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实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2021-02-21 08:27张成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期
关键词:动手科学内容

张成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中“地理实验”内容的编排, 对比我国的高中地理教材,结合地理课程的基本目标、关键目标,本文从“地理实验”出发,提出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地理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理课堂要增强学习的探究性等观点。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 实验 学生 教材

一、“地理实验”的特征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实验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我国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编排的实验内容较少,相关的知识过多地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拓展。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以下称《科学发现者》)是基于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的高中地理教科书,书中专门设置了“地理实验”内容,全书共31章,编排了124个“地理实验”。每章各有一个“探索实验”“迷你实验”“地学实验”“技能实验”。要求学生动手实验,从而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地理探究技能。

综合《科学发现者》中的“地理实验”,我们发现这些实验具有以下特征:

(一)实验内容突出能力培养

“探索实验”安排在每章的前面,实验内容主要用来概括每章的内容,重点安排了“观察”,让学生在实验中加以关注;“迷你实验”是一种使用简单材料,学生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实验,分为“问题、步骤、分析和结论”;“技能实验”是以本章节的学习内容为基础的练习,通常利用数据制作并使用表格,但侧重于数据与图表的“分析”,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提升;“地学实验”编排的类型最多,有11个“地学实验”、4个“网络实验”、10个“地学制图实验”、6个“设计实验”,几种实验都设置了“分析”和“结论”等项目,重视通过动手来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项目的编排凸显认知规律

教材在实验项目的编排上依照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每一章都按照“探索实验”“迷你实验”“技能实验”“地质实验”的先后顺序编排。 这种编排配合文本的内容,不是从理论教学到理论学习,而是从动手实践上升为理论认知,再用理论认知指导动手实践的过程,符合学生从掌握知识到提高能力的一般认知规律。 在现行的地理教学中,不少教师通常从例证起步,再通过举证、引证等方式进行学习的拓展和深化,让教材中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在学生的学习中内化。可这样的学习大多要借助于文字案例,而案例不少都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因为没有通过动手实践,所以学生难以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使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地理实验”对教学的启示

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目标 “知识和技能”,地理课程的关键目标“过程与方法”,我们可以从《科学发现者》的“地理实验”中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一)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地理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地理学科融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地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提升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基础,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高考“考试纲要”中的地理学科部分也强调试题要关注“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这其中就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计算、地理实验”等。

《科学发现者》的实验中,涵盖了针对高中生的“地理观测、地理计算、地理实验”。如其中的“地质实验”的内容和安排,就是将高中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动手实验的体验与被动听讲,以及单纯观看视频演示有很大的不同。动手实验是有目的地去尝试实践并积极探索,在学生的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例如在“地学实验”的“风化作用”中设置的问题是“研究岩盐风化速度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实验目标有“确定、描述、推断、应用”等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实际及思维水平的关联,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深入。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进行“实验分析”,最后提出“结论与应用”。这个实验编排在章节的结束部分,实验的问题为本章的内容,实验的步骤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实验目标中的“确定、描述、推理、应用、实验分析、结论和应用” ,大致遵循相同的认知活动序列:特征识别、问题表征、问题分类、计划—实施—评价、因果解释。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行动研究、思维分析、实际运用等都得到了锻炼。

(二)地理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虽然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和传统的社会评价机制,教师还是担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不能满足考试的要求,“一言堂”“全屋灌溉”和“题海战术”还是教师日常教学和学生常规学习的主要方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地理学科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地理实验”内容的安排,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分析、启发与补充、应用,对要学习的知識重新组织或改造,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新的见解,就如布鲁纳所说的“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

(三)地理课堂要增强学习的探究性

无论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还是着眼于国家总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教师都需要因地制宜地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与创新能力,创设真实的情境,设计科学的实验步骤,特别是可以重复的实验,让学生能够像地理学家那样去发现地理问题,进一步获取证据,在推断中使思维向前推进,从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地理课程应该反映更多的地理科学方法和手段,应该让学生自己浸入其中,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究发现,从而避免形而上学或者是想当然的主观臆断,最终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全国不少地方正在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中每一章都安排了“问题研究”,必修1至必修3共16章, 安排了16个“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与章节内容密切相关,贴近生活,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但真正在实践中却难以深入探索。 地理探索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研究、问题情境、实践经验以及项目活动。《科学发现者》的大多数“地理实验”都以“科学实验”开始。例如在第26章《能源》中编排的“设计一个能量高效利用的建筑”实验,通过研究建筑材料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建筑物保温御寒,进而探究建筑物的能量利用效率并改进自己的设计。其中有问题描述、实验器材和材料、安全警示、观察等步骤,突出了分析、应用等理性思维。类似的实验可操作性强,小中见大,学生可以在直观操作中培养地理素养。

地理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在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我们需要审视国际地理课程的状况,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拿来主义”精神,借鉴《科学探索者》教材的一些有益成分,弥补地理教材中有关“地理实验”内容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苏小兵,杨向东,潘艳.真实情境下地理诊断问题解决的专家认知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2).

猜你喜欢
动手科学内容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科学拔牙
动手动脑多快乐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