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家瑶
摘 要:“饭圈入侵”是一种新起的文化现象,指“饭圈文化”对其它亚文化圈子的冲击造成的反响与矛盾冲突。本文以《JOJO的奇妙冒险》这一大众化程度较高的热门动漫为例,从界定粉丝文化内部的边界划分开始,研究粉丝文化内部的冲突在ACG亚文化场域中的表现。弹幕空间作为新型附属媒介带出了新的公共空间形式,这种不上锁的房间使粉丝群体间的差异鲜明起来,而抹掉了时间限制弹幕所形成的空间,又成为展示“饭圈入侵”的虚拟景观,成为ACG场域内符号权力争夺的象征。根据德勒兹的块茎设想,这种弹幕空间“饭圈入侵”的文化现象正是对“根-树”等级系统的反抗,脱离同一的结构性权力规约,成为异质化的存在。
关键词:ACG亚文化;粉丝文化;饭圈文化;《JOJO的奇妙冒险》;“饭圈入侵”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2-0085-06
一、研究问题
《JOJO的奇妙冒险》(下文简称JOJO)是一部人气动漫作品,漫画自从1987年至今分别在日本集英社两本漫画杂志刊出(1987年到2004年在《少年JUMP》连载,2005年至今在青年向漫画杂志《Ultra JUMP》连载),在動漫行业发达的日本有国民范围的影响。JOJO在中国产生一定规模的影响源于2013年开始以漫画第一部和第二部改编的动画上映,根据B站(Bilibili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显示,以JOJO为主题的相关同人投稿最早出现在2013年3月,正是第一季动画完结的时候。从2013年到2018年8月,根据统计以JOJO为主题的同人投稿作品数在整个B站动画相关同人投稿作品数中一直徘徊在10~20位,最高位出现在2014年2月,有2 000出头的投稿位列当时全站动画相关同人投稿的第6位。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说JOJO虽然有了一定的粉丝社群,但始终还只是被ACG亚文化圈子内的同好所熟知。但2018年10月第四季动画开播后,JOJO的热度迅速上涨跳出ACG亚文化圈子的范围,被更多人熟知。这一方面得益于ACG亚文化和ACG亚文化的代表性网站B站的逐渐大众化,而另一方面则得益于第四季动画改编的JOJO漫画第五部开始人物体型的改变,跟前三季壮汉铁血的人物画风不一样,第四季的角色有着更加纤瘦、美型的画风,更受女性观众的欢迎。截至2020年2月25日,JOJO第四季黄金之风在B站的播放量达2.4亿,弹幕数达268.7万,远远超过JOJO的其它几季。黄金之风在B站上的播放量在日本动画中排第二位,列举这些数据是为了说明JOJO这部作品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冲破了 “二次元”圈的范围而大众化了。大众化也意味着粉丝群体的扩大,导致原本对“二次元”的整体文化兴趣不大的,非“二次元”粉丝也成为了这部作品的粉丝,这就产生了一个现象,即粉丝群体的冲突,不但是JOJO这部作品,包括其它ACG作品,粉丝群体的冲突其中一个典型现象就是“饭圈入侵”。“饭圈入侵”是一些亚文化群体内部提出的概念,认为狂热的饭圈粉丝正在侵蚀原来亚文化群体生活的文化空间,让亚文化群体中的一些人感到不舒服的文化现象。本文从粉丝文化的这种边际冲突出发,研究由于弹幕作为新型的媒介空间,所引发的JOJO这部作品的粉丝间的冲突。从外部来看,作为整体的粉丝群体,实质边界并不一样,巴赫金所设想的去主体化的平等狂欢,在实践中却有着重重社会约束,虚假的狂欢背后是场域内的权力争夺。本文从界定粉丝文化内部的边界划分开始,聚焦因弹幕空间的出现而发生在ACG亚文化场的场域冲突。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聚焦粉丝文化研究鲜有关注的边界问题,剖析由于新媒介技术引发的新型微观场域动态。
二、“饭圈入侵”:对饭圈粉丝的排斥反应
(一)粉丝的边界:饭圈文化与粉丝文化的包含关系 詹金斯在研究粉丝文化时认为,电视媒介的出现催生的粉丝文化是以“情感现实主义”为导向的,与以前某部文学作品、作家、戏剧的爱好者差别的本质核心在于粉丝是没有距离感的,真情实感地对自己喜爱的人物、作品感到亲切甚至代入其中。詹金斯认为,当时主流社会对审美的要求是保持距离的、理性的,而这也是粉丝文化一开始出现时遭到反感的主要原因。从这一层面来看,无论是“饭圈”还是亚文化群体,那种对作品或人物的狂热其实都是一样的,没有距离感的、感性的“情感现实主义”而已。既然大家都同样是粉丝,为什么还会产生冲突呢?这就要考虑饭圈文化和粉丝文化的包含关系。
