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本研读五题

2021-02-23 01:15谷瑞丽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关键点辨析

摘 要: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入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本研读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澄清辨明。一、课文是驳论文吗?是对失掉自信力的人的批判讽刺,而非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文章思路也不是先驳后立。二、课文有对论证的反驳吗?失掉自信力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鲁迅没有必要用揭示对方论证中的逻辑错误的方式来反驳敌论点,而是重在认同对方“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观点。三、题目是反问句吗?是设问句,答案在正文中。四、“三信”之间有联系吗?有区分度,逐层递进;也有共同点,都是无能自欺。五、能达成写作目的吗?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增强感染力,能唤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关键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本研读 关键点 辨析

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入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研读文本和设计教学时,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辨明。

一、课文是驳论文吗

“预习提示”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它与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230页,2018年7月第1版)也说,1-5段是“驳”,6-9段为“立”,课文思路是先驳后立。

可见,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专家都把课文当作驳论文了。多年来,一线语文教师也是当作驳论文来教学的。那么,本文是驳论文吗?拟从以下几方面辨析考证。

(一)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解释:“驳,指出对方的意见不合事实或没有道理;说出自己的意见,否定别人的意见。”驳论文,就是反驳对方的论点,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的文章。由上述定义可知,驳论文与立论文的最大区别是,它有一个不合事实或没有道理的论点。这个错误的论点就是要批驳的靶子,而立论文是正面立论的文章,直接就某个问题阐明自己的主张,不需要批驳错误的论点。

(二)文本依據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非错误论点。课文前两段写: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都是“相信他物他人”,就是不相信自己,就没有过“自信力”。由“三信”的事实依据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逻辑上没毛病。第3段也有鲁迅先生的认可肯定,“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失掉自信力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不是全体中国人,即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中国人”的外延是有限定的,是特指的。

2.课文非先驳后立

先驳后立,就是先驳倒对方的错误论点,在此基础上,再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即两种观点是对同一对象的认识,而且是完全相反的意见。看课文第3段,鲁迅先生首先肯定了“(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观点,而且强调“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第5段)。用“然而”转折后,确立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同样,这里的“中国人”是有限定的,特指中国古今的脊梁。从表面看,对方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观点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失掉过自信力”,双方的观点意见完全相反,但是,双方论述的对象“中国人”是各有所指的。

鲁迅先生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清醒的头脑、理性的认知来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多)地辨析“中国人”,列举出两种观点。两种观点是平行的,并存的,没有交集,不需要先驳倒对方再来树立自己的观点。

3.课文思路很清晰

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论题,问题的答案就是鲁迅的观点,在第6段:“然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观点句中,“然而”是个转折连词,表明前面有个相对的观点,就是说,鲁迅还有别的认识,这个认识在第3段,“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这样,鲁迅先后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认可对方的观点“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二是强调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样理解,鲁迅的第一层意思,就是顺着对方说话,而不是批驳。所以,课文是驳论文的观点不成立,课文思路是先驳后立的观点也不成立。鲁迅先生在1—5段主要是批判讽刺而非批驳。他批判失掉自信力、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而非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批判和批驳不一样:批判是情感态度,批驳是写作方法。

二、课文有对论证的反驳吗?

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第230页)说:“文章第1段摆出对方论据,第2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因为这些中国人有的并不是‘自信力,只有‘他信力,因此,也就谈不上‘失去自信力,顶多可以称得上失去了‘他信力。”《教师教学用书》编写专家的理解是:对方偷换了概念。鲁迅先生直接反驳敌论证,通过揭示敌论点和敌论据之间不存在严密的逻辑联系来驳倒敌论点。专家的理解,一是针对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自信力”来发力,而不是针对“失掉”;二是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中两个“中国人”的外延完全等同起来。这两点都是有偏差的或者错误的理解。

上面说过,从文本内容看,鲁迅是有明显区分的,失掉自信力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是中国古今的脊梁,也不是全体中国人,这样理解才符合鲁迅的本意。既然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鲁迅先生就没有必要反驳敌论点,没必要在“他信力不是自信力”上纠缠,用揭示对方论证中的逻辑错误的方式来反驳敌论点,而是重在认同“失掉”——“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重在批判讽刺这部分中国人相信他物他人,就是不相信自己,就没有过“自信力”。

教材编写专家和语文教师理解起来都有偏差的地方,一定也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所以,教学设计中就要有对难点的突破。

三、题目是反问句吗?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反诘,就是反问。”反问,就是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即反问句的答案就暗含在反问句中。

在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第237页)的“资料链接”中,有一篇陈艺鸣的文章《推理的组合重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逻辑简析》。其中写道:“从标题强烈的反诘语气看,本文的反论题显然是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否定。”这句有两个错误。首先,陈艺鸣认为题目是反问句,答案就包含在题目中。实际上,题目只是鲁迅先生的论题,问题的答案就是鲁迅的观点,但是,我们从题目本身是看不出观点的。观点在正文中,如上所述,观点分别在第3段和第6段,“(反动政府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所以,题目是设问句,而不是反诘反问。其次,陈艺鸣把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理解成全体中国人了。

四、“三信”之间有联系吗?

对方根据“信地”“信国联”“信神”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在鲁迅看来,首先,“三信”之间有区分度。信地,还是切实的东西;信国联,就渺茫,不可靠;信神,最玄虚,是长久麻醉欺骗自己。“三信”之间逐层递进。

文中两处加点的是“信神”的文字:“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最初发表时,这些都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因为充满讽刺挖苦,触到了反动当局的痛处要害。

其次,“三信”之间也有共同點,都是无能自欺。信地、信物,是依赖祖宗的余荫,是啃老,好像地和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远属于自己;日本强占东三省后,也就明白了。国联偏袒日本;信国联,也是无能自欺,不久也明白了。信神最玄虚,有益或有害,无从知道,最是无能自欺。

五、能达成写作目的吗?

鲁迅写作杂文都有明确的针对性,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态度鲜明。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北三省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受到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情绪。为此,鲁迅写了这篇文章。前5段,主要批判讽刺反动政府和御用文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后4段主要赞美歌颂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古今的脊梁,都建立在充分的事实依据基础上。事实胜于雄辩,而且,批判、赞美等都有一种力量。此外,鲁迅还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增强感染力,比如,第7段运用排比,气势足,赞美之情饱满热烈。“脊梁”的比喻,写出有自信的中国人坐得正,行得端,有确信,前仆后继的战斗姿态。第8段的反问,满溢着赞美之情,然后鲁迅义正词严:“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澄清认识,划清界限,批判有力,都能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效达成写作目的。

综上所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杂文,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严格的议论文。它写作自由,思路清晰,概念明确,这是鲁迅杂文的文体特征。用驳论文的内容要素生硬对照本文,有失妥当。作为鲁迅名篇,课文经典,受众广泛,影响深远。本人愿以浅识拙见,抛砖引玉,供诸君研讨共勉。

作 者: 谷瑞丽,硕士,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学、写作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关键点辨析
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关键点研究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辨析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立体几何试题中关键点坐标的确定方法初探
利用定义法破解关键点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正误辨析一例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