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SWOT 分析及对策

2021-02-23 07:23朱荣许强曹开英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媒介培育素养

朱荣 许强 曹开英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1 媒介素养培育的时代内涵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群体成为融媒体的主流受众,许多高校开始将融媒体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纷纷建设“智慧校园”、引入“翻转课堂”等,以往被界定为“客体”身份的大学生在融媒体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也愈发受到重视。这给媒介素养培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即培养大学生正确理解、思辨、应用和创新媒介信息,利用其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学生完善自我的一种能力,可分解为四个方面:一是培育应用媒介的基本道德和法律规范意识,二是培育媒介获取信息并合理应用的技能素养,三是培育判断和辨析媒介信息是非的能力素养,四是培育运用媒介进行信息创造和观点创新的能力素养[1]。

2 媒介素养培育SWOT 分析

SWOT 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的优势(S)和劣势(W)、外部的机会(O)和威胁(T)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并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目前,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研究偏重于对现有不足提出对策,少有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综合剖析。本文通过构建SWOT 策略组合表,在系统分析媒介素养培育外部发展机遇和威胁基础上,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以便及早发现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发挥优势,化解威胁,克服不足,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优势

一是高校战略优势。首先,教育部于2013年成立了“教育系统官微联盟”,各高校相继加入,该联盟通过联动传播,“同心圆”圈层化传播,凝聚媒介向心力,提升信息准确性,高校、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之间形成通力合作的良性互动,破除“两个舆论场”的思想误区;其次,高校智慧校园的营造为新媒介素养培育提供有力的先决条件。“互联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线课程、数字报纸、智慧图书馆等,都是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整合优化学校各部门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融合、创新的学习环境,分享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教学资源,这些都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是大学生特定群体优势。大学生思维活跃,执行力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能及时适应网络技术革新并应用最新软件,他们作为网络原住民,既是融媒体的高频使用群体,又是融媒体的利益既得者。首先,大学生渴望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追求身份认同、言论自由、话语权平等,融媒体具备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民主、多元的政治参与平台,成为他们获取社会资源和展示话语权的主阵地;其次,大学生在运用媒介时需求和目标明确,例如应用媒介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充分发挥媒介的正面效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提供不竭动力[2]。

2.2 劣势

一是教师媒介素养欠缺。媒介越来越成为营造信息化校园的主导力量,从根本上革新学校教育生态、重组学校教育方式,也对教师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媒介素养培育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缺乏职称导向等激励机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能力不均衡,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部分教师疏于钻研,进而影响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效果;另一方面,即使高校教师个人媒介素养得到提升,但仍采取“讲授-接受-考试”的传统教育模式,与“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相差甚远,教师媒介素养逐渐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是媒介素养培育被动化。首先,融媒体中不乏网络暴力、信息冗余、信息失真、“信息茧房”等问题,国家不断加强拟态环境下的法制建设,但仍相对滞后于媒介技术更新的速度。其次,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缺乏规范化培育模式。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以江苏连云港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3.6%的大学生觉得“媒介素养”概念陌生而抽象,不愿意深入了解;25.8%的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媒介素养水平欠缺,但对于如何学习却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只有10.6%的大学生意识到媒介素养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萌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愿望。多数大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对“媒介素养”引起足够重视。同时,部分高校未能真正意识到新时期媒介素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网络课程建设平台更新滞后、利用率不高,未能从根本上落实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动性教育。第三,非主流、非典型信息充斥网络,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使他们感受到新鲜感与刺激性,使得大学生向良好媒介素养对立面倾斜,以致高校媒介素养培育被动化[3]。

2.3 机会

一是国家政策机遇。首先,党中央通过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快完善媒介管理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媒介安全评估机制,实行安全与发展“双轮驱动式”重大战略部署,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提供坚实而强大的源动力;其次,国家于2015年吹响了“媒介融合”的号角,高校肩负起培养新一代“媒介融合”人才的责任。2021年3月19 日,我国第一家融媒体实验室在长江新闻学院揭牌,文科学生可以像工科学生一样走进实验室,以先进的融媒体技术平台为依托,以媒体互动为教学基本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与媒体共通;第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媒介优势,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容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尊重差异,兼容并包,这一系列举措为高校媒介素养培育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三全育人”的时代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全育人”要求。融媒体时代下的信息随处可见,其全程、全效、全员的特征,无形中影响着社会的传播方式、舆论环境,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革新。高校通过融媒体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新形态。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加强“融媒体+育人”建设,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全面提升“三全育人”实效性,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4 威胁

一是媒介自身负面效应。媒介传播容易形成“涟漪效应”,事件产生的影响既可以使破坏性信息继续发酵、恶化,也容易促使小问题扩大化。学者王贤卿探究了媒介传播过程中的生成、弱化、放大现象,存在“沉默螺旋”“蝴蝶效应”“刻板效应”等多种弊端;其次,需求画像、认知偏差、非理性共享等负面效应的出现,导致网络谣言、网络舆论发酵、网络泛舆论化、多元文化圈等问题频频出现,用户难免受到“信息茧房”困扰,获得的信息面越来越窄,导致受众认知片面化、思维极端化。

