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告状”行为探究

2021-02-21 08:30丁慧芸
考试周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小学生探究

摘 要:小学生“告状”行为十分常见,尤其常见于低年级学生中,其原因与动机较多,包括道德感的初步形成、寻求教师帮助、展现自己、嫉妒与报复心理等,不同的“告状”目的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为此,教师应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表述,评估判断其“告状”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告状”行为。同时需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友谊,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小学生;告状行为;探究

一、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且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还具有“向师性”。因此,当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和问题时,学生常通过“告状”的形式寻求教师的帮助和调解。同时,小学生还可通过“告状”行为寻求教师的关注、爱护和认同,其行为原因与动机较多且复杂,若教师不能予以有效引导,则可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审美观等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小学教师应针对学生“告状”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掌握其原因、动机,并针对性采取处理措施,予以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使学生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道德感与正义感的形成

小学阶段学生身体和思想均快速发展,在教师、家长的教导下,学生已经逐渐学会分辨某些行为的“好”或“不好”,初步形成道德感。当他们发现其他学生的打架、吵架、抄作业等不良行为时,哪怕与自身并无多少关系,但其初步形成的正义感、道德感还是会促使学生出现了“告状”行为。通过向老师、家长告状,可纠正这些错误行为。

(二)寻求教师的支持和帮助

小学生社会经验极少,与人相处的各方面技巧均不成熟,当学生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可能无法自行解决,进而产生“告状”行为,学生就会渴望教师参与进来,予以有效的干预,帮助自身解决问题。也有部分学生本身性格内向、胆小、自卑,与他人产生矛盾时无法很好地保护自己,容易受到欺负,使自己陷入困境。利益受到侵犯而无力反抗时,他们会下意识地通过“告状”求助力量更为强大的教师,寻求依靠和帮助。这时教师必须予以重视,详细了解事情经过,避免误判,并予以有效处理和持续关注,以免学生受到校园暴力。也有部分学生习惯于通过告状寻求教师的庇护,大事小事都要向教师告状,而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展现自己和寻求关注

小学阶段学生十分渴望教师的喜爱和认可,为了满足这一心理需求,部分小学生会自觉地帮助教师维护某种规则或要求。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能吵架、不能随地丢垃圾、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等,当有学生违反了教师制定的规则,其他学生则可能通过私下告状的方式向教师检举。尤其是班长、学习委员等班干部,作为教师的小帮手,他们需帮助教师监督、管理其他学生,对于部分不服管教的学生,则常通过“告状”来使对方受到惩罚,以维护自身威严。通过维护规则,可受到教师的喜爱、肯定和赞扬,在教师心中塑造“好孩子”的形象,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可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表现欲。

(四)嫉妒情绪与报复心理

小学阶段学生是非观较为模糊,部分学生会因其他同学某方面比自己优秀许多而产生嫉妒情绪和不服气心理,并渴望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破坏,进而产生了“告状”行为。学生常通过观察对方的不良行为,并第一时间向教师揭发,进而获取教师的支持,对对方进行批评和教育,满足幸灾乐祸的感受。此外,也有部分学生胸襟较为狭小,容易记仇,当其他同学得罪过他时,通常不肯轻易原谅,并通过向教师“告状”的方式进行打击报复,寻求心理平衡。

三、 小学生“告状”的处理方法

(一)认真倾听并予以正取引导

小学生难以良好控制自身情绪,语言表达能力也較弱,向教师“告状”时通常因哭泣、紧张等情绪导致语言混乱、模糊不清。这时教师应保持冷静和清醒,耐心、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关注学生的情绪、表情等,以判断学生心理状况。无论在学生诉说过程中,教师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告状”的原因、目的产生了怎样的判断,均应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说完前因后果,避免粗暴地打断或斥责学生。待学生将整个事件诉说完整,教师再进行分析和判断,感受学生的内心情感,分析学生“告状”的动机,并找出问题根源,予以学生指导和帮助。

例如,对出于道德感与正义感揭发他人不良行为者,可在调查事件真实性后予以表扬,但需注意此类“告状”行为容易与以展现自己,寻求关注为目的的“告状”行为发生混淆,教师应从学生告状频率、事件严重程度等方面予以评估;若学生的目的在于展现自己、寻求关注,教师则可采用冷处理,谨慎予以表扬,并引导学生正确审视自身行为;对寻求帮助的“告状”者,教师需慎重对待,详细了解事件全部过程,公平、公正地予以学生支持和帮助;对嫉妒和报复心理的告状者,则应耐心、委婉地进行沟通,提醒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学会发现自身长处,提高自信心,指导学生用正当途径证明自己,帮助学生消除嫉妒、报复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处世态度。

