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剑斌
一、勇于突破教学定势,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和延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为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把一般的实验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如:在“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书上的实验仪器,譬如:重物、沙子、装沙子的容器、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海绵、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压力的可能因素,并拟定实验方案来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并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及时了解其实验方案或者实验过程中的典型错误并进行及时的修改。实验中,学生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书本上的探究过程中指出将海绵、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的组合以及重物、沙子、装沙子的容器、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的组合可以分别探究出压力的影响因素。但是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很多学生发现其中还可以有不同的组合,都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譬如:有的学生可以讲海绵与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组合在一起,实验过程中改变两者的接触面积,同样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同一物理规律,不仅让学生感到通过探究所获得的结论是可靠的,更让学生感到课本上的实验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求异、求新,而不拘泥于一种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在实验中创出新意。
二、善用趣味小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我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方面,與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我国近些年来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科学,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物理实验中,如果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将更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刻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将更进一步的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用雪碧瓶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用乒乓球从地上弹起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用气筒打气可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手掌分别轻压和重压在桌面上并拖动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用嘴对手吹气和用嘴对手哈气分别来探究“蒸发吸热”和“液化放热”等。通过这些实验不仅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创新实验提供物质保障。
其实学生身边最多的就是学习用品,在利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用品。譬如在“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的实验时,有的同学用手托着书本,然后不断地加书本的数量,通过感知手上的感觉,就能很容易的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成正比的结论,取材比课文中的简单,效果更好。在探究“重力的方向”时,我让学生用铅笔、直尺自己做了一个“铁架台”,然后让他们将透明胶带粘在“铁架台”上,让他们改变“铁架台”的倾斜角度,观察透明胶带位置的变化!很容易就发现透明胶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此时提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并且不会随着物体位置的变化发生改变,学生理解就比较直观深刻!
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吸收知识,拓展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发展,逐渐形成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