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锅盖面

2021-02-23 02:37黄瀚
金山 2021年1期
关键词:锅盖镇江面条

黄瀚

这是我第一次“下江南”。

“下江南”的感觉是从身体的细微感知开始的。此时的北京已是寒风凛冽,裹得严严实实的我,在通往江南的路途中需要逐件脱掉束缚人的冬衣。衣着轻便,肌肉松弛,心里的那根弦也就慢慢放松了。一下车,我就浸润到江南温煦的空气里了。阳光与水气的糅合,调适出宜人的体感,温暖而不甜腻。长年在外的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新地方,总要调动嗅觉去闻闻这个地方的气味。如果一个地方建筑富丽堂皇,空气中却有一股甲醛的刺鼻气味,大抵可以判断此地新富不久。设若一个地方看上去陈旧破落,街道却干净整洁,空气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这个地方会像陈年老酒,值得你细细品味。镇江的空气对“新鼻子”是友好的,它不会遽然钻进鼻孔,让你冷不丁打个喷嚏;也不会熏香染粉,让你的鼻子受宠若惊。刚刚好,无味即清净,放心深吸一口气——果然是在江南。

朋友说,西津渡乃江南第一渡,来到镇江,算是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江南。天色向晚,居息为要,当时我对这句话还没什么特别的感触。

次日上午,我们来到镇江锅盖面品鉴馆。早上吃面,对于自幼在中原长大的我来说,还真不太习惯。在我的家乡河南,清早来一碗胡辣汤,一笼小笼包或蒸饺,那可谓人间美味。到了北京,学当地人来碗炒肝,二两包子,偶尔尝尝豆汁儿,也吃得舒坦。早上吃面,会不会太“硬”了些?友人说,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这锅盖面是镇江名吃,特地安排我们到此品尝。我暗自想,河南羊肉烩面、山西刀削面、岐山臊子面、西北炒拉条、北京杂酱面,再加上武汉热干面和重庆小面,这些我都吃过,我倒要看看镇江锅盖面有何特色。

友人热心介绍说,我们错过了“跳面”表演时间,否则可以看到师傅坐在竹杠上,单脚着地,不断跳动挤压面团的情景。面团渐渐变薄后,师傅会用大刀把面片切成韭叶状,面条就此做成。对于这样的“表演”,我虽感到好奇,但总归不以为然。要知道,我是能把面粉变成面条的人,在家做面条时,和面、醒面、擀面片、切面条,咱手活儿样样不差。凭我的经验,一碗面的味道究竟如何,不在于做面的动作有多花哨,而在于是否用心去做。一碗面,就是一片乾坤,需要水的黏合、气的发酵、火的烧煮,更重要的是,人的智慧。做面人要悉知水、火、面、料、锅的特性,成为掌控全局的统帅,又要化身其一,做到与万物偕生。掌握火候,适时适量添加原料,算是做面人的基本功,又是最难做好的。“好面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碗好面的产生往往依赖于各种原料在加热过程中,恰到好处地产生化学反应。料味融于汤水,附着于面条,加上营养丰富的浇头或配菜,一碗好面的香味会如余音绕梁般,带给人无尽的享受。

在朋友建议下,我点了一碗具有地方特色的长鱼面。随后,我们来到面馆开放式厨房,参观师傅做面。但见一口大锅里沸水滚滚,蒸汽升腾,一块圆形木制小锅盖在面锅中沉浮漂荡,宛如江流之上的一叶扁舟。一根根面条如银鳞闪闪的群鱼,随汤水翻飞兜转,又服服帖帖地待在锅盖之下,仿佛护送船舟通行。正看得津津有味之时,师傅用长筷一捞,三两下就将煮好的面条放入调好浇头的大碗中,我们连忙返回餐桌,准备用餐。

“面锅里面煮锅盖,先烫浇头再烫筷”,这是锅盖面的独特之处。长鱼面的主要配菜是鳝鱼,将没有毛刺的鱼身片成五六厘米左右的长段,炖煮后捞到碗里,辅以香醋、青蒜叶和秘制汤料作浇头,再将煮好的面条盛到碗里搅拌,色香味俱佳的锅盖面就做好了。锅盖面有两种吃法,可直接享用师傅调制好的面食,亦可将面料夹进小碗,根据自己的口味,酌情添加酱油、香醋、辣椒等配料。这后一种吃法,充分尊重个人的偏好,体现出江南人的细致。我还按北方人吃面的习惯,直接品尝原味。夹起面条时,可见面条宽厚均一,互不粘连,嚼起来软硬适中。做出这种口感,大概就是“煮锅盖”的妙用了。我平时煮面时,若面片厚实,一般需要盖严锅盖,调小火多煮一会儿,将汤味收到面条里。镇江的刀面形状如韭叶,若敞锅用大火煮,很可能面条已浮起,内里还生分;若盖上大锅盖煮,一不小心就把薄面条煮过头了。师傅用锅口四分之一大小的小锅盖压住面条煮,就体现出它的优势。至于锅盖能否煮出木香不得而知,我所知的是,这种做法至少能保证面条口感易于控制。长鱼面的汤色较深,但汤水清淡。小嘬一口,鳝鱼的鲜味充溢于唇齿之间,我越发想吃这长鱼面了。

