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娟
摘要:发展普惠金融不仅成为城商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近年城商行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商行发展普惠金融应充分借鉴国外普惠金融发展经验,倡导引领普惠金融的价值理念,加快形成具备城商行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推动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普惠金融;国外;经验;城商行
202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激励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综合融资成本必须有明显降低。据不完全统计,这已是自2014年以来,普惠金融第六次被寫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对普惠金融的要求,仍是着眼于解决中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三农”、小微、民企客户旺盛的金融需求一直不相匹配,城商行将扎根当地、服务实体作为其使命,如何更好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是城商行新形势下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
自2009年以来,20国集团(G20)成立普惠金融专家组,积极推动构建全球层面的普惠金融指标,普惠金融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普惠金融的国际经验对于城商行如何发展普惠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乃至实现城商行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著名经济学家默罕默德·尤努斯博士的小额信贷试验,采取的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
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低息贷款、国际机构贷款,以及非政府组织捐赠等。办理贷款的客户需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存款账户的资金达到一定规模必须购买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股份,成为股东。
贷款的对象主要包括低收入阶级,贫困阶层,帮助其从事非种植项目;从放贷机制来看,采取“小组—中心—银行工作人员”的机制,一个中心大概有40个左右会员,每5人为一组,每组的成员互相评估、监督,并承担联保责任,在一人无法按时足额还贷的情况下,小组的其他成员要帮其还贷。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中心负责人和小组组长可较好了解贷款人的资信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银行工作人员要经常上门走访,了解并指导贷款者的生产经营。
从贷款利率来看,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年化复利一般在10%左右,较高的利率一方面是由于小额信贷无抵押,风险较高,同时小额信贷交易成本高,银行盈利渠道较窄,如果利率过低无法维持银行的长久发展。
从风险控制和还贷方式看,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从贷款一周后开始每周偿付,团体贷款的每个成员每周都要交一个达卡,作为小组基金用来降低风险,同时每户还要上交5~7个达卡,作为乡村风险基金以备个别贷款者无力还贷。孟加拉乡村银行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理念和金融意识、管理知识等,从而有利于降低贷款风险,贷款偿还率达到98%。
(二)印度“自助小组”模式
印度自助小组是在小额信贷机构等中介组织下由10~20个左右面对相似困难的妇女组成的,采取的是小组—银行联结的模式。小组成员定期存储小额储蓄,以小组名义在附近的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开储蓄账户作为小组基金。通过内部评估小组基金可以贷给有需要的组员,利率、贷款模式和还款期限由小组自行决定。在小组运营一段时间各项检查符合银行的要求后,银行便可向自助小组发放贷款,贷款的偿还由小组共同承担。这种模式成本较低,贷款利率由银行自主决定,小组共同偿还降低了违约风险,在印度获得了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
印度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有三种模式,分别是银行—自助小组—成员、银行—促进机构—自助小组—成员和银行—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自助小组—成员。其中第二种模式为主要模式,促进机构会对小组人员进行培训,使之符合银行的放贷标准。印度的小额信贷也是无抵押贷款,但是小组联结模式和促进机构的培训,使对放贷对象的信息收集更加全面,信贷风险大大降低,偿还率达到95%。
(三)印度尼西亚“小额信贷体系”模式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于1984年在内部设立了村镇银行(BRI-UD)主要经营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并取得了巨大成功。BRI-UD的小额信贷贷款对象为无地农户、佃农、家庭作坊加工者、养殖户及小渔民等贫困线上的群体,其中主要为妇女。BRI-UD将这类群体组成一个个小组, BRI-UD和政府人员对小组成员就农业技术和储蓄贷款条件、申请程序、经营计划、资金安排和还贷等进行培训,促进贷款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且让农户对贷款的相关程序及还款等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在小组成立满6个月,且在接受完相关培训后,政府部门为相关项目撰写推荐信,小组集体签名申请贷款。贷款的利率一般为一年,不超过18~24个月,利率一般在22.5%左右,贷款只能用于短期资金流动和购买固定资产,不能用于消费。还款可按月、按季度、半年或者一次性偿还。贷款300美元以下无需抵押,超过300美元的可用汽车、土地等作为你抵押。
BRI-UD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小组合作+专业培训,小组合作共同还贷,专业培训确保项目高效运行,为还款提供支持。第二,较高利率+较短期限,高利率有利于覆盖小额贷款的较高交易成本和风险损失成本,同时还款期限短,也有利于降低风险,加快资金回笼。第三,贷款保证金+激励机制,BRI-UD让贷款小组贷款时保留一部分保证金在银行,以防止个别小组经营不善无法还贷,对于按时还贷甚至提前还贷的,可滚动借贷、增加额度、降低利率等,同时对培训人员还有农村银行工作人员提供补偿,大大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第四,规定贷款只能用于生产,不能用于消费并且贷后跟踪到位,有利于保证贷款资金真正用于生产,保证还款来源。
二、发展普惠金融对城商行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增长动能发生转变,发挥长尾效应已变成银行普遍采用的策略。对于城商行而言,将经营重心逐渐向“三农”、小微、民营企业转移,是在城市地区竞争白热化、跨区域经营受限背景下重要转型。
