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瑜,陈图农,徐成,刘苏佳,郑鹏
人格的稳定性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特有的思维、情感与行为模式是较为恒定的,贯穿个体儿童至老年整个时期[1-2]。变化性指短时间内个体受到环境、事件等因素影响,发生围绕其原有人格特点的发生转变。现有研究认为人格特质既是稳定的又是变化的,人格可随时间进程表现出稳定性与变化性共存的特点[3-4]。相关人格追踪研究提示个体人格具有中至高度的稳定性[5-10],总体表现为随间隔的时间越长人格的稳定性越弱,但不会变为零,变化性增大[11]。人格稳定性研究有4种方式:等级稳定性、平均水平变化性、可信变化指数(reliable change index,RCI)及人格剖面图稳定性。现有人格稳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前两种方式,而后两种研究方式较少。现有的人格追踪研究中仅关注群体水平的稳定性与变化性,并常用等级稳定性和平均水平变化两种方法分别对群体水平的人格进行分析[12]。对人格相关特性的个体差异研究较少见,个体人格差异信息常被群体水平的稳定性与变化性掩盖,忽视了个体差异作为人格评估基本特性的重要性[11,13]。为此,Roberts等[14]采用RCI对非干预性的追踪过程中发生的人格变化进行衡量,估计成年早期发生改变的人数以及个体水平上人格实际发生的变化量与理论中产生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追踪时个体水平上人格的可信性变化程度。同时,Furr[15]利用人格总体剖面稳定性衡量随时间变化个体内人格特质模式的稳定性,并进一步将总体剖面稳定性分为特异稳定性和时间内稳定性。特异稳定性评估个体的人格剖面与样本常模剖面的离散程度,反映个体是否在一段时间之内以一致的方式偏离样本规范;时间内稳定性评估不同测量时间点上个体人格剖面与样本平均人格剖面的相似程度,反映了个体人格与样本在某个时间点上的相关性[16]。利用这两种方法可弥补对人格的个体差异关注度不足的问题。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第3部分人格障碍替代模型(alternative model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AMPD)提出人格特质评估。关于DSM-5人格特质评估的追踪研究目前尚未见国内文献报道,为进一步探索DSM-5人格特质评估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DSM-5的人格特质评估对大学生人格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追踪,分别从群体与个体水平对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进行分析;并假设在群体水平上成年早期的个体人格具有中高度的稳定性,整体样本的变化性小;在个体水平上,个体内部的人格稳定性较弱,个体之间的人格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1.1 对象
在基线时通过对江苏3所高校的低年级本科生进行人格测量普查,回收有效数据2 258份,其中男804人(35.61%),女1 454人(64.39%)。一年半后采用方便取样方式对同一批学生的一半样本进行第2次追踪测量。两次测量均通过在线评估的方式进行,被试填写完毕后自动保存数据提交到后台。剔除明显随机应答、明显规律填写等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参与两次测量的匹配被试有效数据1 331份,其中男484人 (36.4%),女847人 (63.6%)。年龄16~23岁,平均(19.97±0.71)岁。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DSM-5人格量表(PID-5)由Krueger等[17]编制。量表含25个特质(情绪稳定性、焦虑、分离恐惧、顺从、敌对、固执、抑郁、多疑、情感受限、孤僻、避免亲密、快感缺乏、操控、欺诈、傲慢、寻求关注、麻木、不负责任、冲动、注意分散、寻求刺激、完美主义、异常的信念、古怪言行、感知失调)和5个维度(负性情感、分离、敌意、脱抑制、心理病态)。共220项条目,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或基本不符合)至4(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4级计分,其中含16项反向计分条目。该量表中文版信度、效度指标良好[18]。
