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传梅
摘要:物理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改变落后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结构、策略与制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广大的中学物理教师应抓住教育发展变化的趋势,推动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创新,以达到高效、优质的物理教学效果,强化物理育人价值取向、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高中物理;育人价值取向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的今天,高中物理教学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在方法、策略、模式等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注重提出合适教学问题、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四个维度出发,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物理教学中的知识点大多是以实验为基础,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改革时,必须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教师只讲表面知识点的讲解,那学生在实际实验,或解决与实验有关的问题时会出现遇到困难。对此,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举例来说,我在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由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一种打破常理的事,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之前,人们通常认为不同质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而我会借助于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試图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常识,并试图找出这个物理常识中存在的错误,在这一过程中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并给学生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减轻学生个体的压力。而且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某个比较难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而且相对于个人而言,这类任务并不特别难,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有所降低。
举例来说,我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我会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以减轻部分学生的压力。由于实验本身很难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而学生们在合作进行实验时,也可能由于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较低,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实验。我会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组,例如把学习能力更强、动手能力更强的学生分成同一组,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各司其职,他们都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能力,每个学生只负责自己的部分,这样的话即使有一位同学不能完成他所负责的部分,小组中的其他人也可以协助他们完成任务,这会大大减少他们的学习压力。
三、注重提出合适教学问题,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问题的设置和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的疑问与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因此,物理教师应改变以往“单方传递”的教学倾向和方法,提高对提问环节的关注和重视。一是要根据物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精心设问,确保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使之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层次相一致;二是要把握恰当的时间,在创设吸引人的教学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主动地进行分析、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授《圆周运动》时,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角速度与转速、周期的关系,为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我会从部分教材中提炼出内容,并对学生提出问题。提问后,我会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等学生得出答案后,我会给学生示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索成果展现出来。以此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出教学调整。
四、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学生知识理解
信息技术手段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直观性、即时性等优点与特点,可以推动知识表达方式的创新,突破教学资源的时空局限,扩大教学空间与范围。针对这一情况,物理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信息技能,尝试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以图片、动画或短片等形式呈现物理知识,创设直观形象、动态教学情境,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优化,真正加速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
总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是必行的,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使学生感受到高中物理教学的乐趣,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对知识点的实践能力,因为学习知识点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强化物理的育人价值取向,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成为更加完善的人。
参考文献:
[1]何平,吴广国,邹斌.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物理教学,2017,39(02):13-17.
[2]黄维恒.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行为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