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

2021-02-21 03:26胡有红
江苏教育 2021年88期
关键词:生物学思政育人

胡有红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教授非思政课程的教师来说,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是重要且必要的。“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育人理念,“眼中有人、心中有爱”,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追求分数转向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焕发光彩。[1]

当前,“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对高中阶段的研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中阶段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课时有限与知识较难的矛盾等诸多因素,使得高中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因此,笔者积极探索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高中生物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

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青年是希望、是未来,学校教育要秉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很好地提升了教学的思想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阶段,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规划的需求,因此,教育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说教”不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既满足学生发展之需又保护学生自尊,有利于获得学生内心的认同,从而提升其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2]

3.学科教学的应然取向。

生物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绿色发展理念、法制教育观念、科学思维方式等内容,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充分利用上述载体,实施任务驱动下的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发挥生物学课程的学科特点,耦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实现生物学“课程思政”。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生物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需要教师通力协作,加强校本教研,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情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强化学校教育与家庭力量、社会力量的整合,实现合作共育。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尝试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融享、“课内+课外”跨时空融通、“主动+被动”多角度融汇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如图1)

图1 高中生物学“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

1.线上与线下结合,实现全方位融享。

在信息化时代,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是实现资源融享的重要途径。例如:对某些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推送一些科学史文献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观看视频,深入理解知识,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本质,从科学家的实验研究中得到启发。同时,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让电子产品为学习助力。

2.课内与课外结合,实现跨时空融通。

良好的德育效果是拨动学生的心弦。笔者承担生物学教学工作的同时担任班主任,故常常思索生物学知识有哪些内容可以成为德育的素材。为此,笔者广泛收集思政素材,巧妙设计“育人”内容,例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重走熟悉的校园,引导学生思考:为实现校园“月月有花开”,校园内可种植哪些植物?将生物学科教学与班级活动相结合,延伸课堂时空,让学生用整体观念看世界,实现跨时空融通。

3.被动与主动结合,实现多角度融汇。

学生在交流思辨中,能够将内隐思维显性化;教师适时点拨,能够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生物学“课程思政”使学生将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凸显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例如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改编成话剧、自编自导自演。

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丰盈了精神世界,在理科学习中培养人文素养,使文理交相融合,助力学生“登高望远”。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学知识有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无论是科学家访谈、经典实验再现、科学争论、拓展阅读,还是师生交往互动、问题探究等,都可以成为课程思政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提炼蕴含其中的文化之脉,发挥其育人价值。

1.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情感共鸣。

教材和试题中常会利用我国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和科研成果作为情境导入或试题命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我国科学家的最新成果作为情境资料。如在学习“免疫调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事迹、动人瞬间,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感悟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同时掌握防控传染病的相关知识。这些实例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确发展方向,实现人生价值。

2.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德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学习、多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突破古今交流屏障,建立古今对话的思维桥梁,让课堂流淌人文气息,充满诗情画意。如在学习“生长素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时,可引入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空中压条生根”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枝条则根生。”阅读古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科学技术的魅力,为学习生长素的作用及原理做铺垫。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融入传统文化知识,在古今对话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传承民族精神。

3.融入真实情境教育,提升担当意识。

贴近生活实践的情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使学生聚焦知识学习。如在学习“基因工程”时,提出问题“西红柿买回家后,放置较长一段时间还是硬的,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随后指出:甜椒、玉米等部分农产品也是转基因技术的成果,临床上使用的生长激素、胰岛素等是基因工程生产的药物,这说明基因工程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展开讨论: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产品,其标识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由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知之甚少,是否有商家把“非转基因”作为推销的手段牟取暴利。以上教学过程使学生明白了生物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融入政策法规教育,培养法治观念。

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很少主动关注法律方面的知识。生物学教材中涉及一些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介绍了毒品的种类和危害、醉酒驾驶的处罚等。教师可针对这些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敬法、用法的能力。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融入政策法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长为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学教师要始终持有育人意识,认识到学科教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学科教学的升华,两者有机融合,不可分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积累素材、分类整理,以全方位、跨时空、多角度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思政体系,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需严格要求自己,用坚定的理想信念、优美的言语表达、得体的行为举止、良好的学识素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

猜你喜欢
生物学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思政课“需求侧”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