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洁 ,赵临龙
(1.安康学院,a.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b.数学与统计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2.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早在2002年中国已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提出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战略,并且于2016年首次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将科学普及提升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1]。
科普是将科学知识通过各种传媒方式,作用于民族心灵的过程。当今,科普形式逐渐走向多元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科普载体:科普出版、科普影视、科普网络信息、科普教育、科普旅游等。希望以各种途径提高公众素养,使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为公众所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公众的心灵之中。
科普旅游就是利用旅游的方式达到公众理解科学的目的。旅游业是一个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民生产业、惠民产业。旅游的本质就是让人们通过观光、休闲、度假等体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获得愉悦。当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特别是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在精神、娱乐、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时尚旅游成为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之一。2018年国内旅游总人数达55.39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大众旅游、全民旅游的热潮能够使科普力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到极致,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
近年来,人们对科普旅游的研究多集中在科普旅游概念、科普旅游资源分类、科普旅游内容意义以及单项主题科普旅游活动的开展与实证研究等方面。如围绕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博物馆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科普旅游场所进行分析,或者探讨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等与科普的结合角度和展现方式。与此同时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不少学者开始借鉴数学统计方法来建立模型。
2014年,刘玉玲[2]以增城省级地质公园为调查对象,分别从旅游资源、科普旅游服务设施、景区服务质量、景区周边环境、科普宣传建设及实践5个层次进行问卷调查,提出了开发“互联网+科普社区”模式,注入“智慧旅游”元素的全域科普旅游概念;赵永峰等[3]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影响科普旅游游客感知的4类因素即资源与产品感知因子、服务感知因子、价格感知因子和环境感知因子。2015年,王娜等[4]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从资源禀赋、开发条件和旅游消费价值3个方面,选取影响森林公园科普旅游资源价值的16个因素,构建了AHP评价体系,确定了16个影响因子在森林公园科普旅游资源评价中的权重值,为森林公园科普旅游资源评价提供了方法;包菊芬等[5]设计区域科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科普旅游发展潜力-科普公益支持潜力、科普旅游发展潜力-旅游经济支持潜力和科普旅游发展潜力-科普旅游资源支持潜力3种分析模型,评价和分析了不同省区发展科普旅游业的前景及可能的模式。2016年,刘晓静等[6]以地质公园科普旅游为视角构建科普旅游评价模型,包含地质公园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实践与管理、科普旅游开发辅助条件3大层次。2017年,刘慧芳[7]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地质科普旅游线路评价指标体系即地质遗迹点、地质解说牌外观与布置、解说文字、科普线路。2018年,何哲峰[8]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4大科普资源的一级指标即资源价值属性、资源自然属性、资源利用及社会经济效益、资源开发潜力,再以丹霞山的科普旅游资源为基础进行评价打分,并提出建议。
数学方法的引入使科普旅游研究更深入、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公众素质提升效果的角度引入评价机制来衡量科普旅游的开发。
2019年6—11月,本研究利用网络调查与现场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分别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陕西自然博物馆、秦岭国家植物园、秦岭野生动物园、西安市曲江海洋极地公园、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西安市灞桥湿地水利风景区、西安世博园等地进行。共回收问卷258份,利用五点式李克特量表调查游客对科普旅游表现形式的选择及满意程度的高低。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游客的基本信息搜集,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等,第二部分为科普旅游的展现要素分析。
根据人口统计学分析调研结果可知,男性占比更高,年龄主要集中在 18~30岁、31~45岁、46~60岁,学历以大专及本科为主,职业分布较为均衡(表1)。
表1 人口统计学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通过SPSS 19.0软件对有效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KMO的统计量为0.904,大于0.700的参考值,P为0.000,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问卷的总体效度较高,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问卷效度分析