讨论饭圈之前先得厘清饭圈文化对应的粉丝文化概念。粉丝文化,似乎已经是一个被过多讨论的话题,粉丝由Fans音译而来,Fans源于单词Fanatic“狂热的”,从粉丝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就带着费斯克所说的“过度的”、狂热的宗教性质。中文研究中,有不少学者注意到随着时间的迁移,粉丝文化的变迁,包括从文化狂热的“迷文化”到现在以偶像明星为主的“粉丝文化”,还有粉丝这个词汇的指代在国内语境下从“追星族”到“饭圈”[1]的变迁。但鲜有中文学者针对这种粉丝文化本身共时性的差异作出清晰的解释。有的学者注意到粉丝文化内部群体的差异,将其分类为明星粉丝、媒介文本粉丝、智能技术产品粉丝、亚文化粉丝等几大类,但壁垒分明的分类显然无法完全解释粉丝文化群体的边际冲突问题[2]。学者对粉丝文化的定义过于混杂,本文讨论的广义粉丝文化定义将沿用费斯克关于过度的、狂热的爱好者这一界定,将粉丝与自持的爱好者区分开来。
中文的粉丝文化研究对粉丝文化的定位大致有两种,两种定义的区别主要在于粉丝文化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的差异:一是对粉丝文化研究的综述或者亚文化的粉丝文化研究,在这类研究中,沿用了詹金斯等外国学者对粉丝文化的边界划分,认为粉丝的狂热对象是亚文化作品,因为对某一特定亚文化的热爱而产生归属感,进行二次创作的材料是文本,不但运用文字、图像、视频进行同人作品再生产,而且对亚文化有自己的理解,该范围下的粉丝文化是费斯克讨论的把“大众”这个词消解后所显现的各个亚文化的“迷群”,即文化经济的一部分;二是把粉丝文化概括为对特定明星偶像的崇拜喜爱,并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进行应援等消费和生产活动。本文将用“饭圈文化”这个概念替换这种对特定人物的粉丝文化并加以区别,在第二类范围下,粉丝的狂热主要针对特定(虚拟/现实)人物,而这种狂热是来源于该人物性格中的某些特征或标签,如“酷”“温柔” “真诚”等。简而言之,这与亚文化文本的狂热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文本的狂热既包括对人物的喜爱,也包括对文本整体叙事的认同、对文本所传达的价值观的认同,文本的粉丝再进行二次创作对文本进行再生产时,能够引用的不仅是人物符号,还包括对文本文段、描述手法、价值观、世界体系的挪用等,可以完成更加复杂的同人创作,把盗猎而来的文本融入个体的取向使同人作品粉丝主体化的过程。而显然只是依靠喜爱人物的性格特征,迷恋人物的符号编码,相比较来说只能进行更为简单、单调的粉丝再生产活动,看似纷繁复杂的应援、打榜、生产周边物料等高度组织化行为,其实是较为机械、重复、同一的。偶像经济更倾向的是一种符号崇拜,剥离所指意义的符号成为神话,在不断自我重复的过程中进行再生产。詹金斯沿用德赛都粉丝文化“盗猎”的形容把粉丝的参与式文化称作大众文化的文本盗猎者,那么与之相对的,狭义的饭圈文化进行的是符号崇拜,或许只能称作形式符号的快餐消费者。但是粉丝文化和饭圈文化不是完全壁垒分明的,例如,有些偶像明星的粉丝会通过把人物架空在一个虚拟的世界观里进行创作,运用形式符号构写全新的文本,这种再生产行为就更类似于粉丝文化中的同人创作。总的来说,广义的粉丝文化范围更广,包含了饭圈文化在内,而饭圈文化作为日韩偶像工业应援的漂洋过海在中国发根生芽的产物,不但有着一般粉丝文化的特点,还糅合发展出了新的组织机制[3]和语言系统[4],在当下有着更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感性是罪过:饭圈如何“入侵”JOJO
