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福,许梦,张晓艳
(1.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13;2.济南市生态环境保护局济阳分局,山东 济南 251400;3.临沂市兰山区自然资源局,山东 临沂 276000)
经过多年的发展,土地整治已成为推动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已进入生态化土地整治阶段,通过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技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等综合整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化土地整治是一种多类型、多尺度的综合生态治理系统,可以从区域和工程尺度进行空间布局和工程设计。村域是最小的乡村治理单元,通过生态化土地整治,营造村域“三生”空间,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通过开展村域土地综合整治,营造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搭建新平台。
村域空间的“地域基因”可分为“三生”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或生态产品为核心功能,由河流、林地、草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地类构成的地域空间[1],是村域空间的自然生态本底。生产空间是以土地作为载体进行物质供给、基础生产以及间接生产的地域空间,可分为农业生产空间和非农业生产空间,其中农业生产空间主要由耕地、园地、设施农用地等地类构成。生活空间是村民进行生活居住、交往、消费休闲活动的地域空间,主要由宅基地、村庄道路用地、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庄公园与绿地等地类构成,在景观上体现在村落形态、街巷格局、院落特征、建筑形式和场所环境等方面。
村域“三生”空间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同。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需要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提供物质环境基础和社会生产场所,集约高效生产空间有利于减少因扩张对生态空间的破坏,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提供稳定而持续地生态服务,满足生活和生产对生态的需求。
由于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同一种地类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因此,三类空间的属性仅为其主导性质,其功能性质具有复合性(图1),空间上呈现出相互叠加现象。同时,其属性也会是随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而发生改变[2-4]。
图1 村域“三生”空间的地类构成
研究表明,土地整治与农村“三生”空间重构存在着系统耦合关联[5],因此,村域“三生”空间的营造,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合理调整“三生”空间结构和布局,实现生产集约、生活提质和生态改善的目的。比如,在农用地整理中,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生态技术,建设生态农田,营造集约高效的农业生产空间;在村落整理中,通过调整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修复和提升乡土建筑,构建绿色空间系统,营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
对村域内的“三生”空间进行识别,是营造“三生”空间的前提。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首先识别生态空间。以地类为基本单元,对自然服务价值(供给、调整、支持)和社会文化服务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将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的地类划入生态空间[1]。其次,将永久基本农田和其他耕作条件较好且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较高的地类划入农业生产空间。最后,在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和村落人口发展趋势,确定生活空间[6-7]。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识别,综合分析后确定。
在村域空间内,尽管对生态空间进行了识别并落实到具体地块,但这些地块有时是孤立的,在空间上有时彼此缺乏相互联系,不能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影响其整体生态功能的发挥。而具有战略性网络结构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形成生态斑块网络,实现村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绿色基础设施由网络中心(Hubs)、廊道(Links)及站点(Sites)等构成(图2)。网络中心是各种自然过程以及野生动物的来源地和目的地,为乡土植物和动物提供空间,主要由山体、林地、水域等组成。廊道是网络系统的纽带,是生态能量流动的通道,在空间上表现为直接连通的线性连接通道或者间接连通的踏脚石,主要由水系、沟渠、道路、树篱等组成。站点是比控制中心小的区域,对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价值,主要由坑塘、小树林、小片荒地等组成[8]。
村域绿色基础设施营造的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栖息地,通过建立连接廊道将山体、林地、水域等连接起来,使绿色基础设施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并发挥生态功能。对已进行充分开发区域,通过保护现有生态生境和提升生态质量,形成功能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村域绿色基础设施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进行营造,宏观尺度侧重生态空间,中观尺度侧重生产空间,微观尺度侧重生活空间[9]。
图2 村域绿色基础设施基本结构(改编自:[美]贝内迪克特,麦克马洪 著,黄丽玲 等 译《绿色基础设施——连接景观和社区》)
