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县中
摘 要:粗骨土土类在南召县分布最广,占该县耕地面积的40%左右,因土层浅薄,水热性状差,水土流失严重,漏水易旱,保肥力弱,多为中低产田,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摸清粗骨土土类在南召县的分类及特征,并对此土类中低产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粗骨土;土类;分类;改良措施;南召县
中图分类号 S1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2-0122-02
南召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北缘,县域总面积2933km2,是河南省山区县之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南召县三面环山,自西北向东南呈弓形蜿蜒伸展,中部起伏缓,东南逐渐平坦与南阳盆地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簸箕形。地形地貌为全县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耕地31100hm2。南召县地处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属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地带,为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分布区域间差异十分明显。根据现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全县土壤可划分为8个土类、12个亚类、17个土属、29个土种,主要土壤类型有粗骨土、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潮土、棕壤、紫色土和砂姜黑土等。
粗骨土土类的土壤在南召县分布最广,各乡镇均有存在,其中耕地面积12516.43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25%。主要分布在岗丘、沟谷、丘脊、山坡、山脊等地带,土层浅薄,砾石含量高,质地粗糙,水热性状差,水土流失严重,植物立地条件差,漏水易旱,保肥力弱,生长缓慢,多为该县的中低产田,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调查摸清粗骨土土类在该县的分类及特征,对中低产田的合理改良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粗骨土的分类
南召县粗骨土可分为2个亚类2个土属4个土种(见表1)。
2 粗骨土各土种的特征
2.1 薄层钙质粗骨土 该土种是发育于石灰岩、大理岩、石灰性紫色砂页岩、紫色砂砾岩和紫色泥岩等灰质岩类上的土壤,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带的山坡中上部和顶部,坡度在20~30°,海拔500~700m,地势较陡,侵蚀严重,有的表土被浸蚀,有的基岩裸露地表,土层浅薄,肥力低,不耐旱,自然植被以疏林杂灌为主,覆盖度低。土壤处于幼年阶段,淋溶程度低,通体具有石灰反应,表土层呈微碱性,有不同程度的石灰反应。岩石风化过程中以溶蚀为主,风化物颗粒比较细。土壤质地多为中壤土以上,物理性粘粒含量30%~60%。剖面层次发育极不明显,土层厚小于30cm,石砾含量在5%~70%,差别较大。
全县耕地中,该土种的耕地面积仅549.72hm2,其中留山镇199.9hm2,云阳镇153.45hm2,小店乡100.61hm2,乔端镇8.72hm2。大部分为岗坡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耕层浅薄,养分缺乏。主要农作物有红薯、大豆等,作物单产较低。
2.2 薄层硅铝质中性粗骨土 该土种分布较广,为酸性岩及部分砂岩、砂页岩风化的残、坡积母质上形在发育的土壤。多分布在400~800m左右的山坡、山脊及丘坡一带,在低山丘陵的坡脚沟谷处也有分布,坡度多在20~40°。自然植被差,成土过程中受坡度较大的地形条件影响,土壤沟蚀、片蚀强度大,土壤形成过程中母岩风化的细粒多沿坡面而流失,较粗颗粒残积,因而质地粗,土体不仅含有大量的砾石碎片,且有机质积累数量也不高。
该土种土层浅薄,厚度小于30cm,以下为母岩。通体质地偏轻,多数为轻壤土,少数中壤土或砂壤土。石砾含量多少不一,多在10%~70%。剖面层次发育不一致,通体无石灰反应。有机质含量高低差异较大,多为半分解状态,颜色略暗,多呈灰棕或黄灰色。土层多为黄棕色或灰黄色,有时两色在土体中相间出现,土体松散,结构粒状或单粒状。因土层浅薄,砾石含量高,质地粗糙,水热性状差,水土流失严重,植物立地条件差,生長缓慢。
全县该土种的耕地面积共计10774.68hm2,各乡镇均有存在,其中南河店镇1432.6hm2,石门乡1262.39hm2,板山坪镇978.87hm2,城郊乡853.81hm2,白土岗镇833.43hm2。大部分为岗坡地,耕层浅薄,养分缺乏,农作物主要以花生为主,单产较低。
2.3 厚层硅铝质中性粗骨土 该土种是发育在残积物上的土壤,处于幼年阶段,自然植被被破坏,土壤强烈侵蚀,在相对缓平的地势条件下,母岩风化后比较容易残留。一般分布在海拔300m以下比较缓和的山丘谷地、坡脚及沟谷地带,坡度一般在25°以下,土体中夹有一定数量的半风化砾石岩片,石砾含量在10%~70%,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土壤质地一般为砂壤或轻壤,物理性粘粒含量通体中20%上下,粗砂比重占土壤颗粒总量的40%左右,通体无石灰反应。质地轻,通透性能较强,漏水易旱,保肥力弱。
