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成据
(福建三明林业学校,福建 三明 365001)
竹柏传统栽培方式,主要是四旁绿化,以及田间地头零星种植,利用山地进行大面积造林,在福建省内尚未多见。笔者于2007年2月,开展竹柏造林季节、造林密度的对比试验。研究不同造林季节及造林密度下的竹柏的生长情况,对生柏的生长指标与造林季节的相关性及经济性状指标与造林密度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最适合竹柏山地造林的造林季节与造林密度,为实现竹柏大面积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参试的苗木为2006年表型优良的2a生实生苗。试验地位于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楼源村,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试验期内年平均降雨量达1625 mm,年平均气温17.6 ℃。共选择3种立地类型做为试验点。试验点1前身为抛荒果园,坡度10~20°,东南坡,中、下坡位,试验点2前身为杉木林,坡度20~35°,北坡,半阴坡,中、下坡位。试验点3前身为抛荒山地旱田,中、下坡位,坡度15~30°。
对试验地炼山后沿等高线平行方向带状整地,挖除藤本、树根,捡去石块等,挖明穴,穴规格80 cm×60 cm×50 cm,施足基肥,穴施腐熟有机肥1 kg,回表土并充分拌匀,放入苗后穴撒施钙镁磷0.2 kg。2007年2月始,根据试验设计要求进行不同造林季节及造林密度裸根苗定植。分别于2010年2月、10月对所有参试苗木进行2 次控高促枝整型修剪;2011年2月拉枝1次,扩大冠幅;5月份做好深翻施肥工作,结合松土除草进行扩穴施肥,株施有机肥0.5 kg、复合肥0.1 kg。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3个试验点做为3次重复(区组)。造林季节、造林密度对比试验均包括3个处理(小区),小区面积0.067 hm2。
2007年5月对各小区进行造林成活率调查,发现死株与下雨天及时补植,2008年12月调查苗木地径、苗高。于2013年12月对试验地内苗木进行每木检尺,测定记录每木地径、冠幅并统计株数,在各参试小区中根据每木地径、冠幅参数选择小区标准木;根据标准木的结实量和小区结实母树株数,估算出每小区单位面积种子产量。
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与计算,运用DPS软件进行数据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各处理间的差异性。
3.1.1 成活率
经调查发现不同造林季节的竹柏成活率以2月份为最高,达96.4%,12月份次之,为93.3%,4月份最低,为90.8%;2月份造林分别与4月份、12月份造林的平均成活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4月份造林与12月份造林的平均成活率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季节造林成活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1)。不同造林季节的竹柏成活率经方差分析及检验,均达极显著差异(表2)。
表1 不同造林季节竹柏生长量指标及多重比较
表2 不同造林季节竹柏生长量指标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三元区2007年12月份降雨少,是造林成活率低于2月份的主要原因。而4月份雨水虽然较多,但造林前苗木已经萌发新梢,气温也已经升高,在苗木根系创伤未愈合,新根未长出前,幼嫩组织蒸腾作用丧失的水分无法从土壤中及时得到补充,最终导致造林存活率降低[1]。
3.1.2 地径、苗高
从表1发现,2月份造林的地径、苗高与12月份造林的地径、苗高间无显著差异;但4月份造林的地径、苗高与2月份及12月份造林的地径、苗高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竹柏苗木一般在3月份始萌芽抽梢,随着温度的升高,新陈代谢逐步恢复到最旺盛的状态,此时苗木细胞分裂快,组织生长迅速。12月份、2月份造林,竹柏处于休眠状态,3月份才解除休眠,开始生长。因此,这两个时间造林,苗木生长情况比较相似,无明显区别。4月份造林的苗木,造林后需要一段时间的根系恢复,才能正常生长,缓苗时间长,所以当年的生长期较其它两个时间造林的苗木短了许多,苗高、地径生长量少[1]。
以上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竹柏适宜的造林季节应该选择在苗木萌芽之前,最好1~2月份下雨天或是下雨前种植。
从表3、表4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0株/hm2、2500株/hm2、3000株/hm2等3种不同的造林密度,对林木地径、冠幅、结果枝数、单株种子产量、单位面积种子产量等性状的表现,均存在较大的影响。
