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钠钾-ATP酶活性与脑膜瘤预后相关性分析

2021-02-23 12:46朱子煜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脑膜瘤脑水肿血浆

朱子煜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 154002

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其病例数约占全部颅内肿瘤患者的19.2%,位居第二位,好发于45岁左右中年个体,儿童较为少见。脑膜瘤病理类型较多,可区分为内皮型、成纤维型、血管型、混合型等,多呈球形生长,与脑组织边界清楚[1]。临床研究指出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较为缓慢,病程较长,但因为瘤体呈现膨胀性生长,患者多会出现以头痛、癫痫为典型症状的临床表现,同时因瘤体位置的差异,患者还可能会出现视力、嗅觉、听觉等方面的障碍,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较为明显。对脑膜瘤病情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是开展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传统对脑膜瘤性质的判断多依赖病理学、影像学等手段,但病理学检测周期长、价格昂贵,影像学干扰因素较多,准确性欠佳,因而实验室检测逐渐成为脑膜瘤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途径[2]。血浆钠钾-ATP酶又被称为钠泵,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中,能够对钠、钾离子进行主动运输的酶,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功能的重要介质,具有维持动物细胞膜电位和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的功效。近些年研究发现,钠钾-ATP酶的活性同脑组织的损伤存在密切关联,一项针对脑水肿动物实验发现,钠钾-ATP酶活性的降低会使钠离子被大量存储于细胞内,导致氯离子进入细胞,使细胞处于高渗状态,水分被动内流形成脑水肿[3]。本研究旨在探究钠钾-ATP酶活性同脑膜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脑膜瘤患者临床治疗策略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40~59岁,平均年龄(44.89±4.33)岁,病程0.5~4年,平均病程(1.23±0.11)年,入组对象中出现癫痫21例,头痛45例,视野受限2例,视力减退4例,听觉障碍1例,肢体运动障碍2例,嗅觉障碍2例。纳入标准:(1)入组对象均经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测确诊为脑膜瘤;(2)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调研;(3)病历资料齐全;(4)调研报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实施;(5)入组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患者;(2)合并免疫功能障碍者;(3)合并全身感染者;(4)并发其他恶性肿瘤者;(5)并发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6)并发严重高血压者;(7)并发糖尿病者;(8)并发血液系统疾患者;(9)肿瘤伴卒中者。剔除标准:(1)调研期间失访者;(2)调研中主动要求退出者。

1.2 干预方法 入组对象均接受常规手术及药物治疗,同时采集入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样,一部分血样离心机离心后留血清备用,置于-80℃条件下保存,待样本采集完毕后统一开展实验室指标测量,测量指标为血清CEA和EGFR水平,另一部分血样检测血浆钠钾-ATP酶活性,每个指标均检测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1.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对入组对象开展为期18个月的随访,按照其是否复发区分为无复发组(41例)和复发组(19例),按照其是否死亡区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39例),分别对比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清CEA、EGFR水平,以及血浆钠钾-ATP酶活性,并开展组间差异性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将采集的数据录入到EXCEL表格中,使用统计学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采集数据开展正态分布检验,如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组间差异性分析选择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的差异性分析选择t检验,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进行,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差异性比较 复发组患者的血清CEA水平和EGFR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而血浆钠钾-ATP酶活性明显低于无复发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差异性比较

2.2 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差异性比较 死亡组患者的血清CEA水平和EGFR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而血浆钠钾-ATP酶活性明显低于存活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差异性比较

2.3 血浆钠钾-ATP酶活性同血清CEA和EGFR水平相关性分析 经Spearman分析发现,血浆钠钾-ATP酶活性同血清CEA水平(图1a)和EGFR水平(图1b)均呈现负相关联系(r=-0.857 0、-0.891 0,P<0.05),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血浆钠钾-ATP酶活性同血清CEA和EGFR水平相关性分析

