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四大功能、五个中心、五型经济、五大新城……上海市市长龚正说,“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全力建设人民城市,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到2025年,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强大,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优良,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谱写出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到2035年,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级,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人民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
加快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强化制度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贡献。
加快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提升主城区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东西两翼的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对内对外开放枢纽作用,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推动南北两端的宝山、金山功能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和长兴岛海洋产业发展。
加快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代表都市经济发展方向的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促进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坚持把郊区乡村作为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着力提升要素市场国际化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和航运服务能级,持续提高全球资源的集聚浓度、链接强度和辐射广度。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出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流通。
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方面率先试、出经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
以“五个重要”为统领,推进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功能提升和城市建设。深化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更好发挥进口博览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
着眼于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激励制度建设,大力支持更多民营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
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经济社会管理领域向各区和基层放权赋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營商环境。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全周期管理意识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依托“两张网”建设加快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高文创产业发展能级,推动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实施生态惠民工程,使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以五个新城建设为发力点,优化市域空间格局。
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制定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编制新城规划建设导则,开展新城重点地区规划设计,支持新城集聚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高标准配置学校、医院、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新城环境品质,促进新城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相互赋能、辐射带动。
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抢抓数字化发展先机,加快构筑数字城市“四梁八柱”,强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推动城市整体迈向数字时代,着力构建战略新优势。
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以做强做优“五型经济”为重点,加快完善经济发展格局。
推动“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区域深度开发,推进北外滩建设,加快打造外滩、陆家嘴、北外滩“黄金三角”。
坚持立德树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启动实施新一轮“双一流”高校、高水平地方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等建设计划,推动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建设,健全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资料来源:关于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说明、《上海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