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
音乐的“课程思政”教育主要是指将音乐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的艺术观念、价值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在音乐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道德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课程思政视野下的音乐教学,要以音乐课堂为教学主阵地,积极探讨音乐教材中有思政价值的教学内容,并以思想教育与艺术教育规律为结合点,开展沉浸式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素质。本文结合实例阐述将思政主题融入音乐教学的相关策略。
曲式是音乐作品的结构,由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叫作“单二部曲式”,结构为A+B。中小学教材中的很多歌曲都是单二部曲式,通常情况下A段和B段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抓住曲式结构,根据乐段的音乐要素特征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用不同的方式演绎作品的主题。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结构、饱含爱国情怀的歌曲。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用流畅的旋律和比喻的手法来诉说我和祖国的亲密关系;第二乐段激情迸发,表达了对祖国热烈的情感。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听赏并区分乐段。学习歌曲主歌部分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轮唱。副歌部分还可以根据歌词形象编配手语,让学生一边表演手语,一边放声歌唱,能够更好地抒发爱国情怀。在歌曲学唱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艺术呈现,例如,先用教师擅长的乐器(二胡或小提琴)演奏第一乐段主题,之后学生朗诵第二乐段的歌词渲染氛围,再通过轮唱第一乐段增加歌曲力量,最后通过手语和歌唱演绎歌曲高潮部分。不同的歌唱力度、歌唱速度以及艺术表现形式,让两个乐段形成对比,“柔”与“刚”对比鲜明。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让音乐课不再是一遍遍地聆听和演唱,而是带动了学生真实参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更好地演绎作品的人文内涵与情感。
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动觉、听觉、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通过动作来激发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进而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通过律动教学会沉浸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获得对艺术的感受。
例如,在学习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踏步走,体验和表现进行曲在节拍、速度、旋律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作品所表现的坚定有力的行进感觉,进而激发学生的斗志,为接下来有感情地轮唱歌曲做好铺垫。在轮唱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行进的动作,并跟着音乐,错时进行律动,这样能更好地体会轮唱所带来的音乐效果,奋勇杀敌的肢体语言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现行音乐教材里有一些主题相同或相近的作品或单元,教学中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互相结合。因此,教师应当全面地掌握教材、统筹教材,做到既能够纵向教学教材,又能横向总结归纳教材,发现其中的联系,利用联系进行改编后再通过音乐的方式呈现,进一步升华作品的思政内涵。
音乐教材中的歌曲《爱我中华》的曲式结构为三段体。第一乐段是全曲的主题乐段,第二乐段是带有插句性质的对比性段落,旋律跳跃,歌词以衬词为主;第三乐段是具有较强对比性质的音乐段落。这三个段落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改变歌曲的乐段顺序来演唱,这样的演唱新颖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还能更好地体现人文主题。
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特别是可以引导他们对歌词进行自主创编。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凝练作品的人文内涵。
比如,《西风的话》这首歌描绘的是孩子们的成长和成熟,表现了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在熟练演唱这首歌曲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西风是哪个季节的风?西风总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与西风对话?”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展开对作品的分析,从而总结出歌曲曲式、旋律和节奏的特点,通过歌唱感悟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与西风的亲切对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编歌词。可以把“去年我回去”中的“我”改成“你”,将第一句歌词变成“去年你回来,我们刚穿新棉袄”,这时学生就会意识到歌词的视角发生了改变,主语由“西风”换成了“我”,于是《西风的话》就变成了《与西风的对话》。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这两种歌词分角色进行轮唱,就好像与西风进行交流,更像长辈和晚辈的倾心交谈。这样的教学设计从音乐出发,用音乐抒怀,学生的灵魂得到了唤醒。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具有怡情修身、净化心灵的特殊功效。因此,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要积极探索实践,使学科思政与音乐教学相伴相生。通过科学、合理运用彰显“真善美”的中外优秀音乐资源,打造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音乐思政课精品,用优美旋律引导青少年走正路、有担当,做新时代可堪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