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迪
【摘要】近年来养成类综艺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自2018年以来平台的选秀节目已经向市场输出不计其数的偶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乘风破浪的姐姐》还能在2020年做到未播先火,成为了市场上很期待的综艺作品,说明节目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叙事学角度探析《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的创新性,具体从叙事特点、叙事策略以及节目叙事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
【关键词】叙事;创新性;乘风破浪的姐姐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4.080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最大亮点是召集30位年龄30+的成功女艺人重新出发再次出道。节目延续了养成类综艺的规则,但采取了突破常规的内容选择以及创新性的叙事策略。节目设置在满足了市场上观众的常规期待以外,它的创新性突破了传统真人秀的禁锢,使得节目成为了2020年度真人秀的黑马。
1. 独特的叙事内容选择
1.1 非常规性的主体与主题选择
嘉宾以年龄30+的成功女性为叙事主体,节目脱颖而出,最大的亮点之一是主体选择的非常规性,姐姐们的集结唤起了女性主体地位的强烈意识。他们作为领域的佼佼者,不畏惧冲突,能够充分解放个性,打破女团的标准化,无形中挑战了社会对年龄30+女性的刻板印象。观众通过观看节目,能够在姐姐们身上找到与自己的共同点,以此缓解自己年龄、容貌等焦虑,从而产生共情心理,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另外,颠覆原有形象,利用身份反差制造陌生化,增加戏剧性。颠覆原有形象最为明显的就是张雨绮,她塑造的银幕形象都伴随着高冷、飒、新时代独立女性等标签,但在节目中她充分展现其热情、幽默等与固有标签完全相反的性格。节目组借此向观众展现张雨绮的人物反差,完成反差叙事,使观众体会到趣味性后更愿意探索人物,增強了观看性。
节目主题致力于打破社会对女性年龄的刻板印象,输出现代女性价值观,以此作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突出重围。根据艺恩发布的数据统计《乘风破浪的姐姐》的主要受众为25-35岁职场女性。据全拓数据统计,当下年轻人几乎或多或少都买过一些焦虑型产品。购买焦虑型产品的女性比男性更多,女性占比65.75%,男性占比34.25%。节目的主题给现代女性提供了很好打破焦虑面对自己的机会。直面社会痛点,在节目中发现自身相同的焦虑问题,激发观众强烈的同理心,从而满足观看的心理需求。
1.2 随堂小考情节加快叙事节奏
姐姐们面临的第一次随堂小考设置尤为巧妙,三小时的准备时间,来完成初次公演时的作品。这个情节的安排和处理,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效果。结构主义理论家查特曼认为:“一个叙事作品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没有情节。”阿伯拉姆给情节下的定义是:“戏剧作品或叙述作品的情节是作品的事情发展变化的结构。对这些事情的安排和处理是为了获得某种特定的感情和艺术效果。”所以,所有情节的设置应有其推动叙事的作用。设计的情节使参与者产生情绪的变化,从而完成叙事的戏剧性。这个情节设置主要有两方面的叙事促进作用。首先,三小时的时间,作品的完成度一定不高,观众在看到这段呈现后,对首次正式的舞台也会降低期待。当公演时观众还会唤起这段记忆,在潜意识里会肯定姐姐们的进步,观众观看时心里会朝着积极正向的发展。其次,由于姐姐们在领域内的成功,心里会产生公演是很简单、容易的,对自己过度自信的评判,使得准备首次公演的状态不够积极主动。《披荆斩棘的哥哥》亦是如此,哥哥们首次填写预计的训练时间时,大部分哥哥写的预计训练时间都很少。节目组为了防止这种误判一直延续到首次公演,也为了让节目好看,通过这三小时随堂小考,让姐姐们迅速调整对自己的误判,刺激姐姐们的胜负欲,从内而外的开始积极参与训练,迅速进入状态。所以,随堂小考提高了主体本身参与的意愿,同时让节目的整体节奏加快,叙事变得充满戏剧化,提高节目看点。
2. 创新性的叙事策略
2.1 运用备采花絮转换叙事视角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对叙事视角进行了三类划分:“包括全知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节目在叙事中将备采花絮加入正片中,巧妙的转换了叙事视角,将人物的特征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全知视角可以理解为上帝视角,与叙事中的人物相比,叙述者对事情发展变化的了解程度是他人无可比拟的。叙述者对故事中的一切都是居高临下的,因为他完全明白事件的走向与结局、故事人物的命运。”这一视角将故事前后细节全部呈现在观众面前,节目开始采用了播放备采花絮即开机前后的时段,在综艺里很少见到把备采花絮放在正片中播出的,这段给予了观众上帝视角充分观察发生的所有事情。备采的过程中,一人面对镜头都会注意自己的形象,包装自己。但在备采前后这两个时间段,艺人都处于真实的生活状态,也最放松的状态。将这段花絮直接放入正片,能够直击艺人最真实的性格特点,将其放到节目开篇,也给后面的人物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备采花絮的播放也满足了观众的窥探心里,利用了备采花絮讲故事是非常巧妙且少有的形式,成为了节目叙事的一个特色。
2.2 增强趣味性的叙事时空创新