以人物为导向的饭圈文化,对喜爱的人物投入更多的个人化情感,不追求创造新的文本,对作品进行改编,而是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喜爱,对人物产生亲近感就足以。随着ACG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被大众文化所接纳,粉丝群体的扩大也导致内部矛盾的加剧。特别是《JOJO的奇妙冒险》这一动漫,在最大型的中文问答平台知乎上,关于JOJO饭圈化的相关问题多达19个,其中热门回答点赞数多达上千,比较热门的四个问题:“如何看待饭圈入侵JOJO?” “JOJO是否已经进入饭圈?” “JOJO是否已经饭圈化?” “如何看待瓶子君152其于2月23日发表的关于JOJO饭圈化的言论?”每个问题的浏览数从23万到78万不等,四个问题总浏览数高达200多万。
对JOJO饭圈粉丝的指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狂热地在弹幕里表达自己对某个人物的喜爱,使用没有距离感的用语,“宝贝、妈妈亲一个” “好可爱啊” “我可以” “啊我死了” “可爱死了我的宝贝”等;二是在弹幕中对剧中人物进行拉郎配,即组CP,JOJO第三部动画星尘远征军中的主角空条承太郎和男二花京院典明是最被所有JOJO粉丝所熟知的CP,两个人物同时出镜的场景都会出现刷“承花”的弹幕,对于不太接受拉郎配的粉丝来说,看到这种类型的弹幕很容音引起反感;三是过度维护或攻击自己喜爱或讨厌的人物,“他已经很努力了、不许骂他!!” “不许凶XXX” “心疼了” “我要哭了”等。
不仅是分散的弹幕会引起亚文化粉丝零碎的抱怨,颇有影响力的ACG文化意见领袖也加入了讨伐“饭圈”当中,200万粉丝的B站Up主瓶子君152(截至2020年5月13日粉丝数量为213.3万)在2020年2月22日发布了一条嘲讽JOJO饭圈粉丝的微博,截取了两张B站JOJO动画弹幕截图,并写到:“阿尔萨斯死的时候老国王说过:“必须要有一个巫妖王。以前我不懂,现在我懂了。全完了”。(阿尔萨斯是游戏魔兽争霸中的一个角色,他是一个要消灭黑暗,结果堕入黑暗的悲剧人物。为了追求可以消灭魔鬼的力量结果被魔鬼所引诱,投靠了黑暗。巫妖王是引诱阿尔萨斯堕落的直接人物,他们告诉阿尔萨斯要击败黑暗Boss就要去拿一把叫霜之哀伤的剑,在取剑的过程中他逐步背离了自己的信仰,然后心智被这把剑所操控。“必须要有一个巫妖王”可能意指JOJO虽然因为大众化获得了更多人的喜爱,但却遭受到饭圈粉丝的荼毒,JOJO的弹幕空间成为了堕落之地。)
这种排斥和反感表现在知乎网友对JOJO饭圈化的评论上尤为典型,“其实思来想去,饭圈啥都没做错,他们只做错了一件事,就是太高调,太没礼貌了,……把公共场合当他们自个儿的卧室了……没人在乎你是谁,没人在乎你喜欢谁谁谁,也没人在乎你喜欢谁和谁成为同性恋。你要是喜欢可以加个群嘛,不要发弹幕污染别人的眼睛(知乎用户:落影和D4C)”。
本质上,这其实是弹幕空间作为开放的附属媒介公共空间所产生的问题。弹幕空间是由漂浮在视频上方的弹幕所组成的附属空间,如果没有视频本体,弹幕空间将不复存在,但弹幕空间通过依附在视频上,拥有了一定自主性成为独特的媒介空间。一条条弹幕从视频上滑过,就像德勒兹关于块茎的设想一样,弹幕在弹幕空间中随意漂浮,五颜六色的字体和五花八门的内容就像在互联网空间中自由流动的无器官身体。一些弹幕在饭圈粉丝看来是在表达爱意,但另一部分粉丝却觉得这种个人狂热不应该在弹幕这种公共空间展示。“你要是喜欢可以加个群嘛”这句话其实指出了饭圈入侵的争议所在,即差异化社群在弹幕空间的共同聚集。在弹幕还没有出现以前,不同取向的粉丝会通过进入不一样的社群,去寻求同好,例如,贴吧在智能手机没有普及的时候,就作为最大的中文粉丝迷群聚集地,基本上任何亚文化作品和人物都能找到专属的贴吧,创建贴吧的门槛很低,人数很少甚至只有单个人都能创建贴吧,贴吧的帖子包含了漫画翻译、小说翻译、同人小说、同人作图/绘图、作品交流、人物讨论,有些贴吧的属性非常鲜明,贴吧名字就是人物的CP名,于是只有对这个CP感兴趣的粉丝才会进入该贴吧,即使在作品的贴吧中看到人物或者人物CP的相关帖子,不喜欢的顺手划过就可以,不用劳神去筛掉自己不喜欢的噪音,但弹幕却像是塑造了一个半强制的公共空间,弹幕空间中弹幕一经发出就是匿名的、覆盖的,如果不喜欢某条弹幕但又不想关闭弹幕,只能根据时间轴寻找那条弹幕屏蔽或者设置屏蔽关键词,无论是哪种方法对观众能动性的要求都太高了,这样屏蔽筛选弹幕的方式效率不高而且费劲,能动性的高要求也成为了在ACG亚文化群体眼里弹幕空间遭到“饭圈入侵”的重要因素。