1.2.2 数据分析及处理 群体水平的人格等级稳定性将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基线时和追踪时的等级相关进行评估。变化性将通过总均值、配对样本t检验和Cohen'sd系数评估前后测量的平均人格水平变化。个体水平的人格变化性通过RCI指数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其中,为评估偏常人格特质在个体内水平的变化,将计算每个被试的RCI指数,RCI公式为:
按照RCI指数>1.96的被试归类为人格具有可信性上升变化组;指数<-1.96的被试将被归纳为具有可信性降低变化组;RCI指数介于-1.96~1.96的被试被归为无可信性变化组。分组后对各组被试比例与理论比例(降低组为2.5%,不变组为95%,上升组为2.5%)进行卡方检验。
稳定性分析将利用q系数对人格总体剖面、特异剖面和时间内稳定性进行评估,3个测量指标均在计算了每个个体的q相关系数后报告总样本的q系数均值。其中总体剖面稳定性分析两次测量对应的人格维度特质得分的q系数,特异剖面稳定性分析了两次测量中个体与样本总体对应人格维度特质的均值差异q系数,时间内的规范性则分析了基线时与追踪时两个时间点上个体人格维度特质均值与样本总体人格维度特质均值的q系数。
1.2.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使用Excel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和相关指数计算,使用 SPSS 22.0软件进行单因素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统计、配对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运用R语言进行相关性分析。
2.1 共同方法偏差
此次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中部分题项为反向计分,数据收集采用追踪前后测量的方式,可以在研究程序上控制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统计措施采用了Harman单因素检验。检验的结果显示,存在不少于2个因子的特征根值>1,第1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百分比为16.89%,无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效应。
2.2 等级稳定性
间隔一年半整体上人格维度前后相关系数在0.51~0.55之间,其中负性情绪为0.52,分离为0.55,敌意为0.54,脱抑制为0.51,心理病态为0.55。见表1。
表1 人格5维度在基线时与追踪时的等级稳定性(n=1 331)
2.3 平均水平变化
利用Cohen'sd指数计算人格的变化程度与效应量(r)。基线时与追随时维度均值变化显示最大变化量为分离和心理病态(d绝对值=0.12,效应量r=0.06),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也表明在这两个维度中存在前后测量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维度中最小变化量为负性情感(d绝对值=0.00,效应量r=0.00)。见表2。
表2 基线时与追踪时人格5维度描述性统计及平均水平变化
2.4 个体水平变化
RCI指数显示追踪一年半期间有84.5%被试在评估的25项人格特质中至少有1项表现出可信的变化。根据RCI指数值将被试分组后将实际变化被试比例与理论被试变化比例进行了卡方假设检验,结果显示所有维度的卡方值均大于临界标准值(P<0.001),即在研究中观察到的人格变化并非随机分布。其中,个体在负性情感维度中存在较多的可信性变化,人格降低与上升占比各为5%;心理病态维度则呈现出较高稳定性,不变组的人数比例达97.6%。见表3。
表3 基线时与追踪时人格5维度的个体水平变化(例数,%)
2.5 剖面稳定性
剖面稳定性是存在差异的个体人格模式在时间上呈现的保持稳定性程度。结果显示,25项特质的总体剖面稳定性范围为-0.34~0.93,5维度总体剖面稳定性范围在-0.91~1.00之间;25项特质的特异剖面稳定性介于-0.45~0.92之间,5维度的特异剖面稳定性值介于-0.99~1.00之间;25项特质在基线时的时间规范性值介于-0.21~0.92之间,5维度在基线时的时间规范性范围在-0.92~1.00之间;25项特质在追踪时的时间规范性值介于-0.49~0.92之间,5维度在追随时的时间规范性范围在-0.96~1.00之间。见表4。
表4 偏常人格跨时间剖面稳定性(n=1 331)
