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丹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包含实践与理论课程内容的自然性学科内容,化学知识具有复杂的逻辑性与系统化特征,由于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导致化学学习带有一定的难度。而问题引导教学党史则能帮助学生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化学学习能力,加深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化学水平,因此教师要将问题导学方式运用在化学教学当中。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导向;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
问题引导式教学主要是在教学当中以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在课堂教学当中,全程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就将学生在学习当中主观位置完全发挥出来,以此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基础性知识的印象,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身化学水平。
一、问题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理论依据
建构问题引导式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当下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内容,其主要核心则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自主探索与学习,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每个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探索以及理解存在差异性特征,因此在知识学习中,学生会在已有的知识建构的基础上选择、提取和加工新知识,并进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教学情境,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浓缩为一个核心问题,将核心问题分解为多个核心问题。学生与课堂教学的实际和知识内容相关,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解决子问题,这些子问题可以形成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问题链,将问题浓缩在问题中根据核心问题的内在脉络和逻辑,在教学当中解决核心问题之后,则能完成课堂知识的构建。
二、问题引导思考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物质的溶解是绝对的,不溶是相对的,所谓的难 溶物质不是一点都不溶,只是溶解的量非常少,难溶 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同电离平衡相似,
问题: 把生石灰放入蒸馏水中,一定时间后溶液 中存在平衡:Ca(OH)2(s)⇌Ca2+ (aq)+2OH-(aq).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恒温下,再加入 CaO,溶液的碱性增强
B.升高溶液的温度,溶液的碱性增强
C.恒温下,向溶液中加入 Na2CO3 溶液,其中固 体质量增加
D.相同温度下,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 NaOH 固体,Ca(OH)2 固体质量不变。
恒温下,向平衡体系中加入CaO,CaO与H2O反应,使溶液中的水减少,但仍然是原温度下的 饱和溶液,故溶液的碱性不变;Ca(OH)2 的溶解度随 温度升高而减小,溶液的温度升高,有少量Ca(OH)2 析出,c(OH-)减小,碱性减弱;加入Na2CO3溶液,生成CaCO3 沉淀,Ca(OH)2(s)转化为 CaCO3,固体质 量增加;加入NaOH(s),平衡向左移动,Ca(OH)2 固 体质量增加.答案为 C.
三、问题导向质疑思考解疑
思考:沉淀溶解 课本实验 3-3 Mg(OH)2 沉淀溶 解原理是什么?
生 1:鹽酸中的氢离子消耗 OH-,氯化铵溶液中的铵 根离子也消耗 OH-,促进 Mg(OH)2 沉淀溶解平衡右移。
生 2:由于铵根离子水解,氯化铵溶液呈酸性,氢离 子消耗 OH- 促进 Mg(OH)2 沉淀溶解平衡右移。
师: 氯化铵溶液中是铵根离子还是氢离子促进Mg(OH)2沉淀溶解平衡右移呢?能否用实验证明呢?
生 3:试试中性的醋酸铵溶液能否溶解 Mg(OH)2 ?
实验:向 Mg(OH)2 沉淀中加入醋酸铵溶液……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挖掘教材实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探究,从宏观实验和微观粒子角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渗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化学核心素养内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四、问题引导思考难溶电解质滴定曲线
难溶电解质滴定曲线也是近年高考的热点之一, 主要考查根据滴定曲线计算溶度积常数、判断滴定终点、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等。
常温下,将AgNO,溶液分别滴加到浓度均为0.01 mol.L-'的NaBr .Na2 SeOs溶液中,所得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Br- .SeO5用X"~表示,不考虑SeO3-的水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sp(Ag2 SeO3 )的数量级为10-10
B.d点对应的AgBr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所用AgNO3溶液的浓度为10-3 mol.L- 1
D.反应AgzSeOs(s) + 2Br- (aq)= 2AgBr(s)+SeOH- (aq)的平衡常数为10-6,
反应趋于完全
分析由 图象可知一lg c (SeOF- )=5.0时,-lgc(Ag+)= 5,则K。(Ag2SeO3)的数量级为10~-5,选项A错误.由图象可知d点对应的c(Ag+ )偏大,能生成沉淀,选项B错误.由图象可知,起始时,-lgc(Ag+ )=2,则所用AgNO3溶液的浓度为10-”mol.L-',选项C错误.Ag:SeO3(s)十2Br- (aq)=2AgBr(s) + SeO1 - (aq)的平衡常数为:
K=Ksp(Ag2SeO3)/K2sp(AgBr=10-15/(10-12.3)2=10 9.6
反应趋于完全,选项 D正确.答案为 D.
五、创设情境,提出核心问题
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完全概括,解决核心问题就能够将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预先设计出包含实际教学情况的全部知识内容的问题。例如,在“不溶性电解质沉积与溶液平衡”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信息化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当海平面上升时60%的Valus陆地将沉入海中的科学预期在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那么核心问题就来了:溶解的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化学和物理过程?让学生思考并阐明规则。
六、根据内容,分解核心问题
核心的问题内容是整个课堂的主要内容,但是核心问题同样是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题目,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在问题提出后也应当根据全班内容和本课的中心难点,将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 (1)不溶性电解质是绝对不溶的吗? (2) 能否用实验来探究不溶性电解质在溶液中的溶解过程? (3) 不溶性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平衡是如何建立的,遵循什么规律? (4)影响不溶性电解质溶液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5) 不溶性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平衡如何定量表达? 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要以简单、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解释问题。连接的问题链。一旦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整个课程的意义建构就完成了。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学生在教学当中的地位完全的体现出来,充分的发挥学生在问题解决当中的主要地位,从而让学生成为教学学习当中的重要中心,因此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兵,王鲁凤,孔德顺,闫杰.基于发展学生化学核心观念的教学设计——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137-139.
[2]丁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陈甜.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知识迁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王延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实录与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8(05):44-47.
[5]刘臣,何彩霞,贾同改.用问题推动学生思维过程与认识发展——高中化学选修4“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3(0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