三、没有上锁的房间:随意进出的弹幕空间,虚假的平等狂欢 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即信息”。当下,各种社交软件无论是听歌还是看剧的软件,都越发在即时社交这个功能上深钻。弹幕文化在视频网站上发展成熟,视频中的弹幕,塑造了一个新型的社交空間,大家可以通过发表弹幕和视频内容或者已经存在的弹幕进行互动。弹幕媒介,是一种开放式、交互式、狂欢式的媒介载体。弹幕文字从视频的右侧滑过视窗,满屏五颜六色的弹幕甚至能完全覆盖视频画面,俨然一场网络的狂欢仪式。巴赫金认为在狂欢中,所有阶级、规则、秩序都被悬置起来,狂欢节反对一切预先的、已完成的事,从主流世界观、正统和真理中,一切枯燥乏味和普适性中解放出来[5]。
在巴赫金的描述中,狂欢是民间以笑和混沌来对抗正统的过程,正统权力是一个超越的能指,狂欢节是感性的、颠倒的、真理与正统不能触及的地方,但如福柯所主张的那样,权力不是唯一的、超越的,反而是网络的、平常的、渗透的。没有任何空间不受权力的影响,即使狂欢节也不例外。狂欢的弹幕空间依然处于场域当中,有阶级划分和游戏规则。布迪厄认为,社会阶级的区隔是由趣味和审美划分的,在场域中,熟悉场域游戏规则的人就能自认正统,而莽撞的、无知的游戏外行人是场域权力博弈中的异端。弹幕场的游戏规则在《JOJO的奇妙冒险》这一动画中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场域中符号资本的持有者意味着在游戏中的舒适感。
在B站上有一个点击数高达200万的视频介绍了弹幕礼仪,其中最后一条是不懂得阅读气氛(日文空气が读めない的直译,罗马音为kuuki ga yomenai,也简称ky,意指不会察言观色、不识时务),发弹幕时请注意气氛并看场合说话。在B站官方的小黑屋条例中,包括引战、人身攻击、色情、非法网站、赌博诈骗、法律违禁、低俗、血腥暴力、怂恿教唆、侵犯隐私、垃圾广告、传播不实信息、账号信息违规、恶意冒充他人、剧透、恶意刷屏、破坏网络安全等行为都将处以三次封停或直接封停的处罚。而用户之间非正式流传的“弹幕礼仪”其实是个暧昧的概念,进入弹幕空间的人需要“阅读”的气氛是一种模糊的、亚文化群体心领神会的范围,这种“气氛”也就是场域的游戏规则。
弹幕空间,说到底是从ACG文化中诞生而来,和ACG文化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尽管B站发展至今为了迎合大众化的需求,视频分区更加多样,聚集了很多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但在JOJO这种动漫番剧视频下弹幕空间还是基本上完全属于ACG亚文化群体的领地。曾有研究指出,弹幕空间本身有准入壁垒,通过会员考试机制筛选不了解场域规则的人,而且会员等级的不同可以发布弹幕形式的限制也不同[6]。但由于二次元的普及和大众化,ACG有大量新来者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弹幕礼仪考题的答案是固定的,对于专业领域的答题得分要求不算太高,只要答题过关就能发最低限度的白色弹幕。这意味着在弹幕空间占据最低程度位置的难度并不高,随着新来者量级的倍增,考题机制——弹幕场域本身的进入壁垒作用被削弱,门槛对于外来者的阻力变小,这也是亚文化群体感到被侵略的因素之一——曾经起着强有力作用的准入壁垒再也不能完全隔绝不匹配场域游戏规则的外来者。
被侵犯的弹幕空间被亚文化群体成员通过截图、文字转载再生产成一种虚拟景观,供以公开展示和反击的景观橱窗,把弹幕空间的面通过剪切生产出“饭圈入侵”的符号象征。这意味着尽管弹幕空间是“饭圈入侵”ACG亚文化场域的引子和起源,但ACG的场域博弈却发生在弹幕空间以外的地方。
四、不受欢迎的客人:ACG文化场域的符号权力博弈 ACG文化场域不是单一的单数空间,而是由复数的具象空间组合形成的场域。ACG文化场域既包括知乎、微博、贴吧、B站评论区等互联网公开的社交空间,也包括豆瓣小组、微信群、QQ群等私密社交群组空间,还有线下漫展等现实空间共同构成整体的文化场域。“饭圈入侵”的场域冲突主要发生在互联网公开的社交空间。ACG文化场域从属于文化场,文化场从属于社会范围的权力场。权力场对ACG文化场的影响表现在对法律和政治违禁内容的规范。
