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某区初中生自伤行为发生现状及家庭影响因素

2021-02-22 03:35应佳丽苏亚娅喻彦林涛杨琛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初中生问卷情绪

应佳丽,苏亚娅,喻彦,林涛,杨琛

1.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浦东预防医学研究院,上海 200136

2.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0336

自伤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非致死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在无自杀企图的情况下,故意对身体施加伤害,这种伤害是不被社会接纳的[2]。2013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成为第五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一种新确定的疾病类别,并被认为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项目。自伤经常让学校教育工作者感到震惊、排斥、困惑以及难以理解,研究者发现NSSI具有传播性,且是自杀强有力的预测事件[1-2]。初中时期是身体和情绪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自伤是通过消极强化来维持的,其特征是逃避、羞耻等不愉快的内部情绪[3]。父母的情绪表达及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关[4-5],因此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某区初中学生自伤行为流行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探索家庭环境等因素对NSSI的影响,为制定NSSI的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年9月1—30日期间,在上海市某区南北片分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3所学校,共计对6所初中内初一到初三所有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其中有1所学校预备班(六年级)也参与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 886份,获得有效问卷3 7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75%。调查前取得校长、班级班主任、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知情同意。本研究已获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无编号)。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自伤行为采用 《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6],包括18个条目和1个开放式问题,包括刺伤、划伤、头撞物体、咬伤自己和烧伤等自伤行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本调查中克朗巴赫系数为0.877。临床上认为,如果个体在过去一年内自伤行为达5次以上就具有临床意义,因此本研究把自伤频率“1~4次”定为偶有自伤,“5次以上”定为反复自伤[7]。

1.3 质量控制

在上海某区随机选取一所初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级进行问卷预试验调查,该学校不参与正式调查,预调查后由专家对问卷进行论证;调查开展前,对调查员对问卷的内容进行集中培训,规定统一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调查时,由调查对象本人现场填写,调查员在旁解答对象提出的任何问题,并对填写内容及时进行核查;数据录入后进行核对和逻辑性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现场数据均采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双人双录入。对学生基本信息和自伤发生情况进行一般统计学描述,对发生自伤的小学生户籍、性别、年级等分布进行χ2检验;对χ2检验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检验水平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初中生自伤行为发生现状

2.1.1 发生率 调查过程中共收到3 721份有效问卷,最近一年内发生过自伤行为的人数为1 509人,自伤发生率为40.55%。其中反复自伤896人,占59.38%(896/1 509)。男生总共1 895人,自伤人数660人,自伤发生率为34.82%。女生总共1 826人,自伤人数849人,发生率为46.50%。

2.1.2 种类 初中生排在第一、二位的故意自伤行为分别为故意拔自己头发(13.95%),故意用手打墙和玻璃等较硬的东西(13.63%),第三、四位为故意用玻璃、小刀等划伤自己的皮肤(9.75%),故意戳开伤口,阻止伤口的愈合(9.42%)。

2.1.3 发生原因 有自伤行为的学生中748人表示自伤行为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占49.57%;257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占17.03%;170人是为了惩罚自己,占11.27%;156人是为了从麻木和虚幻中逃脱出来,占10.34%;114人是为了从一些痛苦的或不好惩罚中解脱出来,占7.55%。

2.2 不同特征初中生自伤行为发生情况比较

2.2.1 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χ2=64.39,P< 0.05)、年级(χ2=41.44,P< 0.05)、户籍(χ2=6.32,P< 0.05)、居住地(χ2=6.84,P< 0.05)、自评身材满意度(χ2=84.31,P< 0.05)的学生自伤行为发生情况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不同家庭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父母婚姻状况(χ2=26.98,P< 0.05)、父母抽烟情况(χ2=22.41,P<0.05)、父母饮酒情况(χ2=41.47,P< 0.05)、父母冲突(χ2=153.88,P< 0.05)、父母是否责骂(χ2=207.70,P<0.05)、父母在家情况(χ2=41.27,P< 0.05)初中生自伤行为发生情况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上海市某区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初中生自伤行为发生情况比较(n=1 509)Table 1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NSSI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 Shanghai district (n=1 509)

表2 上海市某区不同家庭情况初中生自伤行为发生情况比较(n=1 509)Table 2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NSSI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different families in a Shanghai district (n=1 509)