宏观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是以村域空间为对象,包括山、水、林、田、草、村等。在宏观尺度,将山体、大片林地、水域等作为网络中心,将环村绿带、水系、沟渠等作为廊道,将小树林、小块荒地等作为站点,形成相互连通的村域绿色网络空间系统。中观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是以村落空间为对象,主要是村落内部的生产和公共空间。在中观尺度,将村落内部的广场、水塘等作为次级网络中心,街巷道路、排水系统等作为次级廊道,村中的小块绿地、小树林等作为站点,构成多样化的村落绿色网络空间。微观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主要对象是以户为单元的庭院空间和房前屋后的空地。在微观尺度,以庭院内的小块菜地、小水池等作为局域网络中心,以院内过道为廊道,以零星栽种的树木、植物为小型站点,构成形式各异的庭院绿色空间(表1)。
在传统农业地区,村域内的生产空间主要是农业生产空间,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农田。传统的农田整理多注重增加耕地面积和改善生产条件,对农田生态环境保护考虑较少,整理过程中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强烈干扰,致使农田生物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在生态化土地整治视角下,通过优化田块、沟渠、道路、林网等要素布局,以及对传统农田整理单体工程进行生态化提升,营造生态良好的农业生产空间,提升农田多功能价值[10]。
生态化农田整理工程布局应兼顾生产与生态,在保证不同工程单元高效发挥生产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在田块布局中,结合地形地貌和生产方式,合理布局田块形态;在保证农田机械作业、灌排水等要求的前提下,确定田块长度和宽度;适度增加或保留农田中的半自然生境岛屿(如湿地、灌木丛等)比重。在沟渠布局中,结合区域地形,沿农田边缘并结合道路布设沟渠;维持天然溪沟原有形态,减少截弯取直,新建沟渠尽量减少对现有耕地的切割;结合道路建设修建径流导引渠,拦蓄降雨径流于蓄水池之中,进行集雨节灌。在道路布局中,综合考虑道路周边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分割和破坏,避免穿越生态敏感区,减小对环境干扰;在满足农田生产需求前提下,布置临路林网和生物通道(如生态涵洞和生态管涵等),保障田间动物在被分割地块之间自由迁徙。在林网布局中,通过提高景观连通性,降低农田和景观破碎化,形成功能良好的生态网络。
生态化农田整理工程设计应遵循连通性原则和最低扰动原则,实现斑块相连、廊道畅通,保障田间动物无障碍通行,减少或降低对田间动植物的不合理扰动[11]。
在田块设计中,除进行田面设计、田坎设计和土体再造外,应综合考虑土壤理化性能、农田自然界线等因素精细化分区,采用不同的田块平整模式。在沟渠设计中,需在维持输水功能、满足结构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低透水性、低糙率的建筑材料;设置栖息避难及多孔质空间,为田间生物栖息、繁殖、觅食以及避难提供空间[12]。在道路设计中,尽量使用生态材料,增强路面透水性,改善道路聚热性能,降低对路域水循环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动物迁移设置通道,保障其自由通行,并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尽量利用乡土植物,增加道路绿化面积,美化道路环境。在农田防护林设计中,应统筹防护林空间格局、内部功能和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林网、渠、路相结合,多树种合理混交,合理选择树种、林带结构、林带方向、林带间距、林带宽度等[13](表2)。
表1 多尺度村域绿色基础设施构成
表2 面向农田整理工程设计的农业生产空间营造
多层次的村落空间营造是从村落宏观格局塑造,到中观街巷空间组织和公共空间建设,再到微观庭院环境设计,层层深入。在宏观层次,总体控制村落空间格局,塑造易识别的村落整体形象;在中观层次,侧重于各个系统的组织,主要是村落内部交通空间的梳理、街巷空间界面的营造,以及公共空间布局和建设等;在微观层次,重在关注人的尺度和需求,重点是院落空间[16]。
传统村落整体空间格局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空间肌理、可识别的村落景观标志、宜人的建筑和空间尺度、良好的交往空间等特征[17]。在村落空间格局的塑造中,宏观上把握村落的传统肌理特征,对布局形态、功能构成、建筑风格、景观系统等进行分析,重点保护街巷肌理系统和山水系统。在拓展村落发展空间时,保持新旧区域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保留、整治和提升自然弯曲、尺度宜人、建筑错落有致的传统老街[18]。
街巷是村落的骨架,是连接村落各个空间的特殊空间,集通行、观景、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于一体。在街巷空间组织中,顺应地形自然布置,形成曲直相间、形态丰富的街巷空间。直线型街巷整齐而严谨,给人以易于感受的连续性;曲线型街巷则显得柔和且流畅,给人以宁静、悠远之感[19]。创造独具特色的道路节点,运用乡土植被对开阔空间绿化,为交往提供良好环境;布设建筑小品、生活设施等,以展现街巷的美感。街巷两侧增植树木花草,形成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廊道[20]。
村落公共空间是以村民为主体,供村民日常休闲、节庆、集会等活动而营造的场所,是村落空间中具有标识性的空间节点。它不仅是一个实体性的公共场所,而且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向往的体现[21]。公共空间建设主要有劳动生产空间、邻里空间和集体活动空间等。劳动生产空间主要是分布在村落外围为农民创建的劳动生产场地,如农产品加工场地、农作物晾晒场等;邻里空间主要是营造温馨的公共空间氛围,创造机会增进邻里交流,通过建设不同的邻里交流空间,满足不同空间范围的邻里交流需求[22-23]。集体活动空间为满足村民进行健身、游戏、节典和民俗等活动需要而建设的、具有其独特性和标志性的公共空间,如村民公园、健身广场和小型绿地等。
村落的庭院是以户为单位,具有居住、休憩、生产等多种功能的空间单元。传统村落庭院空间是开敞的、人工与自然合一的空间形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4],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显著的区域特征。在庭院空间设计中,建筑群的空间组合应自然活泼,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审美需要;按照观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配置植物,采用乔木围合的方式构成独立的空间;综合运用不同材料、色彩、构造形式的地面元素,形成丰富多彩的院落空间。同时,在院落中布置凉亭、花架、座椅等小品,以渲染庭院环境气氛[25]。
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村域空间的田园山水格局、交通网络、交流空间、乡土建筑等会展现出其鲜明的特征。因此,在村域“三生”空间营造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村域空间特征,因地制宜营造“三生”空间,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同时,村域“三生”空间营造要和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结合起来,以发挥其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