ACG文化场域内的参与者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持的爱好者,只是享受一种休闲娱乐的兴趣爱好,没有对ACG文化狂热的感情,这种参与者不热衷于参加粉丝的再生产活动,在场域中占据着粉丝文化囊括范围以外的场域位置;二是ACG文化主要粉丝群体,在粉丝文化的囊括范围之内,占据着场域内的正统位置,有一套共享的文化信念。一个自治场域依靠信念作为基石,信念是经由实践被广泛接受、广泛了解的场域中的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被正统拿来运用,筛出不符合场域习性的异端[7]。这部分ACG文化粉丝群体是“讨伐”饭圈粉丝的主力军,就在这粉丝文化囊括的场域范围内,冲突就发生在范围更小的饭圈文化与ACG文化场重叠的区间里。以符号为表征的人物崇拜粉丝冲击着ACG文化场原有的文本盗猎者的游戏规则,使场域内的正统感觉被冒犯了,群体信念即通用的游戏规则有被动摇的危机。
除此之外,ACG文化场域内关于“饭圈入侵”的博弈也涉及符号权力的性别对抗问题。饭圈文化整体来说是一种女性向文化,女性的情感现实主义投射在一个虚拟/现实的人物上并与人物产生情感链接成为这个人物的粉丝。所以当ACG亚文化群体斥责“饭圈入侵”时已经预设这些“饭圈粉丝”是狂热的、无理智的女性粉丝。而ACG文化长期以来其实是一种男性主导的亚文化。在知乎关于JOJO被“饭圈入侵”的回答中,也有不少人指出所谓的饭圈用语如“妈妈爱你”“宝贝好可爱”等换一下性别在ACG亚文化场中存在已久。例如,在JOJO番剧中的弹幕也常常出现“XX是我老婆”“此处应有本子”等更加粗俗和感情化的用语,场域中大家却习以为常。这些反击的回答点赞数非常少。“饭圈入侵”在另一层面也是女性进入ACG亚文化场争夺一直由男性主导的场域位置和父权话语权的新型文化现象。
五、小结:“饭圈入侵”是对抗根-树系统的异质化萌芽 总的来说,“饭圈入侵”是弹幕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公共空间,抹掉了时间性的弹幕空间成为了展示不同粉丝群体喜好的景观橱窗,粉丝群体间的差异由此变得鲜明,“入侵”最主要表现在ACG文化场域是一个亚文化自治场域,像其它场域那样存在场域内的游戏规则与场域中不同的位置,“饭圈粉丝”的弹幕打乱了ACG亚文化场本身的场域秩序,让正统秉持的信念基石受到冲击,从而产生符号权力有可能被抢夺的危机感。
德勒兹关于块莖的乌托邦实践设想,认为块茎是脱离了树的同一化阶级体系,成为自由流动的、游牧的、平等的无器官身体,而现实社会的结构与等级系统就像一棵扎根成长的大树,表面上的差异其实只是附属于大树等级系统的同一性器官。ACG亚文化场域由于是次文化场域,从表面上看会产生与主流文化场所代表的结构性权力相抵抗的错觉,根据伯明翰学派的抵抗与收编观点,亚文化即使被收编也是一种最终对结构性权力的投降,亚文化本身是独树一帜的。但实际上ACG文化场内部依然是由根-树结构系统所组成的等级制场域,对“饭圈入侵”感到恼怒的亚文化群体正是因为自身本来在场域中占据的正统位置受到冲击,出于保卫自身符号权力的目的而指责“饭圈粉丝”。
德勒兹认为块茎作为流变的系统,在结构中不断地刺穿和侵蚀实在,这种行为为块茎结构赋予了活力和流动性[8]。 “饭圈入侵”正是块茎异质化生产的确实证据,“饭圈入侵”现象从一个积极的角度证明弹幕空间不仅止于被规训的“数字劳工”在无形剥削之下生产弹幕[9],自由流动的弹幕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刺穿了结构化场域的限制,成为无来处也无终点与同一性的根-树系统相对抗的异质化存在。
参考文献:
[1]胡岑岑.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J].中国青年研究,2020(2):112-118+57.
[2]杨思宇,刘鸣筝.粉丝文化研究简史:历史脉络、理论梳理与趋势探析[J].传媒观察,2019(6):23-31.
[3]谢冰玉.偶像工业时代饭圈应援现象观察[D].浙江大学,2019.
[4]马若男.粉丝网络用语的语言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前苏联)巴赫金著.钱中文译.拉伯雷研究: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田阳.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的文化场域建构研究[C].上海来溪会务服务有限公司.Proceedings of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ICSSH2018).上海:上海来溪会务服务有限公司,2018:49-61.