续表2

2.3 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

因模型满足“比例优势”假设,故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男生,七年级、八年级,对身材满意,父母未离异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OR及95%CІ分别是0.609(0.533~0.696)、0.658(0.556~0.778)、0.834(0.700~0.994)、0.656(0.573~0.749)和 0.786(0.633~0.976)(P<0.05);母亲饮酒,父母经常争吵、偶尔争吵,父母经常责骂、偶尔责骂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OR及95%CІ分别是1.471(1.208~1.791)、2.212(1.682~2.910)、1.292(1.116~1.495)、3.089(2.465~3.870)和1.414(1.180~1.693)(P< 0.05)。见表3。

表3 上海市某区初中生自伤行为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3 Ordered multi-clas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NSSI in a Shanghai district

续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上海市某区初中生自伤发生率为40.55%,其中反复自伤占59.38%。不同研究的自伤发生率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自伤量表的选择不同,定义的自伤类型越多,则自伤发生率越高,根据近期一项综述研究显示青少年自伤发生率一般在17%~60%之内[8],本研究自伤发生率也在该范围之内。根据本次初中生的自伤行为分析,可以发现最常发生的自伤行为并不一定会形成肉眼可见的伤害,如拔头发和用手打坚硬的东西,这也显示出自伤行为的隐蔽性;会形成肉眼可见伤口的最常见故意自伤行为是故意划伤自己的皮肤,故意戳开伤口,阻止伤口愈合,与其他研究一致[1,8]。本研究中59.38%(896/1 509)的自伤发生者进行的是反复自伤行为,反复性自伤是自杀的常见先兆,是一种难以戒除的自伤习惯[9],需要引起重视。男生反复自伤人数占男生自伤人数的54.39%(359/660),女生反复自伤人数占女生自伤人数的63.25%(537/849),女生高于男生,有研究表明15~19岁是女性反复自伤的最高危年龄段[10],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就自伤行为原因和影响因素来看,本研究49.57%的调查人群表示发生自伤行为是为了发泄情绪,NSSI被认为是因情绪困扰造成的身体和行为表现,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初中女生,初中男生发生自伤的OR为0.609(95%CІ:0.533~0.696);与对自己身材不满意者的人相比,对自己身材满意者发生自伤的OR为0.656(95%CІ:0.573~0.749)。研究表明自伤行为好发于青春期,在青少年中期尤为常见[1,4],所以可能由于初中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而13~16岁时女生情绪调节能力较男生差[11],并且女生相比男生更容易形成身体形象困扰[12],进而影响自尊和羞耻心,自尊和羞耻心是自伤行为的重要情绪因素[13-16],因此对自己身材不满意的女生更容易采取自伤来发泄情绪,更有研究直接表明体重抑制与自伤行为呈显著相关[17]。但目前对于青少年身体形象困扰,情绪调节方式和自伤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另外,本研究发现,自伤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中,母亲饮酒的学生自伤发生率是母亲不饮酒学生的1.471(95%CІ:1.208~1.791)倍。有研究表明感知到父母喝酒的孩子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18],可能由于饮酒是母亲的情绪调节方式[19],而母亲调节情绪的方式与儿童承受压力的程度有关[20]。本研究还发现,相对于父母离异的学生,父母未离异学生发生自伤的OR为0.786(95%CІ:0.633~0.976),父母经常争吵和偶尔争吵学生的自伤发生率分别为父母几乎不争吵学生的2.212(95%CІ:1.682~2.910)倍和1.292(95%CІ:1.116~1.495)倍,而经常被父母责骂和偶尔被父母责骂学生的自伤发生率分别为几乎不被父母责骂学生的3.089(95%CІ:2.465~3.870)倍和1.414(95%CІ:1.180~1.693)倍。父母的严厉控制与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和自杀意念呈正相关[21],自伤行为的风险会因经历过父母的忽视、虐待或剥夺等不良童年事件而升高[22],非直接的童年虐待如目睹家庭暴力,以及父母的冷漠和父母批评增加与NSSI呈显著性相关[22]。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回忆偏移,且为横断面研究,无法进行因果推断。

综上所述,自伤行为在上海市某区初中生中比较常见,女生、母亲饮酒、不良的父母关系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孩子更容易用自伤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建议通过控制好外部压力环境,如采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增加自信心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来减少自伤行为[23]。

猜你喜欢
初中生问卷情绪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问卷网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问卷大调查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