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刚
(通许县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河南 开封 475400)
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通气功能与肺换气功能异常,无法与外部环境交换有效气体,从而导致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发多种并发症,并引起内脏损伤,严重者危及生命[1]。既往呼吸衰竭治疗中,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快速缓解呼吸衰竭症状效果甚微。因此,临床医学上常通过机械通气缓解该症状。常规通气模式虽能改善通气功能,但具有一定局限性,且易引发炎症反应[2]。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属于新型智能通气模式,能够依据机体状况自动调整呼吸参数,从而适应机体通气与呼吸能力,促进机体自主呼吸[3]。鉴于此,本研究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对通许县中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00 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通气模式将其分为对照组(96 例) 和观察组(104 例)。对照组男56 例,女40 例;年龄35 ~63 岁,平均年龄(48.84±7.51) 岁。观察组男59 例,女45 例;年龄36 ~65 岁,平均年龄(49.18±7.54) 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呼吸内科学》[4]诊断标准;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③患者知情本研究,并同意翻阅临床资料。
排除标准:①经药物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者;②合并气胸者;③合并多器官衰竭者。
两组均给予止咳化痰、平喘镇静等常规治疗,并控制血糖、予以肠内营养,使用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
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治疗。患者取平卧位,确定患者各项指标平稳后,设置相应参数:潮气量为7 ~9 mL/kg,呼吸频率为12 ~15次/min,呼吸比为1∶2,吸氧浓度为50%,压力支持通气水平为8 ~12 cmH2O,流速依据机体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水平或自主呼吸频率进行调整,流速峰值为40 ~50 L/min。若病情好转,调整呼吸频率为6 次/min,吸氧浓度调整为30%,压力支持通气水平为5 cmH2O。若在此状态下,患者通过T 管试验,可拔除气管,撤离呼吸机。
观察组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治疗。稳定患者各项指标,设置相应参数:通气百分比为100%,呼气末正压为3 ~5 cmH2O,吸氧浓度为50%;通气30 min 后,进行血气分析,并根据PaCO2水平调整通气比;若病情好转,吸氧浓度调整为30%;若在此状态下,患者通过T 管试验,可拔除气管,撤离呼吸机。
比较两组患者通气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分别于通气前、通气结束后,取患者动脉血5 mL,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PaCO2水平。
比较两组患者通气前后的血流动力学。通过心电监护仪记录两组患者通气前、通气结束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及心排血量(CO)水平。
比较两组患者的撤机困难率。撤离呼吸机后,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自主呼吸3 min,若能够自主呼吸,则继续观察30 ~120 min,若耐受度较好即可撤机,拔除气管;不耐受者则为撤机困难。
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气前,两组PaO2、Pa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结束后,两组PaO2水平均显著高于通气前,PaCO2水平均显著低于通气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s)单位:mmHg
表1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s)单位:mmHg
注:与同组通气前比较,①P <0.05。
时间 PaO2 PaCO2通气前观察组(n=104) 52.36±2.15 48.24±1.54对照组(n=96) 52.65±2.32 48.14±1.63 t 0.918 0.446 P 0.360 0.656通气后观察组(n=104) 95.62±3.26① 39.52±0.84①对照组(n=96) 86.65±3.12① 43.65±0.76①t 19.845 36.357 P<0.001 <0.001
通气前,两组MAP、HR、CI、CO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结束后,两组MAP、CI、CO 水平均显著高于通气前,HR 水平显著低于通气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对比(± s)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对比(± s)
注:与同组通气前比较,①P <0.05。
-1-2时间 MAP/mmHg HR/(次·min)CI/(mL·m)通气前观察组(n=104) 87.65±5.26 107.52±12.23 2.68±0.25 对照组(n=96) 88.26±5.84 107.14±12.35 2.75±0.32 t 0.777 0.219 1.731 P 0.438 0.827 0.085 通气后观察组(n=104) 107.26±7.56① 85.56±6.68① 3.89±0.69① CO/(L·min-1)3.82±0.92 3.91±0.89 0.702 0.484 5.36±0.68①对照组(n=96) 98.65±7.41① 92.14±7.25① 3.32±0.72① 4.54±0.63①t 8.124 9.726 5.716 8.825 P<0.001 <0.001 <0.001 <0.001
观察组撤机困难率为6.73%(7/104);对照组撤机困难率为21.88%(21/96),组间对比,差异明显(χ2=9.509,P=0.002)。
呼吸衰竭受多种因素影响。机体发生呼吸衰竭后,会处于极度危险状态,严重时危及生命,而药物治疗并不能快速缓解症状,因此需借助机械通气模式辅助呼吸,从而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改善呼吸衰竭症状,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5]。有研究表明,呼吸衰竭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肺泡扩张现象,进而损伤局部肺组织,产生炎症反应,且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机械通气可维持患者通气状态稳定,但不同通气模式所带来的效果具有一定差异性[6]。因此,寻求有效的通气模式对改善通气功能,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显示,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能够反映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的变化,体现通气功能改善效果,在呼吸衰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机械通气对血流动力学存在一定影响,CI、CO 能够反映机体心脏收缩功能,MAP、HR 能够体现机体循环状态,当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产生,促使机体内脏损伤[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通气结束后PaO2、MAP、CI、C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HR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撤机困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适应性支持通气能够改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撤机困难率。分析其原因在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能够促进肺泡开放,从而扩张气道,提升肺换气功能,促进机体排出二氧化碳,改善缺氧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但其具有一定局限性,恒定流速的设定可能会导致人机不同步,从而增加呼吸肌做功,损伤肺部组织,严重者引发全身炎症反应[9]。适应性支持通气吸气流速递减,具有低气道压、低呼吸频率及高潮流量等优点,可提高换气功能,降低吸氧浓度,从而减少肺部损伤;在通气时肺内压升高,静脉回流减少,进而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同时其具有自动反馈功能,能够自主优化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在控制通气和自主呼吸中自行切换,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功能,从而降低撤机困难率[10]。
综上所述,适应性支持通气能够改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撤机困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