全县该土种的耕地面积共计1803.34hm2,其中崔庄乡278hm2,留山镇150.88hm2,小店乡137.64hm2,乔端镇90.36hm2,城郊乡83.93hm2,太山庙乡62.53hm2。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红薯、豆类和小杂粮,耕层较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低,作物单产中等偏低。
2.4 中层硅铝质中性粗骨土 该土种是发育在残积物上的土壤,一般分布在海拔300m以下的岗丘与沟谷地带,自然植被被破坏,土壤强烈侵蚀,处于幼年阶段,土体中夹有一定数量的半风化砾石岩片,石砾含量10%~30%,土层厚度在30~60cm,土壤质地一般为砂壤,物理性粘粒含量通体在20%上下,粗砂比重占土壤颗粒总量的40%左右,通体无石灰反应。质地轻,通透性能较强,漏水易旱,保肥力弱。
全县该土种的耕地面积仅388.69hm2,分布相对集中,其中太山庙乡386.55hm2,云阳镇2.14hm2。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红薯,耕层浅薄,养分缺乏,作物单产较低。
3 粗骨土改良利用的对策建议
粗骨土土类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表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土壤贫瘠化,降低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影响了耕地肥力的提高,耕作粗放,靠天吃饭,只能维持低水平的农业生产。根据近年来南召县化验分析结果,该土类耕地土壤养分特别是有效养分含量低,有机质在12.1~18.7g/kg,全氮在0.63~1.00mg/kg,有效磷在16.5~18.0mg/kg,速效钾在63~95mg/kg。
改造粗骨土为主的中低产田,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农业措施和工程措施相配套,技术落实和物化补贴相统一的办法,做到领导重视,政府支持,资金有保障,技术有依托,使中低产田改造达到短期有改观,长期大变样的目的。
3.1 科学利用土地资源 从土地的合理利用入手,以恢复植被,适应自然,建立一个合乎自然规律而又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坡耕地在15°以上的梯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以发展草场和营造生态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畜牧业,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坡面在15°以下的坡地,围绕农田建设、林、草配置,沿等高线隔一定的间距,建设高标准的水平梯田,在田埂上种植灌木,加强沟头防护,控制水土流失。
3.2 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从提高土壤肥力入手,广辟肥源,增加有机肥和化肥的投入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阳离子代换能力和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在退耕还林还牧和粮草轮作的基础上,选择相对较好的耕地种植绿肥牧草,实行粮草轮作、粮(绿)肥轮作,促进畜牧业发展,实施种养结合,增加牲畜粪肥的投入,使有机肥的施用量达到2~4t/hm2以上,进行重点培肥、集约经营;通过科学使用化肥,实施平衡施肥,不断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以肥促水,以水调肥,提高作物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稳步提高作物產量。加大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通过深耕深松,加速土壤熟化,增加耕地的活土层厚度,营造一个较好的土体构型,提升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抗旱能力。
3.3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具有改善土壤结构,节时省力,减少水土流失和提高作物产量等效果,如免耕少耕、镇压保墒、抗旱良种、抗旱制剂、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提前作物播种时间,充分利用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时期和气候条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等。
3.4 调整种植结构,推动特色农产品发展 充分利用该类土壤无工业污染,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南召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通过扩大种植耐瘠薄、耐干旱作物,加速小杂粮名优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参考文献
[1]魏克循.河南土壤地理[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