在叙事时空中,《乘风破浪的姐姐》两个最显著的创新性特征,是利用充满对话感的插卡字幕和满足观众窥探心里的空间设置。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的编排,直接影响了叙事进程和作品效果。厄尔·迈纳认为时空要素放在人物要素之前,“叙事的三个基本(但不是足够的)要素,按照重要性排列,依次是时间、空间(地点)和人物。”伊丽莎白·鲍温则认为“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所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的利用。”在真人秀中每组嘉宾所发生的故事都是共同进行的,想要完整展现所有姐姐的表现并使节目更具趣味性,需要节目顺序与插叙的相辅相成。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最为显著的一次尝试是出现了早年间默片时代插卡字幕的应用。这种字幕形式除了简单的交代场次信息以外,还有很强的交流感。插卡字幕的出现有时像是与姐姐们在做交流,有时又像与观众在对话。它也可以调整事件的顺序,强调情绪,将有戏剧张力的片段插入事件点增加叙事的趣味性。对观看节目的观众做到了无形的陪伴,又推动了事件积极的发展。
由于综艺的叙事空间有限,台前和幕后两大空间成为了主要叙事空间。《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组区域空间设计精准掌握了,当下短视频平台兴起的vlog的用户的窥探心理。设置了三个区域,分别是签到区、战斗服区、化妆区。舞台上艺人们都是经过精心包装后呈现的最佳状态,这个环节将艺人经过包装前的环节分区域展现出来。首先是满足观众对于新鲜事物的窥探心里与观众窥探艺人生活的欲望。其次姐姐们的服装、化妆的各异会承载着她们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些印象会潜移默化的留在观众心里,在后续的节目中,姐姐们的表演可以不断完善人物,也可以是通过反差性完成叙事的趣味性,增强节目与观众的观看兴趣。
3. 结语
通过《乘风破浪的姐姐》叙事创新性的初探,发现了节目存在的独特优势以及尚可改进的不足。该节目将年龄30+的成功女艺人重组成,首先唤起了女性观众的主体意识,建立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在题材与表达形态上进行大胆创新,在故事上直接抛出当代中青年女性因年龄受限,从而激发普通人的共情心理。观众在节目中发现与自身相同的焦虑问题并积极予以认同,使观看需求变得强烈。节目也采用多种形式上的新尝试,前面所说到的插卡字幕的应用打造了它与观众、姐姐们的对话感。备采花絮加入正片中增强的交流感。以及节目利用年轻化的叙事方式,遵循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规律等。
节目在形式不断的突破,但还需要进一步从形式到内容上彻底的完成正确的价值输出。在赛制上依旧没有摆脱同质化的问题,早期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理论中认为,文化产业最终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将会成为普通商品,没有了差异性,文化被同质化。作为文化商品的文化产品的文化多样性和内涵丰富性荡然无存,其同一性降低了思想深度,泯灭了艺术个性,限制了文化的自由和批判精神,由此沦为国家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也承认文化工业的理论不再适应现实。但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赛程设置当中,依旧存在工业化的问题。它的竞演规则延续着以往养成类节目《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的游戏规则,以舞台表现力为单一评价标准。这种方式会成为新生代偶像破圈的突破点,但对于事业有成的姐姐们来说,这种形式尚缺少独特性。姐姐们的特色还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与同类型综艺的区分可以更加明显。节目以三十而骊,青春归位为口号,不断输出独立、不畏惧等女性价值观,表面上看是赋予了女性话语权,甚至冲破了对女性评判的枷锁。但根本上还是一场窥探女性肉体、容貌的秀场。例如,节目的主题随着节目的播出逐渐空洞化,首次的公演舞台,舞姿,身材、样貌都在无形地影响着打分的标准;30+的年龄无限靠近20+的容貌为人称赞等,这些依旧是节目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消费审美而做出的情节,节目的大胆、突破成为了噱头,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市场长期以来的审美桎梏。
一个好的节目是有生命力的,它会产生无法预知的社会意义。女性价值观的输出,女性地位的崛起,成为了大众传播很好的突破口。但在传播的过程中还需要形式与内容一同努力塑造更多样的女性形象出现,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Seymour Chatman,Stor3’and Discourse.Cornell Universily Press.1990.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3]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4]刘仕杰.从真实到艺术讲好纪录片的影像故事[M].2019,122.
[5][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英]伊丽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M]//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韓英主编.文化产业经典案例解读[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