表3 不同造林密度竹柏经济性状指标及多重比较
表4 不同造林密度竹柏经济性指标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3.2.1 地径、冠幅
从表3、表4发现,不同造林密度的地径、冠幅以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的林分时达最高值,分别为6.5 cm、2.98 m2;2500株/hm2造林密度次之,分别为5.4 cm、2.78 m2;3000株/hm2造林密度的林分平均地径、冠幅最低,分别为4.3 cm、2.76 m2。不同造林密度的竹柏平均地径、平均冠幅2项指标经方差分析与检验,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随着造林密度增大,竹柏各植株的营养空间变小,地径、冠幅大小也随之降低。故为了培育较大地径、冠幅的竹柏林分,不应过密种植,应保持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的林分为宜。
3.2.2 单株结果枝数量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的平均单株结果枝数量以2000株/hm2的林分时达最高值,为30.4枝,较造林密度2500株/hm2林分多20.6%,较造林密度3000株/hm2林分多52.8%。不同造林密度的竹柏平均单株结果枝数指标间经方差分析与检验,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竹柏属于阴性树种,但较为充足的阳光有利于结实。造林密度加大,由于光照不足,影响了单株的结果枝数量。故营造竹柏能源林时为了获得较多的果实,应保持造林密度为2000株/hm2的林分为宜。
3.2.3 单株种子产量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的平均单株种子产量以2000株/hm2的林分时达最高值,为3.70 kg,较造林密度2500株/hm2林分多35.0%,较造林密度3000株/hm2林分多44.5%。不同造林密度的竹柏平均单株种子产量指标间经方差分析与检验,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与单株结果枝数量比较结果一致,单株结果枝数量越多,单株种子产量也就越多,成正比例相关。
3.2.4 单位面积种子产量
单位面积种子产量由单株种子产量和冠幅投影面积计算出来的数值,可以做为衡量林分种子生产能力的指标。统计结果表明,造林密度2000株/hm2林分单位面积种子产量最高,为1.27 kg/m2,较造林密度2500株/hm2林分多22.1%,超过造林密度3000株/hm2林分44.3%。经多重比较或是经方差分析与检验,结果都表明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单位面积种子产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竹柏不同造林密度下各性状表现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竹柏造林密度以2000株/hm2最适宜。造林密度太大,由于个体间互相竞争,抢夺营养空间,冠幅变小,树木间互相遮挡,影响光照,导致结果枝数量减少,最终导致产量降低;造林密度太小,幼林期间林下杂草多,必须加强抚育管理强度,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而且,竹柏结实主要在侧枝梢头,造林密度小,由于营养空间充足,个体间无明显竞争,冠幅大,侧枝长且舒展,虽然单株产量有所提高,但单位面积产量反而降低。
经竹柏不同造林季节、造林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季节造林成活率、当年苗高、地径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竹柏山地营造林宜在1~2月份的下雨天或是下雨前进行。
竹柏不同的造林密度林分之间,地径生长、冠幅大小、单株结果枝数、单株种子产量、单位面积种子产量等性状表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竹柏纯林造林密度以2000株/hm2为宜,单位面积种子产量最高。
竹柏自然生长树高一般在4~6 m,如果让其自然生长,个体之间互相遮挡阳光,不利于开花结实。因此,有必要对竹柏进行修剪,控制树体高度,增加冠幅宽度,提高树冠受光面,从而提高结实密度。竹柏修剪应在造林后第二年即开始进行,修剪季节应在冬末春初,竹柏枝条上的芽眼未萌动时进行。修剪应剪去徒长枝、细弱的下垂枝、内膛枝,同时对树冠外侧的枝条进行缩剪,剪去细弱的侧枝,健壮枝条保留5~6个芽眼,长的部分剪除。在3月初,为使新萌发的枝条生长健壮,应及时追肥,此时以氮肥为主,有条件的可以施农家肥,通过扩穴施肥。在竹柏落叶后,最好进行一次土壤垦覆,减少落叶及腐殖质和春夏季雨水冲刷造成的流失。6~7月份为竹柏的花芽分化、开花期,可以适当施放一些P肥,促进花芽分化、开花结实,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