(二)培养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

缺乏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导致小学生“告状”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一时帮助学生处理矛盾,却不能时时为学生处理矛盾,这不仅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也影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和自主沟通、交流、处理问题的能力,情况不严重时可鼓励学生自行处理,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教师可采取分级处理方法,当学生出现矛盾时优先自行处理,无法自行处理时交由小组长处理、班长处理,若仍无法解决,最后再求助教师。

例如,小明和小红因为小红铅笔丢了发生争吵,小红向教师告状,说小明偷偷拿了她的铅笔。这时,教师可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导小红和小明内部进行处理,如:“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互换一下位置,小明说你拿了他的铅笔,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双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小红和小明好好沟通,尝试一起在桌子、抽屉里、地上寻找一下看看是否遗失在了什么地方。若无法自行处理,两人未解决问题,则可求助学习小组的组长、班长。教师平时也应注意指导班干部、小组长乃至每一位学生,使其学会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小矛盾,若均无法解决,再求助教师,可减少教师工作量,使其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告状”行为通常高发于分新班级时的磨合阶段,学生之间了解较少,尚未形成友谊,更容易发生摩擦和矛盾。小学生年龄较小,具有“向师性”且常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告状”现象较多。为减少学生的“告状”行为,教师应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集体活动,如采用踢毽子比赛、讲故事、流动红旗活动等方式,以拉近学生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培养友谊,增进感情,营造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提升集体凝聚力,减少摩擦和冲突。

例如,教师可利用班会、晨会进行一些小互动,让学生夸一夸同桌,并设置一些小奖励,如几颗糖、几张彩纸等,看谁能夸得更加精彩纷呈,既能引导学生发掘身边人的优点,拉近彼此的距离,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又如,各班级可联合开展“文明班级流动红旗活动”,使班级学生均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并监督、协助他人,以获取流动红旗的荣誉。通过集体活动,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改善班级氛围。教师也可利用小故事、童话、动画片等能够被学生理解和喜爱的事物传授人际交往中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对待自身长处与不足,肯定他人的优势,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

(四)加强思想和行为的引导

针对“告状”行为,教师必须予以学生正确的引导,不可因为告状者维护了班级规则而一味夸赞、表扬、偏袒,让学生误以为告状是正确的、受到教师支持与肯定的。教师应让全部学生正确认识“告状”“举报”这些行为,包括如何看待、怎样正确使用等,提升学生对是非的辨识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为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保驾护航。

教师可在班会上列举几个学生告状的例子,如:一群学生在私下里偷偷说老师坏话,被另一位学生听到了,该学生向教师告状,揭发了那群学生的行为。又如:小红时常被几位同学欺负,但不敢告诉教师,小兰看不下去,告诉了教师。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事件中的犯错者、受害者、举报者的行为进行分析,表达自身看法。同时教师应为学生解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类似事件,对犯错者应予以严厉的批评,对受害者应予以安抚、引导,并指导受害者面对这一问题时应该如何顺利、完善地解决,提升其自我防御能力。对举报者则应依据情况予以指导,如:举报其他同学说老师坏话的事件中涉及了学生间的信任感、安全感问题,应予以引导,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告状”“举报”等手段,避免误用、滥用,乃至养成遇到一点小事就告状的习惯,极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 结语

小學生的“告状”行为十分常见,其原因包括多个方面,部分“告状”行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益,部分“告状”行为则不利于学生人格、思想、处世态度的形成。因此,教师需了解小学生告状心理,分析其原因,针对性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予以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通过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等方式减少“告状”现象,使学生正确认识“告状”行为,提升是非判断能力,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雨佳.基于教师立场的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1):61-64.

[2]霍佳玉.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9(6):117-118.

[3]尹桂花.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处理方法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33):91-92.

[4]树漪.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教育思考[J].青年时代,2018(25):248-249.

[5]曾梦瑶.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及因素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8):165-166.

[6]如何处理低年级学生的告状问题[J].黑龙江教育,2018(12):16-19.

[7]陈嘉瑜.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分析与疏导方式分析[J].文存阅刊,2018(2):35.

[8]谢荣梅.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巧妙引导学生“告状”变“告诉”[J].新智慧,2019(30):47.

作者简介:丁慧芸,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合水路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是小学生
“推”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