(一)促进金融服务转型,适应经济增长动能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采用投资拉动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但资本的边际产出已呈逐年下降趋势。投资需求日益疲软,投资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动能正在发生转变,未来金融体系要发挥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推广信用融资模式,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将是适应经济增长动能转变的重要举措。
(二)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开辟金融服务蓝海
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金融行业“二八定律”的盛行导致金融服务的不均衡性显著,“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一局面严重阻碍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当前改革进程深入推进的大趋势下,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金融竞争环境来看,对城镇、大型企业和富裕人群的金融服务丰富多样,竞争激烈,边际产出挤压效应明显。而小微、民营企业、“三农”阶层的金融服务单一量少,投入金融资源的边际产出可能比对城镇、大型企业和富裕人群的要高,“二八定律”或可能被倒写。随着中国银行业30多年的发展,部分领域的金融竞争已经白热化,做深做细普惠金融,拓展金融服务能力将是银行业适应日益激烈金融竞争的重要举措。
(三)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拓展城商行转型新方向
城商行基于 “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 的定位,服务重点一度是在城市区域,在县乡区域的渗透不足。但随着城区的金融竞争日益激烈,且受制于跨区域经营的限制,城商行进一步发展受限,在此背景下,城商行发挥好熟悉当地文化、贴近当地居民、了解社情民意等比较优势,实现金融服务的全面覆盖,着力开展普惠金融将是未来重要的增长点和转型方向。
三、城商行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
(一)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建设
在支持“三农”方面,城商行应着力向县域渗透,打造深入人心的当地金融服务品牌,结合各个区域金融资源潜力以及经济发展需要,在经济相对活跃区域的乡镇、城乡结合部设立功能齐备、成本可控、兼顾收益的轻型网点。
城商行可争取在农业人口较多及小微企业集中的市辖区、县区设立村镇银行,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熟人社会优势,利用村镇银行植根农村。同时在经济较为活跃的区域布设村镇银行网点,完善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布局。
在支持小微、民企方面,城商行在小微、民企集中的市场、开发区、产业聚集区铺设专营支行,结合区域产业特点设立特色专营支行、科技支行等实现小微、民企的专业化服务渠道体系。并推动设立专营部门,打通小微金融服务的总分支服务通路,充分发挥专营网点的金融服务功能。
(二)推动薄弱领域支付结算体系建设
完善金融薄弱领域支付结算体系,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城商行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开拓金融薄弱领域的支付市场。加强普惠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充分整合现有资源,促进农村结算体系与城市结算体系的互补,如借助电信运营商的代理网络,降低运营成本,推动移动支付的可持续发展;与政府部门沟通,引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扩大薄弱领域支付结算的覆盖面。其次,城商行应借助各类渠道,加大对金融支付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打消薄弱地区市场主体对其安全性的疑虑,改善非现金类金融工具的使用环境,大力推广银行卡、票据、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非现金金融工具的应用,提高金融薄弱领域的支付结算水平,改善金融基础设施环境。
(三)依托大数据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对薄弱领域渗透力度。此外,基于数据分析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城商行还可以对客户违约行为做出提前风险预警,从而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完整的数据画像不仅需要城商行收集来自网点、信贷等传统渠道的结构化数据,还要收集来自物联网、互联网、机构系统的各类非结构化数据。城商行应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推动建立基于地方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将分属于人民银行、海关、公安、工商等系统内数据集中起来,改善金融服务方式,深入推进信用企业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推动建立政府补偿机制缓释风险
发挥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推动建立财政风险补偿基金,完善貸款风险补偿机制,对重大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实行普惠金融贷款部分贴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撬动和引导作用。联合县域农业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建立农业经营风险分摊机制,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考虑设立“三农”、小微贷款专营机构,研发针对性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此外,城商行应主动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争取经济下行期的差异化监管政策支持,如给予特定群体更高的不良风险容忍度,搭建全国性、多主体参与的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加速不良资产核销和流转,化解特殊时期的潜在金融风险,解除城商行发展的沉重包袱,实现对“三农”、小微和民企群体的更好服务。
(五)以创新实现差异化发展
城商行发展普惠金融应通过创新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一方面细分客户群体,深入研究客户需求,如针对日益兴起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为种养大户研发专属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快速、便捷、价廉的融资通道,针对不同行业民企特征提供一体化服务方案,全面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地源特征,因地制宜设计产品和方案,针对不同区域居民在生产、生活、消费乃至资金融通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方案,如在以农业为主的北方地区提供作物种子、农业器械、农产品流转以及农民日常生活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主的金融服务方案,在以商业较为发达的南方地区提供专业化的小微融资、小微企业交流沟通平台、便民金融服务为主的金融服务方案等。
(作者单位:徽商银行总行合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