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珊珊
摘要:课堂的导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同时导入也是一门艺术,充满美感,精彩纷呈。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设计出符合认知特征和教学目标的导入,致使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存在各种问题。本文从现象谈起,结合教学实例,从导入目的、导入方式、导入过程、导入时间、师生互动等方面问诊病症;继而结合教学经验,探寻相对应的策略,努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契合点,让更多的教师关注小学数学导课的价值,改变导课方式,提高导课质量。
关键词: 数学课堂;导课;问题;策略
一、问诊病症
(一)导入目的模糊,干扰学生思维
在导入设计中,很多教师都喜欢用“猜谜语”的方式,但有时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发展区,让学生不知所云,反而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失去探索的欲望,使教学过程僵化死板。
(二)导入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比较多的是直接导入法。这是一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教师直接点明课题,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立刻唤起学生的注意。这样的导入方式直截了当,简洁明了,能很快将学生带入到新知的学习当中,但是这样的导课方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容易使课堂缺乏激情,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导课缺乏趣味。
(三)导入过程形式,偏离教学目标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新课导入环节的时间是有规定的。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导课时间在3到5分钟之内,否则过长的导课会影响新课的教学。而由于有些教师不能合理把握课堂教学时间,不是草草引入就是“收”不回来,偏离了教学内容。
(四)课堂气氛压抑,缺乏师生互动
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在主体性的地位。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穿新鞋走旧路”,从导入环节就开始灌输知识,导入环节成了教师的“独白”,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探寻良方
导课策略有很多,而每一种导课策略都有其指导思想和意义在里面,因此教师明晰每种导课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結合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导课,能够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构建学生深厚的数学底蕴。
(一)树立正确导入理念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问题的分析可知,教师落后的学生观是影响课堂导入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建立新的学生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入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加强对于所教年段学生特点的了解,包括对不同性别、不同学生个体的了解。
(二)灵活应用导入方法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喜欢现实的,有意义的,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同时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设计每节课的导入方法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导入法或多种导入法结合在一起。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一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具有简单、直接、明确的特点。
2.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是指通过复习学生已经学过或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的基础上将其深化,从而引出新知。这样的导入方式建立了新知到旧知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自己的新知。
3.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进行新课导入时,创设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相互关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进入新课。
4.操作导入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抽象,逻辑性较强。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带领学生动手操作,真正做到“做中学”。
5.设疑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
(三)提高导入效率
导课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要花很多时间完成导课。导入是数学课堂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把学生由课堂之外的情绪引入上课情绪,并引起对新课产生思考的过程,不能代替整堂课的讲述,也不能喧宾为主地占用主体课程的时间。一般教师需要将导课时间控制在3到5分钟之内,否则过长的导课会影响新课的教学,因此导入要紧扣主题,要有简洁性,教师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这样才能保证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玖玲.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6-1
[2]梅亚平.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问题及其对策[D].鲁东大学,2014-6-1
[3]邵细芳,欧阳菁.浅谈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2,17(3)
[4]谢海云.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导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J].镇江高专学报.1997,1
[5]叶厚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