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莲莲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快速,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加强,在高中教育上更加重视初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在地理课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地理教师开始重视地图教学,将抽象、逻辑性强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简化,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打下扎实的地理根基,本文主要对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地图教学进行展开讨论。
关键词:地图;高中地理;地图教学
高中地理是高升中必须学习的一门科目,由于高中生之前的地理教育比较浅显,加之,地理知识的复杂和抽象,很多高中生不感兴趣。为此,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新课程要求教师采用地图教学,运用地图的作用,以模型的形式去感受地理关系,去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地图教学会让高中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环境的印象,之后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正确的运用地理知识解答生活问题。
一、将教材跟地图紧密结合起来
地理教材使用文字和插图组成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会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地图、教师的讲述跟课本插图,三者结合起来,教师要向学生讲述有关地图的知识,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常见的地貌类型”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大挂图来给学生讲解常见的地貌类型以及地貌成因,比如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教师在介绍完之后,可以利用大挂图进行拓展,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每一种地貌在世界上的哪一个位置广泛分布,并根据教材分析该地形成这种地貌的具体原因,最后对教材当中所有关于地貌类型与成因的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随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以及地图资料是有限的,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中地理课堂上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从而让学生更生动直观的学习地理。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和地图素材。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东亚地区的地图,让学生明确的了解到东亚主要包含哪些国家和地区,然后借助互联网搜集一些东亚地区的卫星图,在课堂上,将这些卫星地图不断放大,结合教材与教师口头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布以及产业转移对东亚地区造成的影响等等。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科普东亚地区的历史底蕴,并请学生一起畅想东亚地区今后的发展道路。
三、以图设问 导入新课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前,可以将时事热点和地图结合使用,有效进行地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了解了时事热点之后,教师再根据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地图,深入分析和理解图表的内容和意义,找到答案。从而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当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缩短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地理知识。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地质灾害”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根据地图来分析,并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四川省是地震的多发区特别容易发生地震?有的人说南方地震比北方多是真的吗?最后学生得出“四川容易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地处大陆断裂地震带”“第二个结论不成立,地震发生是看地形的,地震多发地带是在板块交界处,北方在亚欧板块内部,内部地震比较少,而南方大多数位于板块交界处,又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地震多,所以不能单纯认为南方比北方多”利用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區的学习当中。
四、结合地理实际进行举例教学
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学要综合发展,要将教材与实践相结合,不要在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要走出去,从生活中找到地理。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利用课余事件带领学生去当地寻找比较有特点的地理知识,并与地图进行结合教学。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海水的运动”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地球海洋分布图进行教学,为学生讲解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即洋流、潮汐、海浪。然后逐个为学生讲解形成每一种海水运动形式的原因,以及海水运动对地球上的水循环、气候等带来的影响,不仅如此,还可以结合一些耳熟能详的海水运动景观,如“钱塘江大潮”等,为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月剖析,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和地图的运用自绘地图从而深入地理教学。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逐渐被重视,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教学,将地理文化知识一个一个的呈现给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从而,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丰富地理课堂,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地理根基也越打越扎实。
参考文献:
[1]卞陈余.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学生地图技能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1):116.
[2]刘焕君,胡亚军.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