[7](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吴静.德勒兹的“块茎”与阿多诺的“星丛”概念之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12(2):49-56.
[9]钟靖.空间维度下的弹幕文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6):6-11+17.
[10]吕鹏,徐凡甲.作为杂货店的弹幕池:弹幕视频的弹幕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6,38(10):28-41.
[11]杨襄.亨利·詹金斯的粉丝文化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16.
[12]陈庆婷.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1978年-今)[D].兰州大学,2015.
[HJ2.93mm][13](美)亨利·詹金斯著.郑煕青译.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14]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5](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6](美)凡勃伦著.李华夏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17](法)吉尔·德勒兹,克莱尔·帕尔奈著.董树宝译.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二):千高原[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18]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Unwin Hyman.
[19](美)約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0]Delease:【盘点/TOP】全站播放破亿的番剧有几部?来看看你喜欢的动画有没有上榜吧,https://b23.tv/BV1A7411K7NG,2020-02-06.
[21]夜间不起雨:【我们曾引以为傲的弹幕礼仪】若再无人愿了解,无人愿践行,那么.B站最终会走向何处呢?[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Z4y1j7Qv,2020-03-29.
[22]Jannchie见齐:B站相关投稿最多的动画排行榜[EB/OL].https://b23.tv/BV1us41137PV,2018-08-02.
[23]jojo是否已经进入饭圈?[E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260473/answer/842620831.
[24]jojo是否已经饭圈化?[E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5472651/answer/1007636570.
[25]如何看待饭圈入侵JOJO?[E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3544816/answer/1031508943.
[26]如何看待瓶子君152其于2月23日发表的关于JOJO饭圈化的言论?[E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4264034/answer/1037013261.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