶段的角色体验则从“我”跳出来到了“我们”。选择一个参照物太阳来进行确定。太阳是人们所共识的,但太阳是会移动的,所以人们又选择了北斗星作为参照物。这个角色体验,是以参照物的选择过程实现的。
第三阶段是数对。数对的知识目标比较简单,但它的角色体验却是比较难的。难在认知上的相悖。数对的认识要让学生体会到几组几号的编号是为方便谁呢?老师。至此,角色体验完成了从我(我们)到对方的转换,也就完成了从对方的角度确定自己的位置的体验。
第四阶段:方向+角度+距离,学生的角色从当事人角色转到了局外人的角度,也就是站在第三方角度来确定位置了。
确定位置,是谁确定谁的位置。这个角色体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生的角色也由以我,我们,对方,再到第三方为中心的角色体验。学生可以展现自我意识、团队意识、换位思考的思想以及反省的思想。这样就潜在地进行了育人,培养了他们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運用自我反省的能力,使学生更理性、更平和地看待事物发展。
三、育苗——关注学生的认知,理性解决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
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感觉没什么可解释的,比如说笔算除法的课,通常都是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来学习的。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感觉没什么可解释的,比如说笔算除法的课,通常都是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来学习的。比如18÷3=6,将它写成竖式,然后介绍各部分的含义,被除数,除数,商,下面的乘积是除数乘商得来的,最下面的是余数,没有所以写0。可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有他们自己的想法的。为什么除法竖式是这样的,而不像加法、减法、乘法那样呢?我想大多数老师是不是认为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啊!
怎么才能让学生接受书本上的规定呢?我们可以从除法的意义入手。18÷3表示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试想,老师拿来了18个苹果,请同学们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分到几个?演示操作过程,拿来18个苹果,分到3个盘子里,老师手里还有0个。老师刚拿来的18个和你们分到的18个一样吗?老师的是一个数,你们的则是3个6。这样再让学生思考,哪种写法更合理。因为有了比较好地记录了除法意义的过程,学生也就能接受这样的规定了。
比较两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直接告知,课堂效率比较高,但基本排除了学生的想法。第二种,先呈现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竖式对运算的记录意义,从而理解并掌握。这种方法从学生的想法开始,到发现想法的不足,再到接受一种更合理的想法,学生会自然地进行思考并学会反思自己思考的合理性。
四、后期管理——复习课也是很重要的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见复习的重要性。我们现在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将课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那么复习课应该怎样上呢?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知识掌握为目的的复习课,它的意义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类则是为体验教数学的乐趣,尝试对数学有深度理解而设计的,因为在复习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比较充分,适合把同类知识汇总同时进行突破的教学活动。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都不思考了,那还是我们想看到的数学吗?我们要从数学的本质出发,深挖数学的内涵,落实学生的体验,为孩子们的将来铺好路。让数学的种子将根扎得更深更远。
参考文献:
[1]俞正强.如何教对数学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02.
[2]田慧生.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3(2021.1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