在追踪一年半时间内,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群体水平的人格前后测量具有中度相关性,平均等级稳定性为0.53,与Roberts和Delvecchio[9]研究中报告的大学期间人格稳定性为0.54结论一致,但与Wright等[10]对被试进行17个月的人格追踪研究相比,本研究的等级稳定性较低,更接近跨越5年、10年甚至生命全程的追踪研究报告[6-8];表明在成年早期阶段,人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比预期值低。可能原因是,首先,考虑到我们的研究被试在基线时均为低年级的学生,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会影响部分被试的自我评估。其次,本研究中采用的测量工具是基于AMPD人格理论开发的,内容大部分描述了负性人格特质,与基于五因素人格理论进行的研究不一致。最后,被试参与研究的目的影响测量结果[19],自我偏向效应也可能会导致个体对AMPD人格评估产生阻抗。
平均水平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在群体水平上,人格5维度在追踪时间内发生的平均水平变化很小,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同[4,10,20-22]。成年早期个体在负性情感、分离、敌意中呈现出上升趋势,在脱抑制和心理病态中呈现出下降趋势,群体水平变化趋向与前人报告的人格规范性变化趋向一致[2,23]。差异检验结果提示分离与心理病态在前后测量中存在变化,但变化效应量很弱(d>0.2为小程度变化量的临界值)。本研究中成年早期的群体水平人格变化性弱可能是由于集体生活在一个稳定的校内环境中所导致的[9],生活环境高度重叠,生活模式相近的情况下致使群体人格在追踪时间内保持不变。
结合群体水平的两项分析结果,有理由认为是个体水平发生的变化所导致的样本总体变化程度小,但总体等级稳定性不高。个体水平变化分析显示,样本中有2.4%~10%的被试在人格5个维度中发生了可信的人格变化,90%~97.6%的被试没有表现出可信性变化。对25项特质的RCI指数结果提示,有84.6%的人在追踪时间内至少在25项特质中的1项特质上发生了可信性变化。相比人格维度,个体在25项特质中发生的可信变化更多[24],25项特质作为人格的5个维度更细化的描述,更多地与个体情绪等短暂状态产生关联,因而导致其稳定性较低。在部分人格维度中,个体水平变化模式在分离和敌意中上升的比例更多,脱抑制表现出的下降比例更多,个体水平变化模式与群体水平变化有一致的趋向,支持个体人格趋于社会规范的观点。但在个体水平变化中,负性情感中有10.0%被试发生了可信性变化,心理病态中发生了可信变化的被试仅2.4%;与之相反,群体水平变化中负性情感的变化量最小,心理病态的变化量最大;表明个体人格存在的差异在部分人格维度更突出,其变化趋向与程度均与群体水平变化并不一致。
人格剖面稳定性结果反映个体的人格稳定性。分析显示,追踪一年半内个体5维度总体剖面稳定性为0.63,高于之前跨越时间更长的追踪研究结果[12]。个体水平的剖面稳定性比群体水平的等级稳定性高,即每个个体内部的人格模式倾向于保持一致。5维度的特异剖面稳定性低于总体剖面稳定性,其均值为0.48,表明个体人格与样本均值的偏离程度更容易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与总体剖面稳定性相比,个体随时间变化其不同于样本群体的部分独特人格模式则较难保持。5维度在基线时稳定性为0.56,追随时为0.57,人格呈现中高度的时间内稳定性,与相关研究报告一致[16]。与其他跨时间段更长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中随年龄增长时间内稳定性提升的现象并不明显[12],追踪时间较短限制了对其的观测。此外,25项特质的各项剖面稳定性均低于5维度剖面稳定性,进一步说明低阶特质的稳定性比高阶维度要低[24]。
本研究通过4种分析方法对成年早期的个体人格稳定性与变化性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发现,群体水平:人格呈现中度的等级稳定性,一年半时间内的变化程度很小,几乎保持不变;个体水平:人格呈现中高度的总体剖面稳定性,特异稳定性相比总体剖面稳定性要低,存在随时间变化时间内稳定性上升。个体水平的变化非随机分布,个体差异存在于个体水平变化中。人格发展在个体水平与群体水平中具有相似与不同之处,填充了常被忽视的人格发展中的个体差异研究。但本研究受限于追踪时间较短以及仅有两次测量点,较难对人格的发展进行更详细、全面的分析研究。此外,被试来源较为单一,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往后的研究可以考虑适当地改善本研究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