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宏
中国梅的珍贵,远胜牡丹。诗国,是梅气质的。作家阿来说,春节前后,成都有一景观,街上会瞬间冒出很多花农卖蜡梅。不由想起清代普荷的梅花诗:“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现在,不用像古人一样寻梅,只消殷勤送过来,便得“一半到家开”。
古人赏梅,是慢生活,也是大生活。要“寻”—“得”—“归”,一样一样来,开到一半梅就好。而今人,把赏梅变成缩写,寻梅略去,体悟空白,只取花怒放一段,仅得小小情趣一点儿笑而已。
苏州“香雪海”有无数梅花身,但要懂活在旷野风雪中的梅风骨才好。雪天赏梅,有冷才有真味。“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能在这种情形下,爱上三两枝,已非常幸运。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赏梅入心境,人与梅花一样清。要凭寄深情,必去追寻梅花开放地。所以,访梅要趁早,要到现场去。
“访梅要趁早”,何意?梅花,以开在腊月的腊梅为尊,腊梅通常是默默开,那淡淡黄色,不经意,却能让你最早闻得幽香。梅花乃雅物,赏品之外,首推“探”。探时,必有难处。譬如,那时梅花只在窈窕枝头,要发现,才看到点点梅星、梅眼。
赏梅,更“要到现场去”。当然,多数人最欢喜的现场是“春梅胭脂映枝头”。但若赏梅不遇,探得一二春消息,回去报与家人听,一样是入乎心境,别有一番得到的。
其实,赏梅的境界主要在眼观、心悟,而不在折枝回来。梅香,是大自然的,是去户外赏读才可领受的清趣,而不在乎“抱得美人归”。
梅的香是旷野里的诗,它是宁静的,也是浪漫的。积蓄了妩媚的风情,一点点播撒,一座山因为有梅林,平添几番深蕴的内涵;一所院子因为有梅树,浸染无限妖娆的风姿。
梅是香的,是冷香,是凝望之香,是迸发之香,是缭绕之香,是生命之香,所以不容亵渎,只消细细地注视,静静地闻香。这种境界,是天地间的知音相遇,轻风中的高水流水,它在你心里,你在它境中,入乎其内,亦可出乎其中,不深不浅,不离不弃,月在空中,梅在清冽的寒风中。
有了一树的梅,院子生动了;有了一坳的梅,环山灵动。一处有梅几里香,就凭这种风度,就是看破苦痛的慷慨,就是静思天宇的馈赠。
在冰天雪地里,捧出一颗芬芳的心,这需要怎么样的情怀?在天地最落寞的时候,在人心最失落的当口,为寂寥含苞,为苦痛绽放。没有大领略的人看不透梅的这种大胸怀。
不待东风第一枝,我自开花便不同。一地冷月因梅香富有柔情,几番风雨因梅树窥见韵脚,所以赏梅就是访心,是在音乐的背景中的大领受。
因為梅花是素净花,只有素净人才会有大欣赏。因而,赏梅老人有一句妙语“花稀有风骨,半开最雅韵”。
赏梅入心境,访梅长精神,要不得浓烈,甚至可以有点儿小遗憾。恰如清代诗人袁枚所言:“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那份依依不舍、情思绵绵,才是识得了梅花魂的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