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途径探究

2021-02-23 16:34魏秀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3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途径小学

魏秀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在现代化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小学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工作。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强度,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利用信息技术融合还可以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在小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意义论述。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融合;途径

现阶段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各种信息产品充斥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到教育行界,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学生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认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对自己的成绩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学生才能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教师的课程开发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一、在小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教育的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能力,是需要学生从个体到普遍事物的一个思维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的泛化,只有真正掌握这一能力,学生便可在学习上更加得心应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在一起,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传统教学不能提供的场景,同时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生的书本知识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总结与概括知识,培养学生总结、推理的能力,还可以将传统教学方式不容易呈现的教学内容很好的展示出来,以此引导学生思考知识构成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1.2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现阶段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只有让学生会自学知识,才可以跟上时代更新进步的步伐,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是现代化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课外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课程中的内容。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独立学习知识的习惯,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策略

2.1做好课前搜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任课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前预习与课前搜集任务时,就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来展开活动。小学生要先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自己动手收集、整理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是新时代、新教育理念下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互联网平台资源丰富、使用的时候方便快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预习效果。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可以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课文的学习,课文学习也是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搜集性的任务,这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课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也会更加的轻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学生收集的信息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挑选几名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找到的内容或者是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在班级里交流。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利用信息技术直观的展示复杂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复杂的、繁琐的知识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相关知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大多比较基础,但越是基础的学习内容,就越需要深入理解,所以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学科素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是帮助小学生构建学科基础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会有较为复杂的知识,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逻辑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相关知识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比如在讲授《平移旋转》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动画一步一步的学生展示图案旋转的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自己设计图案,然后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挑选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魅力。学生可以在亲自动手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能够认识到数学图形的魅力,有利于学生基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3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后巩固

课后的巩固与与练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小学生记忆、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方法。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小学教师应当思考如何用更少的作业任务起到更好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的特征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教师可以布置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任务,检查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布置相关作业任务。布置的任务不再是抄写等机械式的任务,可以是背诵、朗读等多种形式。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分层次的布置作业,给成绩好的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能够提高能力的任务,而成绩差的学生就可以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任务,落实“医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识新鲜事物的工具,即将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主导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技术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实践力。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任课教师也应该适应这种新鲜事物的出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一些新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多媒体技术、影音技术,同时各科教师还应该懂得将这些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这样才可以适应时代的潮流,紧跟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鄧娅云.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策略探究[J].互动软件,2021(4):2810. DOI:10.12277/j.issn.1672-7924.2021.04.2643.

[2]庄冰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62):88-90.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途径小学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