为了便于解释主因子,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出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表3)。根据特征值λ>1的原则,研究选取了4个公因子。当一个指标在某因子上的载荷值大于0.400或指标在某因子上的载荷值是在其他因子上的2倍以上,就可以合理地将这个指标归入该因子中。在本研究中,所有指标都符合以上要求,均只在单一因子上有较大载荷,表明本研究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判别有效性,并且旋转后所得的因子载荷矩阵呈现较明显的4因子结构。
从表3的因子分析结果看,可以按照数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重新归纳,其中因子1包含图片、实物或标本展示、标识牌科普内涵、声光电技术运用、科普旅游纪念品、科普旅游宣传彩页、景区网站宣传、科普读物及科普光盘,可归纳为科普设施;因子2包含科普知识比赛、科普游戏、科普试验、科普旅游项目、科普旅游节庆活动、主题科普知识宣传,可归纳为科普活动;因子3包含导游员讲解、景区员工科普知识、科普讲解志愿者,可归纳为科普人员;因子4包含专家学者科普讲座、科普旅游文化氛围、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知识培训,可归纳为科普平台。具体指标评价体系见表4。
该评价体系是在实践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的一套着眼于公众素质提升的科普旅游指标评价体系。分别从科普设施、科普活动、科普人员和科普平台4个方面着手指导景区的科普旅游建设。该体系的优点在于:首先,科普旅游框架种类齐全,软硬件建设兼具,能够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抓手上,可形成有章可循的标准与机制。其次,通过体验活动、节事节庆、信息技术、网站游戏等方式实现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的创新,刺激游客的感官系统,激发游客的认知兴趣,提升旅游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推进科普旅游市场的发展,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科学知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感知,由走马观花到印象深刻。最后,无论是海洋馆、野生动物园、主题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还是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水利风景区等,均可以借鉴复制,并在前期的旅游规划中注重增强科普服务功能,找准建设方向,把握建设标准,让科普成为旅游的品牌,成为国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首选。基于公众素质提升的科普旅游体系作用原理见图1。
表3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表4 基于公众素质提升的科普旅游指标评价体系
图1 基于公众素质提升的科普旅游体系作用原理
旅游景区要充分运用形式多样的渠道媒介,全方位展示科技要素与科学力量。首先,利用声光电技术、VR/AR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图片、照片、标本等进行还原展示,充分调动游客的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科技的神奇之处。景区规划中要充分重视标识系统的设计与运用,解说内容要注重科技含量,解说方式要灵活多样,解说过程做到通俗易懂,让科技贴近民众,成为游客唾手可得的知识宝库。其次,需加强景区的科普宣传力度,发放免费的科普书籍、科普光盘,利用景区网站设计有意思的科普环节,形成“游前了解-游中感悟-游后收获”延伸式的科普知识链条,使“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最后,具有科普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将是景区凸显品牌、获得收益的关键所在,科技含量的体现是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新思路,成为游客购买的新动力,也必将成为游客游后记忆延伸的新载体。
科普活动的举办是景区最灵活、最丰富的展示手段,既是景区常态经营的补充,又是博得关注、吸引眼球的法宝。亲自动手参与科普试验、科普仿真体验感受、寓教于乐中体会科普游戏、奖励叠出的科普比赛、热闹精彩的科普节庆等,都可以极大调动游客的兴趣,使其对知识的接受与吸收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囫囵吞枣到寻根究底。旅游景区还可以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联合相关景区开展科普专线游、科普一日游、科普探秘游、科普仿真体验,使游客有更多的选择,能够在游玩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和神奇。
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离不开“人”的关键作用。其一是景区人,包括景区的管理者、工作人员、导游人员,他们是科普工作的引导者、开拓者。其二是社会人,包括志愿者、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他们是科普工作的设计者、贯彻者。其三是参与人,包括自由游客、专门组织的学习者,他们是科普工作的参与者、疑问者。科普知识传播的深度和效果与导游人员、志愿者的讲解演示息息相关,与景区管理者、各行业专家学者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同时与参与者的好奇心、思考的问题直接相关。人是最灵动的要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科普评价体系的重中之重。只有对科普工作热衷与执着、好奇与思考、探求与实践,才能最大程度地带动游客、感染游客、授教游客。
为了更专业、更有深度地建立科学知识框架,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旅游景区还应该开展系统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科普讲堂,设立科普读物,定期举办科普研讨会、交流会,开展科普调查、科普设计讨论、科普活动征求意见等活动。还可以联合中小学建立科普基地,举办科普夏令营、冬令营,并且为高中生、大学生提供科普实习场所,与旅行社合作开发以科普为重点的研学线路,以及面向社会通过科普项目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科普研究的行列,推动科普成果的产生。社会科普的大舞台让更多力量参与进来,广泛普及科普知识,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在更多群体中发挥好科普的作用,构建科学文明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