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娟 王晓波 白红星 魏晓锋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各农职院校借鉴“三农”实践,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各项需求,以期培育出符合产业需求、具有理想示范作用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以农业院校为主体,以农业专家大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补充的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2019 年6 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对高素质农民的培养目标及方式、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进行了部署和安排。2020 年3 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指出,到2022年,要普遍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工作。由此可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能够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笔者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目标,探索互联网信息时代下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教学设计及教学考核方式等,以期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成效,为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和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与关键。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且老龄化现象愈加凸显,农村各类人才匮乏。因此,当前亟待培育出一批高素质农民,以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在2019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渴望。因此,必须加快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对于土生土长的青壮年农民,他们担负着农业转型升级的新使命,不仅要懂技术、善经营,还要有生态环保意识,要把他们培养成市场化复合型人才[1-2]。
培养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具有带头作用的高素质农民,结合具体需要,依据生产型、经营型归类进行指导与培训。在产业中育人、在实践中育人,制订与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方案,增强带头人的各项能力、素养;帮助返乡人员补齐农业产业知识中的短板,持续性开拓主体队伍,对学员进行各项技术引导,增强其实践性技能、生产性技能等[3]。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技术的现代化,更是高素质农民对农业的情怀和责任感的培养,厚植“三农”情怀,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培育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职业素养。乡村振兴发展不但需要农业生产方面的全能型人才,更需要热爱农业、能够传承发扬农耕文明的全能型人才。借助各类思想素养课、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乡村文明、生态文明、农业类资源节约等方面的调研类活动。在各类专业性课程教学期间,需要注意摸索其中所蕴含的各项德育功能,将思想道德教育逐步渗入专业性教育的全过程,逐渐将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理念等渗入教学中。
目前,人们正处于一个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技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互联网资源为高素质农民培育采取线上和线下学习提供了便捷,可满足学员多元化弹性的学习需求。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自2014 年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以来,积极探索适合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模式。通过涉农高职全日制学生培养、农村种植养殖户技能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3 种模式,构筑“2+2+2”培育模式,积极探索地级市高职院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途径和举措,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效果[4]。
“2+2+2”培育模式中,第一个“2”,即“理论教学+实践训练”,通过网络固定课堂开展理论教学。对于专业必修课程,可利用网络“空中课堂”播放,让师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第二个“2”,即“田间课堂+网络课堂”,通过“田间课堂”组织学员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教师和学员之间建立QQ群、微信群等“网络课堂”平台,开展教学。第三个“2”,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实行“课证融合”制度,使培育学员可持职业农民资格证、技能证、学历证等“三证”创业就业。
选择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以创业为导向的专业授课,结合宝鸡市眉县猕猴桃电商“单点引爆”有关的营销案例,对“互联网+农业”模式进行讲解。构建以专业化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校社合作平台。例如,以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现代化种植技术示范基地等。
开展优秀毕业生和创业者示范活动。邀请创业成功的部分企业家给学生进行农业创业座谈会。引导学生制订农业创业方案,加强创业指导服务。
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高素质农民培育形成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可持续的教育新生态。
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学生主导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实施学分制、分段制培养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式,进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一同进行。
以创造为原则,打造创新创业型教育系统,构建创新创业型课程,开展创新型训练项目,构建创新创业型案例库,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借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利用虚拟工厂、微课等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积极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用“云上智农”等APP 完成基础课线上教学[5]。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实现优秀资源共享,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方式多元化,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文字、视频、动画、思维图等方式呈现出来,更为直观、形象。第一,可以全方位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共享各类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第二,应用各类信息技术,结合新兴的教学方法,让教学的课堂引入能够更自然、更具成效。互联网放大了高校优质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名校、名师、名课程可以被无限推广并被社会人才吸收。借助采访互动、虚拟仿真等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6]。
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将概念学习部分移至线上,增加学员课下学习时间;在课堂面授环节,改进讲授方法,丰富表达形式;课后通过复习对学习质量与效果持续性地进行巩固。全方位应用翻转课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等各类新兴的信息化方法,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构建课程系统,研发出基于手机信息化的交互型教学方案、学生考评方案等。通过组建农业生产创意工作室、农产品电商等创业班级,展开创业案例分析、专业技能训练、实战演练等创业实训,实现创业创新型教育、课程教学相融合[7]。将现有的各项田间生产任务进行分解、派生,再对其进行设计,使之成为能够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驱动性项目。借助导师制,引导学生进行各类创新实践性活动,同时关注学生的创新技巧和方法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农业生产问题,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目标。教师应规划并设计好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能够全面、深入、有效地契合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管理问题。将宝鸡市千阳县“苹果矮化栽植”种植园所采用的新兴技术、新兴模式逐步渗入课堂教学中,构建生产案例库,把案例当作核心,应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与专业实践知识相融合、课堂教学能够与产业前沿技术相对接,探索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模式,打通从农村到校园的求学之路。
建立技术培训课程资源库,压缩基础课程,增加农民在生产运营中需要全方位掌握的各类知识、各项能力等方面的项目课程。线下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实践实习,线上远程教学、信息咨询、互动交流,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衔接,构建技术培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实践性。
在课前,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分配相应的预习任务,公布微视频或微课等方面的资源,掌握学生认为较难、无法理解的各类知识。在课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在课后,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布置相应的作业,学生可以借助平台上传作业。另外,学生还可以参照授课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反思等。教师可以把线上平台作业、小测验归至过程评价中,而终结评价可以采用线下期末考试的形式。这一混合型教学模式能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理论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线上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出对学生的引导、启迪等方面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需要将线上线下教学的各项优势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对教学类资源进行优化。
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能够将传统教学、线上网络学习所具有的各项优势相结合,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全面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转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对于高素质农民培育,需基于农民特点和成人教育规律,农闲季节以专业理论教学为核心,农忙季节以生产实践教学为核心,应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集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学校集中与区域集中面授相结合、分段式与强化式相结合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同时,积极打造“四个课堂”。一是“固定课堂”,应用集中授课、交流讨论等进行教育与培训。二是“空间课堂”,通过广播、网络等各类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与培训,推广农业有关的新兴技术、新兴装备等。三是“田间课堂”,考虑农业季节性、多样性等特点,把培训教室搬至田间地头,实现送教下乡,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学习更多的技术。四是“基地课堂”,即依托苹果学院、奶山羊学院、蔬菜学院等产业学院,将课堂设定在种植类基地、养殖类基地,在产业链条中进行教育与培训(见图1)。
图1 混合式培育实施模式
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对考试方法进行改良、优化,逐渐应用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考评方式,最终总评成绩由3 部分组成。第一,在线学习时长。通过查看学生对线上平台中的教学类资源观看的进度、测验完成情况等信息,能够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将在线学习时长当作考评中的一个部分。第二,线下课堂中学生总到课率、课堂互动效果等也需要作为考评中的一个部分。第三,期末考试作业完成情况,如对所处区域中的优秀种植应用案例进行研究与分析,把期末考核作业作为重要的课程考评标准,考查学生是否全方位掌握了这一课程有关的理论知识,进而完成课程由理论到实践方面的应用,全方位考评学生对各类知识总体的掌握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