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张跃进在修剪花藤
红云般怒放的凤梨、异香馥郁的蝴蝶兰,还有俏丽的杜鹃、海棠、君子兰和花叶披拂的平安树、发财树……处处异彩盛放,花香满径。1月6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太原市晋源区东城角村,见到了“跃进花艺”创始人、晋祠公园菊花种植培育负责人张跃进,此时他正向客人介绍自己的花木,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仿佛介绍自己争气的儿女一样。忙完之后,他犹如硬木板的手紧紧握着记者的手笑着说道:“大家尊称我一声张师傅,其实我也就是个拿工资的花农,一辈子和花花草草打交道,平时养花,一般的花枝硬刺也扎不动我的手。”
张跃进1956年出生于晋中市榆社县,年轻时的插队生活让他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回城后他便一头扎进晋祠公园,将自己的一辈子都献给了花,献给了全家族都引以为豪的事业。张跃进打趣地说:“我和我爱人都插过队,说是在晋祠公园上班,其实呐,是放下乡里的锄头,又扛起城里的锄头哩!”
张跃进一家是一个园艺世家,他的爷爷是老家很有名气的花匠,父亲是一位八路军战士,也是1952年太原市园林局晋源苗圃刚刚成立时的首任党支部书记,岳父一家也是园艺之家,两家的亲戚大多也在太原园林系统工作,并在园艺事业上各自撑起了一片天。他爱人的草花艺术在省城同行中,提起来也是响当当的,他的儿女从小也耳濡目染,刚学会走路,就腻在父母身边,从帮着搬花盆、递花剪开始,小小的就在心底埋下了园艺技艺的种子。张跃进的儿子参军赴云南当武警的时候,在部队填表时的“有何特长和爱好”一栏填上了“园艺”。部队首长眼前一亮,记住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小伙儿,随后,部队的园艺任务就扛在了他的肩上。如今,儿女都在花棚里帮着父母打理花木事业,女儿出嫁后,也建起了自己的花棚。
在晋祠公园工作时,张跃进常常三四点钟就起床到花圃开始工作,为的是能利用清晨时光多做些活计。变天时,他总是第一个冲进花圃,把“娇气”的盆栽移进大棚。当创作大型园艺时,他经常住在现场,每当头脑里闪出一个好点子,便抑制不住激动,立即起身构思、侍弄。
在职场,有的人把工作岗位作为养家糊口的依靠,有的人则把它当作人生的支点,孜孜不倦。张跃进就是后者,他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满足于按部就班,不喜欢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花匠生活,总希望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闯出一片自己的园艺蓝天。于是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的時候,他四处奔走,自掏腰包,购买各种学习资料,并到处拜师求艺,融百家之长,成一家之美。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形成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我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菊花也是太原的市花,每到秋高气爽、菊花盛开之际,更是市民走出户外赏菊的大好时节。在每届菊花展上,为了不断推陈出新,他先后从各地引进千余种菊花品种,不断试育,为山西省成功新增了300余种菊花,极大地丰富了山西省菊花之苑。在历届晋祠公园菊花展上,张跃进都会将他荣获全国一等奖的大型艺菊卧龙——长20米、高1米多的作品呈现在晋祠菊花展上,菊花龙雕的龙骨,便是他培植的菊花花藤,令人叹为观止。
多年来,面对南方花艺、盆景在山西省市场份额迅猛发展的势头,张跃进始终心心念念想着一个问题:依托晋源区丰厚的资源,创作具有北方特色的落叶盆景,一改南方常绿盆景垄断市场的现状,扩大本地园林品种的市场份额,为“晋派”盆景事业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山西省盆景资源相对贫瘠,历史上始终没有形成一种鲜明的“晋派”盆景艺术风格。1994年,太原市盆景艺术发展中心正式成立,为“晋派”盆景艺术带来了契机。张跃进对记者说:“各派盆景,尤其是南派盆景,多为常绿植物,山西省地处北方,四季分明,落叶树种极多,可作盆景的常绿植物极为稀缺,按照其他流派的思路搞山西盆景,自然行不通。但换一个思路,立足现有资源,还是有许多植物包括落叶植物都适合做姿粗犷、峰峦叠嶂、诗意豪放的‘晋派盆景的。”多年来,张跃进的坚持已经开始得到收获,一些以本地落叶树种栽培的盆景,日益受到市场欢迎。
花木需求的增长,使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开始弃菜养花,逐渐在晋源区形成气候,东城角村花卉种植销售,则是在张跃进带动下兴盛起来的。期间他将扎实老练的花卉种植技术无私传授给村民,在村民的花棚里手把手现场传艺、指导,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和花苗种苗扦插繁殖和管理方面养护方面的知识,带动了200多户菜农转型为花农。如今,东城角村已是远近闻名的花卉种植基地,其种植数量占大原市花卉市场的百分之七八十,小花卉也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大产业,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生活和太原市花卉市场。
“育花、养花这行当的确很累、很辛苦,操心的事情也多,但挺高兴,每天和这些花花草草打交道,看着它们一天一个样儿,娇艳亮丽,很养眼,心情特别好。”张跃进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