2.4 血浆钠钾-ATP酶活性对脑膜瘤患者死亡结局预测价值分析 绘制血浆钠钾-ATP酶活性对脑膜瘤患者死亡结局预测ROC曲线,计算AUC,分析显示血浆钠钾-ATP活性对脑膜瘤患者死亡结局预测AUC为0.832 0,95%CI=0.667 4~0.996 6,P=0.001 4,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血浆钠钾-ATP酶活性对脑膜瘤患者死亡结局预测价值分析

3 讨论

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瘤体同脑白质间存在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脑皮质等组织。虽然大部分脑膜瘤都具有良性的组织学和生物学特性,但少数脑膜瘤仍然存在较明显的侵袭性、远处转移性和快速复发性等特点,当前脑膜瘤的病理机制仍不清晰,但诸如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脑内自由基的增加等都可能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形成直接影响[4]。临床实践发现,脑膜瘤及其伴发的脑水肿会对神经细胞形成直接的压迫,因此患者多数会出现神经功能的缺损,因而临床上建议对脑膜瘤开展及早的诊断和干预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血浆钠钾-ATP酶又称为钠泵,是一种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功能的重要介质,临床研究发现钠钾-ATP酶在维持动物膜电位和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为细胞转运无机离子与营养物质,为代谢废物的排出提供驱动力[5]。钠钾-ATP酶广泛存在于高等真核生物细胞膜上的膜结合蛋白中,通过转运细胞内外的钠钾离子,能够维持细胞内的低钠高钾和细胞外的高钠低钾状态[6]。近些年的临床实践发现,钠钾-ATP酶与脑水肿、脑膜瘤等多种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一项针对脑水肿患者开展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当脑组织受到创伤后,其局部组织的不完全缺血缺氧状态会使钠钾-ATP酶活性被抑制,导致钠离子外排作用减弱,钠离子被大量储存于细胞内,使细胞处于高渗状态,导致水分被动流入细胞内,进而产生脑水肿,而通过高压氧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细胞的缺氧状态,恢复钠钾-ATP酶活性,进而缓解脑水肿状态[7]。

本研究通过设置分组的方式,就血浆钠钾-ATP酶活性同脑膜瘤患者的预后相关性开展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复发组和死亡组患者的钠钾-ATP酶活性分别低于无复发组和存活组(P<0.05),同时复发组和死亡组患者的血清CEA水平与EGFR水平也分别高于无复发组和存活组(P<0.05),提示钠钾-ATP酶活性同脑膜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关联。有学者的调研指出,钠钾-ATP酶具有调节细胞内外钠离子、钾离子浓度梯度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发挥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进而调控细胞的生长、凋亡和融合进程,目前已有研究将钠钾-ATP酶α亚基作为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肉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新靶点[7-8]。笔者认为,钠钾-ATP酶是一种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的介质,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内外钠钾离子浓度梯度和细胞膜电位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上文提到,脑膜瘤瘤体的生长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压迫,导致神经细胞出现缺血缺氧以及水肿改变,该进程中会使钠钾-ATP酶活性被抑制。进一步通过钠钾-ATP酶活性与CEA和EGFR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钠钾-ATP酶活性同CEA和EGFR水平呈现负相关性,CEA和EGFR都是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已被证实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学者通过预后分析发现,CEA水平≥20.19ng/ml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9],还有学者的研究指出CEA≥21.10ng/ml对胃癌患者死亡预测的准确度高达89.19%,敏感度达到91.29%[10]。而本文中的结果说明钠钾-ATP酶活性与脑膜瘤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最后通过绘制ROC曲线也印证了将钠钾-ATP酶活性作为脑膜瘤患者预后评估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血浆钠钾-ATP酶活性同脑膜瘤患者预后存在密切相关性,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评估脑膜瘤患者病情和预后的临床参考,推广于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脑膜瘤脑水肿血浆
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脑膜瘤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脂肪瘤性脑膜瘤相关研究进展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查出脑瘤怎么办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哪些原因引起了脑水肿的发生,脑水肿的症状有哪些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蛛网膜腔出血后脑组织氧自由基代谢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