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颜色

2021-02-22 04:33:55梁琳雅邰碑秀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5期
关键词:色彩

梁琳雅 邰碑秀

摘要:古代中西方文化中所具有的“少年性”有着一定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颜色”。形成这些“颜色”的因素有經济基础、政治模式,甚至包含精神力量。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有意无意间的作用,使得古代中西方在看待所谓的“少年性”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也推动着两种文明走向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西方古代文化;色彩;少年性

一、引言

“少年性”,顾名思义,即“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所表现出来的品性”;而从思维意义方面来看,可释为其衍生出来的“天真、热烈、理想主义”。自古以来,中西方无数名家都曾展开过关于有关论述。

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周兴嗣在《千字文》以“天他玄黄,宇宙洪荒”开篇。从天地的色彩入手来对孩童进行启蒙,不仅加深孩童的认知,也使他们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自然万物的敬畏。

无独有偶,有着“少年道德教育的宝库”美誉的《圣经》,其所载故事也展示着西方所特有的文化色彩:天使有着淡金色的头发,洁白的翅膀;撒旦则为红色龙( fiery red dragon)的化身……这种差异进一步推动着古代中西方文化朝着相互迥异的方向发展。而其中,“少年性”作为最能展现国家、民族世界观的“容器”,将这种差异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少年性”

(一)农耕经济下的中国古代文化特点

古代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的典型。幅员的辽阔与资源的丰富是进行农业耕作的有利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做过精辟表述,换言之,我国古代的政治、德等意识形态皆受到了小农经济的影响,文化也并不例外。学者宋晋玲、廉永杰曾鲜明地指出“农业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靠天’”。充足的光热、雨量、土壤、环境对农业至关重要,而对自然和土地的过分依赖,“容不得人们有过分的举措和非分的想法”。

另外,历代统治者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其本质实际上是“重农”。最终,单一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颜色的底蕴——厚实稳重的黄土地般的色彩。在彰显“天人合一”思想的同时,“闭塞、枯燥、流于形式”也紧随其后,使得文化中“少年性”的一面不断被占据减少。

(二)儒学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化特点

自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就成了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严格的社会等级体系,这种等级体系不仅体现在政治官场,家族之间也充满了鲜明的等级观念,最为典型的便是“孝文化”的出现。历史学者张宏杰在其著作《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这样写道:“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取消一个孩子的冒险冲动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曲礼》说,“孝就要‘不登高,不临深’,‘父母在,不远游’。”如此,新生一代的热情、火气、棱角被磨去,纳入一成不变的生活轨迹,以维持千年不变的超稳定生活结构。

所以,古代中国文化的“少年性”是缺少一种朝气与明媚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以发黄的故纸、深沉的紫檀色、缺乏个性的绣着团花的酱色衣服为底色,灰暗模糊,在给予庄严稳重的同时缺乏亮丽明快。”

三、西方古代文化中的“少年性”

(一)海洋文明下的西方古代文化特点

古希腊文明对于西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以至有“言必称希腊”之说。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渊源,对于它的相关探究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到西方古代文化特异的风采与其卓越的成就。

隔绝的地理环境,使得古希腊在缺乏独天的农业优势。因此,古希腊人只得将他们的目光从故土上移开,挪向汪洋大海。

海洋的时而凶险、时而平静,赋予了古希腊人敢于冒险、勇于闯荡的不屈精神。他们面对广阔的海洋,如同孩童面对浩瀚的星空,怀有的并不是恐惧与害怕,而是兴奋与渴望,“少年性”中明亮斑斓的一面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二)西方启蒙运动背景下的古代文化特点

启蒙的运动爆发了使得西方人骨子里的热爱冒险和创新的精神再一次得以焕然新生。张宏杰谈到:“也许是被压抑得太久,西方文化以积极和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少年’。这与中国人对少年人的活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不同,在西方人看来,少年意味着活力和创造力,必须让年轻人去闯荡世界,即使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事情也不要紧,因为这正是少年的特权。而中国人则认为,三十岁以前的人,“血气未定”,属于“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同时,不难发现,在汉语词典里,“老练”“老实”“老辣”“老骥伏枥”“老蚌生珠”.....这些与“老”相关的词语几乎都是褒义的。

所以,在西方世界里有这样一条谚语:“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整个古代西方文化充盈着“少年性”的特征,这种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最终成为了西方国家摆脱昔日的束缚与黑暗,成为帝国列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语

在论述中西方古代文化的“少年性”时,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认知到,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底蕴中是缺少某种程度的“少年性”所表现出来的质朴、健康与活力的色彩。因此,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只有在保留文化精华的同时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国才能在实现文化自信、成为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建造新的丰碑!

参考文献:

[1]宋晋玲,廉永杰,试论小农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N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0:8—9。

[2]贺卫光,农耕与游牧:古代中国的两大经济文化类型【 N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1:101—102。

[3]韩非子.耕战论。

[4]孙永艳,董群.西方文化启蒙下的宗教与科学【J】江苏社会科学,2011.1:1。

[5]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M】.广东人民出版社,南方出版传媒:梁茵,刘奎,2019.5.1.348。

[6]维基百科:古希腊地理环境。[8]维基百科:启蒙运动。

[7]周艺,张哲.文化的力量— 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对比与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09.9:33—35。

[8]余莉,龙丽娟.中西方颜色的象征意义对比研究【J】.科技咨询,2006.6:208。

[9]陈荔.浅析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102—103。

猜你喜欢
色彩
自然的色彩——黄(下)
百科知识(2022年5期)2022-04-04 13:23:39
自然的色彩
百科知识(2022年4期)2022-02-19 18:50:47
春天的色彩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少儿美术(2021年1期)2021-04-26 14:22:08
色彩与构成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34
秋天的色彩
缤纷夏日
我喜欢的色彩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 0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