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艳春 谭茂林
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应当有意识地带着孩子穿越时空,走近诗人,走进古诗,叩开其情感之门,进而引发情感共鸣,由此,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悟诗情?
关键词:古诗教学;悟诗情
一、结合背景,悟诗情
“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每一首古诗词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适切把握古诗词的背景,有利于创造一个想象的情境,引领学生在这情境中读懂古诗词,深入体会古诗词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
如教《山行》,在不了解杜牧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学生就难以理解。于是,老师这样组织教学: 本人作了如下时代背景的简介: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杜牧26岁中进士,当时,杜牧听到这个好消息无比激动,对国家革新充满希望,想为国家做一份贡献。马不停蹄回长安参加制科考试,这次唐文宗亲自出题,杜牧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颇为荣耀,为人瞩目。不久后杜牧解褐入仕,朝廷授以他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从此他在朝为官,走上了仕途,少年得志,前程光明。“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对自己的激励,经历过岁月、辛劳、磨难变得美好,表达的是自己的一种志向。再请学生读,便读得声情并茂了。 可见,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学生也便容易读懂诗人所要表达的深意。
二、角色互换,悟诗情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角色,便能融入文中的情境,主动感悟古诗词本身的内涵,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领悟诗情。
本人现在教的是一年级,上《江南》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进入词的意境后,顺势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鱼儿,会干什么?学生的交流激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表演,自己就是那最美的莲花,最圆的莲叶,最自在的鱼儿,此举一出,学生完全徜徉在“江南”里了,有的孩子化成莲叶慢慢苏醒、有的孩子化成莲花欲欲绽放、有的孩子化成鱼儿自由穿梭。乘胜追击,引导学生体会采莲人的快乐,诗人的快乐,江南人们的快乐。至此,再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了。 当孩子们进入角色,漫步于《江南》中时,会自然而然地揣摩到诗人情感。
三、透过意象,悟诗情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小学古诗词教材中,很多诗歌写到了景物,这些景物往往就是作者“借物抒情”或“借景抒情”的意象。意象在整首诗中具有它特有的形象和韵味,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造就了意境!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通往诗人心灵深处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执教《枫桥夜泊》一课,抓住“月落”、“乌啼”、“江枫”、“渔火”、“钟声”造境悟情,体会月落之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的场面,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学生悟得了“愁眠”的情感后,再读前两句诗,也就入情入境了。
四、反复吟诵,悟诗情
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在古诗教学中不可或缺,它贯穿于整个课堂。只有用心诵读古诗,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要求学生读通读顺,做到停顿正确,这就可采取范读、引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根据节奏读、配乐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执教《枫桥夜泊》时,引导学生怀着不同的感受诵读:一诵,诵出孤独;二诵,诵出惆怅;三诵,诵出凄凉;四诵,诵出悲伤。再看看孩子们,一个个脸上写满了孤独、惆怅、凄凉、悲伤,有的孩子眼眶都紅了。诵读,使学生感受到了妙不可言的诗情,个中滋味,已达孩子们心灵深处。
结语:
古诗词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特殊艺术高度很审美价值。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悟诗情,熏陶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古诗词更加深刻地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心灵。
参考文献:
[1]肖玉华.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2021(10):162-163.
[2]陆亚楠.朗读——小学古诗教学之灵魂[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2):56.
[3]郑燕燕.畅游诗海,诗润心田——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J].课外语文,2020(3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