二是高校权威的重新诠释。高校历来是社会上新思潮的前沿阵地,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融媒体不同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大学生难以形成自身学习内省的循环式自我更新,因而很难形成与其相匹配的媒介素养[4]。

3 媒介素养培育对策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机会和威胁并存的环境背景下,从SO、WO、ST、WT 四个视角,探索多层立体教育体系(见表1),不同主体发挥不同职能和效用,共同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发展与进步[5]。

表1 SWOT 分析策略组合表

3.1 SO 对策

第一,政府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做好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顶层设计。一是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对媒体角色、功能认知及相应权利的保障,以使媒体正常、规范履行其职责;二是通过宏观政策宣传,促使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协调机制,为媒介素养培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可以组织“媒介安全宣传周”“网络文明伴我行”等相关活动,利用优秀文明成果扩大向善向上正能量传播,帮助大学生受众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普及,营造风清气正的媒介空间;三是完善信息公开渠道的建设与保障,各级政府积极搭建机构网站、电子平台、官方微博等,并及时进行信息更新,确保反馈机制畅通。

第二,加强“互联网+道德”引领。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加强媒介道德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档案,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自觉、积极”的媒介信息道德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建立道德教育基地,促进校园媒介先进文化渗透德育领域,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作为精神指引,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提供强大源动力。

3.2 WO 对策

一是实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媒介素养可以总结为三个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理解层面。大学生应积极参加融媒体实践活动,提升自身对媒介信息的批判甄别意识和理性判断、政治参与的能力,并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实现媒介素养的“外化于行”,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媒介素养生态圈,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

二是构建多维度培育体系。高校相关部门要设计精细化媒介素养培育体系,整合资源并制定评估标准,建立使用消费、交互协作、参与创造的多维度媒介素养培育框架(见表2),形成日常考核、分类考核、年终考核等全面细致的从严考核体系。

表2 多维度媒介素养培育框架

高校媒介素养培育要提高站位,尽快与国际接轨,将其纳入大学的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通识课模块,通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融媒体矩阵等途径,优化课程设置;同时,高校应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校内教师讲授媒介素养基本理论,校外名师讲授媒介素养前沿内容,传媒机构专家、一线记者讲解媒介素养实践内容案例;此外,高校与传媒机构、网络企业、通信部门等共同建立媒介素养培育实践基地,形成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川”型引导机制。

3.3 ST 对策

第一,加强媒介“把关”力度。媒介“把关”这一名词起源于20 世纪50年代的传播控制分析理论,其认为大学生受众接收的信息是经过媒介组织方过滤、筛选,媒介组织者不仅要关心用户体验和盈利驱使,更应发挥媒介“把关”的中间力量。

第二,强化舆论导向功能。社会应打造网络舆情阵地,积极宣传主流文化和正能量思想,通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例如:《网络大讲堂》节目通过主流社会媒体平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网站播出,在满足受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加强了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3.4 WT 对策

一是强化“赋权式”自我培育。“赋权式”自我培育是以质疑为基础,主动回应社会现象引发的问题,教导大学生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利,包括媒介内容制作、发表个人观点,用心思考媒介形成的新智慧。大学生积极投身“参与式架构”中,成为信息源的同时也积极分享,达成共识,凝练集体智慧,促进社会和谐,顺利完成自我赋权。

二是启发媒介信息思辨能力。在过去,物质世界的贫乏、信息的匮乏,无形中激发大学生思辨的能力。如今是信息过载的时代,大学生一味地接收信息,信息行为停留在“转发”和“分享”阶段,逐渐淡化了探索事物真相的主动性。大学生信息思辨能力的培养,体现为主动觉察融媒体信息的失当和失范状况,基于道德责任去质疑,将融媒体的应用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逐渐内化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自觉行为,并始终保持对媒介信息清醒的认知,形成信息思辨意识。

4 结语

媒介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质疑精神、思辨思维、科学思维能力、独立思考方式,而这些正是教育价值之所在,恰好回归教育初心。媒介素养培育方式随着融媒体发展不断更新与升级,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社会统筹体系,实行政府监管,从顶层设计出发,做好政策规划、资金补给;高校负责,以“立德树人,成长成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媒介素养培育发展战略;学生内化,提升对于媒介素养认知、启发媒介信息思辨、有效应用融媒体的能力;社会把关,遵循服务受众理念,从源头识别、评判媒介信息。高校应遵循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发展规律与行为特点,形成政府、高校、个人、社会“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培育模式,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有机“内化”与“渗透”。

猜你喜欢
媒介培育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