三两口下肚,吃得我胃口大开。热腾腾的蟹黄包、透着亮的肴肉也摆上桌了。在醋碗里掂着小巧的蟹黄包,生怕馅汤将薄皮撑破。品尝鲜香柔嫩的肴肉,喝一口清茶,大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满足感。一番味蕾的舞蹈过后,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生上心头,似是“我舞影零乱”那般尽兴后的疲倦。

午后,行至西津古渡,遇到“一眼看千年”的历朝路面,我感到些许的震颤。“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萦绕在张祜心头的愁绪是什么?“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为何要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我隐约感受到古人行至此处的意绪,但也没有深究,就跟着朋友一起参观镇江博物馆了。

沐浴古吴神韵,瞻仰焦山碑林,我惊异于千百年来人们在此留下的不朽杰作,感叹镇江实乃精华荟萃之属。直至看到山林中沧桑落寞而又齐整威严的炮台,我心中随秋水流淌的旋律沉下一记重音。霎时间,辛弃疾登北固亭,写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情景映现脑海。穿越数百年的两场战争,让我顿时开悟:古时镇江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重要到它是来往过客南北通连的必经之地;它是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的起点,富庶江南的鱼米钱财,经此输送到北地;而远离北方政权的江南,能获得相对自由的发展。一旦中原发生战乱,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镇江就成为动荡年代的安宁土;一旦北军南下,渡过西津渡即可由此虎瞰整个南中国!这就是为何镇江乃金戈铁马鏖战疆场的所在,千古英雄在此喟叹山河入梦,实在由于它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为何英法两国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要求开放镇江为通商口岸。

居于历史的江头来看,“下江南”已不仅仅是一次个人经历,更是无数南人北客必然留下的人生轨迹。经历时空的层叠和经验的累积,它已成为一种戏剧性程式。它或许是北方文人骑鹿寻访名山、沉醉杏花春雨的生命冲动,抑或是江南才子仕途不畅、隐遁山林的無奈之举,它或许是偏安一隅、轻歌曼舞的浮荡逸乐,抑或是了却红尘、深居简出的心灵皈依。不管怎样,无数人的生命屏风由此曲折伸展,敞开新的面向。张祜如此,焦光、戴颙、王安石等人亦是如此。

再追问下去,我似乎懂得镇江人早上吃锅盖面的缘由了。镇江虽地处江南,但它作为南北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镇,必然保留着一些北方人的生活印迹。对于羁旅天涯的游子商贾来说,眼前的寒雨连江、烟波浩渺最是愁煞人的。吃上一碗耐饿的锅盖面,身上生出力气,心里也就踏实了几分。尤其对于舣舟踏岸的北方人来说,吃上一碗锅盖面,那熟悉的面食味道抚慰着疲惫的身心,连日的舟车劳顿之苦也就消去大半。再则,锅盖面易于制作,有准备好的美味浇头打底,面食口感能够保持较高水准。对于步履匆匆的商人来说,无需花费多少时间,便可饱餐一顿;对于步调悠闲的当地人来说,大清早便有口福享用美食,一天的心情都会轻松愉快。

登临北固楼,收获天高水长的满眼风光;拜谒读书台,仰慕文学垂范的宁静致远。名山大川的绝景佳处,果然美不胜收;千年古镇的文化积淀,令人流连忘返。几天下来,锅盖面的味道悄悄留存在我的记忆当中。临行的清早,我们一致决定再赴大华面馆吃面。这家老店位于破旧的巷道,在坎坷不平的水泥地上架起几顶帐篷、摆上几副桌椅,便成了店面。面馆甚为简陋,巷道里却挤满了食客,见到此情此景,我算是明白前日饱餐过后的倦怠感缘何而生了。品鉴馆的面点固然美味,可玉盘珍馐多为招待客人所用,陋巷里的锅盖面才是最接地气的。听着伙计亲切的吆喝声,看着食客简单的笑容,我体会到身处烟火人间的清欢。这次,我要作为本地人吃上一碗锅盖面。

猜你喜欢
锅盖镇江面条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晒面条
加盐的面条和不加盐的菜
擀面条
多功能锅盖支架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煮面条
不烫手的锅盖
5永不烫人锅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